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头壶】 三国末两晋时
越窑、瓯窑创烧的一种陶瓷酒器,以后各地都有烧造,一直盛行至唐初。因其壶嘴呈鸡首状而得名。以青瓷为主,也有黑釉,后来出现白釉。早期鸡头多为实心,短小无颈,并粘贴对称的鸡尾为饰。东晋时,壶身变大,鸡头加长,有圆股形柄,并出现
桥形系。南朝时,壶体升高,颈细长。隋代壶体更加修长,鸡头作曲颈啼鸣状,有龙形柄,系也更复杂了。唐代还有一种三彩鸡壶,细颈,单柄,口下部膨胀呈鸡首式,器型极为特殊。

『
黑釉鸡头壶』

『
青釉鸡头壶
』
【鸡缸杯】 敞口、平底,似微缩缸形,器壁轻薄,图案多为公鸡、母鸡各一,小鸡三,并点缀湖石、牡丹等,颜色可达五六种,其工艺开启了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结合的新路。鸡缸杯数量稀少,极为珍贵,到明末每对已值银百两。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官窑都有仿烧,足见其影响。

『
斗彩鸡缸杯』
【鸡血石】 昌化石中含辰砂而呈鲜红斑块或全红如鸡血凝结者称“鸡血石”。昌化石是以致密块状
迪开石为主要成分的一种石料,因产于浙江昌化而得名。

『
“即此是学”印』

『
“赐福苍生”印』

『
“和神当春”、“怡性悦情”印』
【鸡冠壶】 鸡冠壶是辽代的典型壶式之一,系摹仿契丹族使用的各种可以系于马背上的皮囊容器而烧造的,亦称皮囊壶。因壶的上部有鸡冠状穿孔,故称鸡冠壶。又因其形似马蹬,俗称马蹬壶。鸡冠壶的烧制体现了辽代统治者不忘自己是马背上的民族,以此来提醒自己不能忘本。

『
白釉刻花鸡冠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