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史本纪》
《辽史本纪》封面
《辽史本纪》内页1
《辽史本纪》内页2
【《辽史本纪》】
  《辽史本纪》,存八卷,元代脱脱等撰,清代希福等译,清顺治三年(1646年)内府满文刻本。半页8行,每行字数不等,版框26.5cm×18cm。版心黑口,双鱼尾,中间刻有书名、“○”、卷次、页码。1函。卷前希福等所撰满文“奏文”有抄配。
  《辽史》是记载耶律氏大契丹国和大辽国历史的纪传体著作。自元代中统二年(1261年)开始纂修,因“帝统”之争长年耽搁,至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年)才重新诏令脱脱等编修完稿,于至正四年(1344年)刻印成册。是书主要以叶隆礼撰的《契丹国志》、陈大任编的《辽史》等汉文史料为依据,比较完整系统地记载了辽朝300多年的历史。
  满文本《辽史本纪》据汉文本《辽史》的“本纪”部分翻译而成。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命希福等以满文翻译,至四年(1639年)译完,于顺治元年(1644年)敬献给皇帝,顺治三年(1646年)由内府刊行,是清代最早刊行的满文译本之一。此书记述了自辽太祖至西辽耶律大石等14位皇帝307年的重要史事。(根据“序”中所记)。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满文《辽史本纪》只存太祖耶律阿保机太宗耶律德光世宗耶律阮穆宗耶律璟景宗耶律贤圣宗耶律隆绪兴宗耶律宗真道宗耶律洪基以及天祚帝耶律延禧等本纪八卷。
  崇德四年又将满文《辽史本纪》译为蒙文,五年(1640年)蒙文本《辽史本纪》完稿,内容与满文本一致。
  《全国满文图书资料联合目录》、《世界满文文献目录》著录。
撰稿人:春花

本纪

纪传体史书中帝王的传记。清内府将各朝帝王的《本纪》单独缮写成帙,列架陈设,有彰显和敬承之意。

脱脱

脱脱(1314—1355年),字大用,元蒙古蔑儿乞部人。元统二年(1334年)任同知枢密院事。至元六年(1340年)在元顺帝的支持下脱脱父子发动政变,赶走专权的右丞相伯颜,恢复科举,重开经筵,利用儒术治理国家,史称“脱脱更张”,《辽史》、《金史》、《元史》三史的修撰就在这一政治背景下开始。脱脱首先果断地采纳了三史各为正统的说法,平息了延续80多年的争论,使修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元末他领军镇压各地起义,至正十五年(1355年)死于朝廷内部斗争。

希福

希福(1589—1652年),姓赫舍里氏,正黄旗满洲人。天命四年(1619年)与兄硕色自哈达投后金,以兼通满、汉、蒙古文字被置书房(文馆),赐号巴克什(系汉语“博士”一词的音译,指学者或有学问之人)。崇德元年(1636年)五月改文馆为内三院,授希福为弘文院大学士,主持以满文译辽、金、元三史,于顺治元年(1644年)三月完稿。八月谭泰讦其伪传王(多尔衮)言,以构衅乱政被免官,革世职,籍没家产,夺其原管牛录。顺治亲政后复一等轻车都尉,三品世职,仍补授弘文院大学士,旋充修《太宗实录》总裁官,授议政大臣,累进世职至三等子爵。卒谥文简,赠太保。

内府

职官名,见《周礼·天官》,执掌贡赋货藏,以供邦国之用。后泛指皇家府库或宫廷。

版框

也称“框廓”、“边栏”。指古书书页四周的界线,主要形式为线栏。四周单线者称“四周单边”,四周双线者称“四周双边”,上下单线而左右双线者称“左右双边”。为求形式美观,亦有以图案花样组成的版框,称为“花边”。

鱼尾

线装书的书口款式之一。其标志为书口中缝刻的鱼尾形符号“【”,常刻在书口上节或下节的四分之一处,体黑者称“黑鱼尾”, 体白者称“白鱼尾”。同页上下节有两个鱼尾的称“双鱼尾”,只在书口上边刻一个的称“单鱼尾”。

至元

元朝年号。共有两个:一为元世祖忽必烈年号(1264--1294年),一为元惠宗妥欢帖睦尔年号(1335--1340年),属丙子年的为元惠宗年号,故至元二年应为1336年。

皇太极

皇太极(1592-1643年),努尔哈赤第八子,承父业,进一步开创了清王朝的基业。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即皇帝位,尊号“宽温仁圣皇帝”,建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

耶律阿保机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872—926年),汉名亿,契丹名阿保机,契丹迭剌部霞濑益石烈乡耶律弥里人。德祖皇帝撒剌长子,母宣简皇后萧氏。他多智多谋,雄健勇武,有胆略,好骑射。9世纪末,契丹遥辇氏部落联盟长痕德堇可汗时,任挞马狘沙里(汉义:官名,即扈从兵首领,参与部族事),统领亲军征服北方部族。唐天复元年(901年),痕德堇可汗立,为本部夷离堇(军事首长)。唐天祐四年(907年)春,取代遥辇氏为契丹八部联盟长。后盐池宴会又伏杀七部首领,统一契丹诸部,后梁贞明二年(916年)称帝建国,自称天圣大明天皇帝,国号契丹。 916—926年在位,其间建都城,造文字,定法律,设官卫骑军和州县部族军,并不断用兵北方诸部和中原地区以扩大领地,于灭渤海回军途中病故,谥号升天皇帝,庙号太祖。

太宗耶律德光

辽太宗耶律德光(902—947年),汉名德光,契丹名尧骨。太祖次子,母淳钦皇后萧氏。他性宽仁而貌严厉,雄杰有大志,精于骑射。天赞元年(922年),任天下兵马大元帅,随太祖东征西伐,屡建战功。926年太祖死,次年即位。在位期间,领兵南攻后唐,扩建皇都,定官制,采取以国制待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政策,并连年攻打后晋,最终于大同元年(947年)进驻晋都汴梁,改国号为大辽。时年病死,庙号太宗。

耶律德光

耶律德光(902-947年),原名耀屈之,字德谨,小字尧骨。辽太祖次子,辽第二代皇帝。太祖时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随太祖东征西战,屡立战功。太祖死后,在母亲应天后支持下称帝。即位后不断进攻中原地区。大同元年(947年)攻克后晋都城,改国号为辽,使辽国领土迅速扩大,同年死于南征途中。

世宗耶律阮

辽世宗耶律阮(918—951年),汉名阮,契丹名兀欲。太宗耶律德光侄,东丹王耶律倍长子,母柔贞皇后萧氏。他仪观丰伟,内宽外严,善骑射,乐施予。会同九年(946年),随太宗攻后晋,入汴梁。次年,受封永康王。同年,太宗死,即皇位。在位期间平息律太后立李胡为帝的叛乱以及耶律天德、萧翰等的叛乱,并领兵攻打后汉、后周等。951年为贵族察割所杀,谥号孝和庄宪皇帝,庙号世宗。

穆宗耶律璟

辽穆宗耶律璟(931—969年),汉名璟,契丹名述律。太宗耶律德光长子,母靖安皇后萧氏。他骄横纵欲,嗜杀,好游戏,不亲国政,国人谓:“睡王”。会同二年(939年)受封寿安王,天禄五年(951年)随世宗出征。世宗被察割等谋害后,从耶律屋质计领兵诛杀察割,即皇位,951—969年在位。在位期间皇室内部纷争,多次发生谋反事件。应历二年(952年)援北汉以抗后周,应历十九年(969年)被近侍小哥等所杀。谥号孝安敬正皇帝,庙号穆宗。

景宗耶律贤

辽景宗耶律贤(948—982年),汉名贤,契丹名明扆。世宗次子,母怀节皇后萧氏。他4岁被穆宗收养宫中,应历十九年(969年)穆宗被害后即皇位,969—982年在位。在位期间因常患风病,国事多委托皇后萧绰主持。保宁初,援北汉,却宋兵。保宁六年(974年)辽宋议和。保宁十一年(979年)宋灭北汉。乾亨二年(980年),宋北攻至辽南京(今北京),耶律贤领兵亲征,败宋军于瓦桥关(今河北雄县)东。乾亨四年(982年)病死。谥号孝成康靖皇帝,庙号景宗。

圣宗耶律隆绪

辽圣宗耶律隆绪(971—1031年),汉名隆绪,契丹名文殊奴。景宗长子,母睿知皇后萧氏。他自幼喜书翰,10岁能诗,精射击,晓音乐,好绘画。乾亨二年(980年)受封梁王。乾亨四年(982年)景宗病死,即帝位,复辽国号为大契丹。时年幼,承天太后摄政。统和二十七年(1009年),承天太后死后始亲政。亲政后与西夏结好和亲,东侵高丽,迫其臣服,西败鞑靼,南下攻宋,巩固周边。在位期间修订法律,释放奴隶,减免赋役,整顿吏治,纳谏善闻,开科取士,建设都城,开创了辽朝的全盛时期。太平十一年(1031年)病死,谥号文武大孝皇帝,庙号圣宗。

兴宗耶律宗真

辽兴宗耶律宗真(1016—1055年),汉名宗真,字夷不堇,契丹名只骨。辽圣宗长子,母钦哀皇后萧氏。出生后为齐天皇后收养,3岁受封梁王,幼时聪明,长而魁伟,豁达大度,善骑射,好儒术,通音律,擅绘画。太平十一年(1031年)圣宗死,即帝位,1031—1055年在位。在位期间要挟北宋,迫北宋增纳银绢岁币;亲征西夏,逼元昊谢罪称藩。他陶醉于中原文化,多用汉人,绘有《千角鹿图》。重熙二十四年(1055年)八月病死,谥号神圣孝章皇帝,庙号兴宗。

道宗耶律洪基

辽道宗耶律洪基(1032—1101年),汉名洪基,字涅邻,契丹名查剌。辽兴宗长子,母仁懿皇后萧氏。性沉静严毅,聪达明睿,观书通其大略,神灵心解。6岁受封梁王,重熙十一年(1042年)进封燕国王、燕赵国王、大元帅等职。二十四年(1055年)兴宗病死,即帝位,1055—1101年在位。在位期间平息重元夺皇位以及耶律乙辛擅权等叛乱。他求直言,访治道,劝农学校,好汉文化,习儒学,颁《五经传统》,置博士、助教。诗赋颇多,编有《清宁集》,今佚。寿昌七年(1101年)病死,谥号仁圣大孝文皇帝,庙号道宗。

天祚帝耶律延禧

辽天祚帝耶律延禧(1075—1128年),汉名延禧,字延宁,契丹名阿果。道宗长孙,父耶律濬,母贞顺皇后萧氏。他善骑射,拒谏饰非,穷奢极欲。6岁封梁王,兼中书令,三年后进封燕国王。大安七年(1091年)总北南院枢密使事,加尚书令,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寿昌七年(1101年)道宗死,即帝位,1101—1125年在位。天庆五年(1115年),因属部女真完颜阿骨打建金国称帝,率军亲征,大败而还。天庆七年至保大二年(1117—1122年)间,辽东京、上京、中京、南京先后被金攻克。保大二年(1122年)天祚帝败走夹山(今呼和浩特西北),四年(1124年)率军出夹山,再次败溃。五年(1125年)率残部西逃,在应州(今山西应县东)为金兵所俘,次年降封海滨王,后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