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间生产、生活与宗教信仰中,鸡无疑占有醒目的位置,但直到“五德说”出现,鸡在主流话语中才获得了同样丰富的象征意义。据《韩诗外传》卷二引述,所谓“五德”是:“头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时者,信也。”实际上是将鸡的某些形态习性作了儒家伦理性的解说和升华。从此,鸡成为德禽,文人们称颂它,不断淡化它身上民俗与巫术的含义,而使它成为追求道德完善的隐喻。因此,无论是家鸡还是雉鸡,最终目的都是要借其宣扬儒家的道德标准,实现儒家的教化。家鸡,尤其是雄鸡,成为“五德”的集中体现,而文人阶层居于庙堂却又对田园生活保有诗意的向往之情亦在对鸡的称颂中得到体现。于是,鸡几乎集合了儒、道两极的隐喻含义,自然成为艺术表现的热门题材。


粉青釉鸡形熏 卢葵生制百宝嵌雄鸡图长方形漆砂砚盒
雄鸡图轴 芙蓉锦鸡图轴
青玉十二辰——鸡 棕榈鸡图轴
©故宫博物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