《维摩诘所说经》(清乾隆二十九年王际华写本)
《维摩诘所说经》(清乾隆二十九年王际华写本)封面
《维摩诘所说经》(清乾隆二十九年王际华写本)上卷封面
《维摩诘所说经》(清乾隆二十九年王际华写本)中卷封面
《维摩诘所说经》(清乾隆二十九年王际华写本)经文
《维摩诘所说经》(清乾隆二十九年王际华写本)书写落款
【《维摩诘所说经》(清乾隆二十九年王际华写本)】
  《维摩诘所说经》,三卷,后秦释鸠摩罗什译,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王际华写本。经折装,藏经笺,墨笔楷书,上下单边,每半开5行15字,上下单边,开本22.1cm×11.1cm,版框18cm×11.1cm。
末署“乾隆二十九年岁在甲申秋七月臣王际华薰诰敬书恭进”。有白描说法图、韦驮像,钤“乾隆御览之宝”等七玺。
  《维摩诘所说经》又称《维摩经》、《维摩诘经》。本经旨在阐说维摩所证之不可思议解脱法门,故又称《不可思议解脱经》。通过对毗耶离(即吠舍离)城维摩诘居士的言语行事的记叙,论述了空有不二的“菩萨行”,展示了大乘佛教强调在家修行的理论特色。
  据历代经录记载,《维摩经》汉译有七本,现存有三种。除鸠摩罗什译本外,另有三国时代吴国支谦译《维摩诘经》二卷或三卷;唐代玄奘译《无垢称经》六卷。现存的三种译本,其经文结构及文理大致相同,略有出入。若论翻译的精确程度,则以玄奘本为冠,然若论文的巧织,当属罗什本,其译笔流丽洒脱,被推为古来佛典文学中的优秀艺术作品。三种译本均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遗书亦有收藏。
  本经的主要注疏有彗远《维摩义记》、智顗《维摩经玄疏》、吉藏《维摩经义疏》、《维摩经玄论》等。
  是经本原藏养心殿。另有泥金写本,旧藏宝蕴楼
撰稿人:袁理

摩诘

摩诘,即唐代画家、诗人王维(701--761年)之字。因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他画山水能吸收众家之妙,有接近李思训的青绿山水,也有“踪似吴生(道子)而风致标格特出”的山水松石。其水墨画尤为人称许,与张璪、项容等同为早期水墨画家。王维亦能画人物及佛像。明代董其昌创立“南北宗论”时,把王维推为南宗之祖。

维摩诘

佛教人物名,又名毗摩罗诘(梵文为Vimaiakirti),意译无垢称,或作净名。他是与释迦牟尼同时期的佛教中的重要人物,擅长于现身说法及思辩,以讲大乘教经闻名。

王际华

王际华(?—1776年),字秋瑞,清浙江钱塘人。清乾隆十年(1745年)进士,授编修。三迁至侍郎,历工、刑、兵、户、吏各部,在兵部时曾建议整肃武科乡会试秩序。官至户部尚书。

释鸠摩罗什

释鸠摩罗什(343或344—413年),即拘摩罗耆婆、鸠摩罗什婆,意为“童寿”。十六国时高僧,龟兹人,祖籍天竺。7岁随母出家。9岁以后,游学罽宾、月氏、疏勒等国,学小乘、大乘,精研《中论》、《十二门论》等,誉满西域。20岁还龟兹。前秦建元十八年(383年),吕光破龟兹,得罗什,罗什遂滞留凉州18年,得通汉文。后凉灭,入长安,为后秦姚兴国师。姚兴开辟逍遥园译场,罗什为主译,前后达8年。据《大唐内典录》载,其共译佛经98部,425卷。大乘部之《妙法莲华经》、《大方等大集经》、《维摩诘经》、《中论》、《百论》、《大智度论》等均出其手,译文典丽而不失原意。现存著作有《大乘大义章》。

版框

也称“框廓”、“边栏”。指古书书页四周的界线,主要形式为线栏。四周单线者称“四周单边”,四周双线者称“四周双边”,上下单线而左右双线者称“左右双边”。为求形式美观,亦有以图案花样组成的版框,称为“花边”。

经折装

图书从卷轴装演变到册页形式的一种过渡性装帧。其特点是把长幅卷子一正一反折叠成长方形书本形式,前后粘以封面。佛家经典多用此式。隋、唐以后,佛教大盛,翻译了很多经卷。佛徒诵读时舒卷不便,乃改为折叠成册的形式。凡经折装的书本也称“折本”。因奏折也用这种形式,故后来又有“折子本”的叫法。

白描

传统中国画的技法名称,指用墨线勾画物象,不施任何色彩者,名为“白描”。

说法

说法即宣说佛法,以化导利益众生。与说教、说经、演说、劝化、唱导等同义。

韦驮

梵文Skanda(塞建陀)音译的讹略,亦称韦天将军。佛教护法天神。传说为四天王中南方增长天王的八将之一,居四天王三十二将之首。自唐初道宣记载其事迹以来,其塑像被安置于寺院中,一般穿古武将服,执金刚杵,立于天王殿弥勒像之后,面对大雄宝殿内的释迦牟尼像。

菩萨

菩提萨埵之略称,为十界之一。即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密行,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

大乘

大乘,意指大的交通工具。不以个人之觉悟(如小乘行者)为满足,而以救度众生为目的,一如巨大之交通工具可载乘众人,故称为大乘。以此为宗旨之佛教派别,即是大乘佛教。我国与日本之宗派大都属于大乘佛教。

毗耶离

毗耶离,地名,今译毗萨尔。在中印度,即今印度恒河北岸,干达克河东岸,维摩大士住此地。

玄奘

玄奘(约600-664年),俗名陈袆,洛阳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唐代著名的高僧、旅行家、学者、翻译家。他不畏艰难险阻,西行印度求法取经,归国后又全力投入佛教典籍的翻译事业。他的毕生活动对我国和亚洲许多国家的宗教界和学术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大藏经

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我国,佛教典籍也随之在我国得到很大发展,翻译、缮写、刊刻的佛经大量出现。除单经外,还整理编辑了大藏经。大藏经相当于佛典的百科全书,内容庞博,其论述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历史、语言、文学艺术、天文、历法、医学、建筑诸多领域,对研究佛文化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大藏经在体系上分为“甘珠尔”和“丹珠尔”两部分。“甘珠尔”意为佛说部,即佛祖释迦牟尼的教法总集,包括显、密的经、律两部分,共1108种。“丹珠尔”则是佛弟子及研究佛学的学者们对经、律两部分的阐述和论疏,包括密教仪轫和五明杂著等,共3461种。藏文写本甘珠尔经目前所知有三种:一为明景泰写本(不详所藏何处),一为清康熙八年(1669年)写本(现存台北故宫),一为乾隆三十五年泥金写本,现分存于北京故宫及台北故宫。

智顗

智顗(538――597年),为我国天台宗开宗祖师(一说为三祖,即以慧文、慧思为初祖、二祖),隋代荆州华容(湖南潜江西南)人,俗姓陈,字德安。世称智者大师、天台大师。

养心殿

泥金

一种用金箔和胶水制成的金色颜料,用于书画、髹漆等方面。

宝蕴楼

1911年清逊帝溥仪退位后居住于紫禁城内廷,外朝由北洋政府接管。1914年2月4日成立了古物陈列所,所址设在紫禁城外朝部分。此前,当时的内务部与逊清皇室将盛京(沈阳)故宫、热河(承德)离宫两处所藏宝器20余万件运至紫禁城,然文物存放之地尚未解决。时内务部与外交部协商批准从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中拨出20余万元建文物库房,其基址选定在原咸安宫基础上。当年6月开工,历时一年,于1915年6月正式建成,交付使用,这是中国近代建成的第一座专门用于文物保藏的大型库房。库房为两层楼西洋式建筑,其中所藏集历代古物之萃,青铜、书画、陶瓷、金玉,至珍且奇,因定名曰“宝蕴楼”。1947年,古物陈列所并入故宫博物院,宝蕴楼所藏文物遂逐步移出。

泥金写本

泥金是用金箔在研钵中慢慢研磨成金粉,加入适量胶水、白芨汁而成为金色液体,叫做泥金。用泥金书写文字的书籍称为泥金写本,字体凸出纸面,有立体效果,金光闪闪,富丽堂皇,永不变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