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前首为圣祖仁皇帝《御制日讲春秋解义序》,次为乾隆二年高宗《御制序》,序尾钤“惟精惟一”白文方印一、“乾隆辰翰”阳文方印一,再次康熙、雍正两朝纂修官名,包括库勒纳、允礼等52人。
此书于康熙时就已定稿,日讲诸臣多用宋胡安国之说。胡氏之说往往多穿凿附会之处,《春秋传说汇纂》一书对此已多有驳正。圣祖玄烨出于慎重并未急于刊行。雍正七年(1729年),世宗胤禛命允礼、张廷玉、方苞等重加审定,几经御览始成。《日讲春秋解义》是康熙帝命人编纂的“日讲”系列之一。
该书体例亦逐句解释《春秋》。首列经文,次低一格引《左传》、《公羊》、《谷梁》解释此句之文,又用双行小字对经文和三传的部分文字进行注释。次再低一格以编撰者的身份对此句训讲,重点在阐述经文的微言大义和笔削之旨。卷首《总说》为辑录前人对《春秋》及有关之书的议论。
《四库全书总目》、《钦定四库全书荟要》、《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等著录。此书另有同年刻满文本。
日讲
日讲是经筵制度的发展与补充,始于明景泰帝,即儒臣每日为皇帝进讲经史。
库勒纳
库勒纳,满洲镶蓝旗人,历任翰林院掌院学士、礼部侍郎、礼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卒。
武英殿
鱼尾
线装书的书口款式之一。其标志为书口中缝刻的鱼尾形符号“【”,常刻在书口上节或下节的四分之一处,体黑者称“黑鱼尾”, 体白者称“白鱼尾”。同页上下节有两个鱼尾的称“双鱼尾”,只在书口上边刻一个的称“单鱼尾”。
四周双边
书版一般用四周的界线围成,界线又称边栏,简称边。四周界线只画一道粗墨线者称单边。在粗线之内又附一道细墨线者称双边。上下两边没有细线、仅左右两边有细线者,称为左右双边。上下左右全有细线者,即称四周双边。
版框
也称“框廓”、“边栏”。指古书书页四周的界线,主要形式为线栏。四周单线者称“四周单边”,四周双线者称“四周双边”,上下单线而左右双线者称“左右双边”。为求形式美观,亦有以图案花样组成的版框,称为“花边”。
阳文
篆刻的一种方式,即把印文镌成凸状,在纸上钤盖时印文是红色,因而又称为朱文。
惟精惟一
典出《尚书·虞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舜告诫禹:人心危险难安,道心幽微难明,只有精心一意,诚恳地秉执其中正之道,才能治理好国家。
胡安国
胡安国(1074—1138年),字康侯,宋建州崇安人。北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进士,提举湖南、成都学事。以不肯阿附,为蔡京、耿南仲所恶。高宗即位为给事中、中书舍人。为高宗侍读,专讲《春秋》。是宋代春秋学卓然成家的一代名儒。有《春秋传》、《资治通鉴举要补遗》等书传世。卒谥“文定”。
玄烨
方苞
方苞(1668—1749年),字凤九,号灵皋,晚年号望溪。清江南桐城(今安徽省桐城县)人,徙居江宁(今南京市江宁县)。为清散文家和文学理论家,圣祖康熙间进士。曾因戴名世《南山集》文字狱案被牵连入狱,后得赦。高宗乾隆间命入值南书房,擢礼部侍郎、三馆总裁。后因事落职辞官归乡。主张学习《左传》、《史记》等先秦两汉散文和唐宋古文家韩愈、欧阳修等人的作品。讲究义法,要求语言雅洁,为“桐城派”创始人之一。所作散文多为经说及书序碑传之属,立论大抵本程、朱学说,宣扬封建礼教。著有《方望溪先生全集》。
张廷玉
张廷玉(1672—1755年),字衡臣,一字砚斋,安徽桐城人。清代大学士张英次子,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进士,授检讨,历任侍讲学士、内阁大学士和刑部侍郎等要职。雍正年间,擢礼部尚书,值南书房,又进保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与鄂尔泰同为军机大臣,时军机处初建,规制多所定议。以周敏勤慎,为世宗所倚重。乾隆十四年(1749年),以老病退休。立朝50年,富贵寿考号为清代之最,然以乞身后恩典事,临去曾受斥责。卒谥文和,有《传经堂集》。
《春秋》
《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整理而成,以鲁国事为主,兼涉列国。《春秋》所述的历史时间跨度为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其文字简单,长不过40多字,短的只有一个字,故后来许多人为之作注,汉代以前主要有《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宋代胡安国的《春秋传》在明清两代影响也很大,成为明及清乾隆以前士子必读之书。
义和
清代中晚期出售金银首饰的私营商号。
钦定
凡皇帝亲自裁定的事项为钦定。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此书为中国现存公藏善本书目的总汇,收录了各级各类公藏部门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图书馆,博物馆,文物保管委员会,高等院校,科学院系统图书馆,中等学校,文化馆,寺庙等781家单位的现存善本图书约13万部,但台湾地区除外。版本目录学上关于“善本”的含义向来是指精加校雠、误字较少的版本或稀见旧刻以及名家抄校、前贤手稿之类。本书目据上述范围选取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而又流传较少的书籍,但不包括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本书目按经、史、子、集、丛5部编排,分部出版。各部类所收各书以著者的时代先后为序;同书有多种版本者,亦按时代先后,先刻本,次抄本,有稿本者排在各本之前。每部书依次著录其书名、卷数、编著注释者、版本、批校题跋者及统一编号。每部书之后有藏书单位代码表和藏书单位检索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