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宫处处见如意 】
漫步紫禁城中,宫殿的角角落落,宝座旁、几案上、床榻边,你都会看到一柄柄称作“如意”的精致物件。清代乾隆皇帝有一首《咏商铜如意》诗云:
一柄曲拳代谈者,琳玢古色错金银。
谁知子氏犹尚质,已有欣于如意人。
可见乾隆认为在商代已有如意了。皇室贵族对如意的喜好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高僧对如意的钟爱更促进了如意形制的发展,至明清时期,如意成为馈赠亲贵、传递吉祥祝愿的佳品。而清代帝王对如意的推崇则使如意的制作登峰造极。作为紫禁城各宫殿的重要陈设品,如意几乎处处可见。
【 年年岁岁贡如意 】
清代,如意是地方官员朝贡的重要品种。从《宫中·进单》这一记录各地官员以及皇亲贵戚等按例向历朝皇帝、皇后、皇太后进贡物品的重要资料看,在各种进贡物品中,如意往往居于首位。
如雍正十三年,广东官员进贡了万寿蜜蜡如意、珊瑚万福如意、奇南如意、黄鹤顶如意、红鹤顶如意等。
《胤禛行乐图》轴
乾隆三十六年七月十七日两广总督李侍尧的进单,所进物品有:镶洋表金万年如意一柄、金麻姑献寿一件、珊瑚朝珠一盘……。
乾隆五十九年四月十八日两广总督长麟进:福寿吉祥如意一柄、长寿佛塔一对……。
乾隆三十年以后,历次进贡中无不有如意,其质地有金、银、玉、铜镀金、珐琅、漆、水晶、珊瑚、玛瑙、翡翠、松石、象牙、木变石、竹、木、琥珀、蜜蜡,并多有装饰各种吉祥图案者,如:“百事如意”、“万年如意”、“事事如意”、“一统万年”、“太平有象”、“年年有余”等。
《弘历古装行乐图》页
最为隆重的进贡,一次是乾隆皇帝60岁寿诞时,大臣们集资进献了用金丝编制的60柄如意,共用黄金1361两(42546克),这60柄如意至今完好无损地保存在故宫博物院,另一次是慈禧太后60岁生日时,有人一次进贡了81柄如意,是为“九九如意”。
在故宫博物院保存的各种进贡的如意中,有的至今还保留着进贡者的署名,如一件紫檀柄青玉填金竹林七贤三镶如意上写着:“亲王御多罗惠郡王奴才奕祥之福晋跪进”,这是研究进贡如意的历史现象重要资料。大臣和地方官员们把进贡如意当作讨帝王欢心的重要手段,而帝王也把赏赐如意作为笼络人心的方式之一。
【 吉祥先进金如意 】
如意是宫中婚庆不可或缺的重要物品。有清一代,有四位皇帝在宫中举行了结婚庆典。皇帝大婚,盛况当然非同凡响,并有一定的规制。据清宫档案记载:
大婚前一日,銮仪卫掌卫士大臣、銮仪使带銮校预请皇后凤舆进乾清门中门,主乾清宫正中南陈设。派结发公主、福晋、命妇四人,戴大红钿罩,穿大红褂罩,敬陈御笔用宝龙字于凤舆内正中,安设如意于凤舆内。毕,主坤宁宫东暖阁。率领内务府女官,均戴大红钿罩,穿大红褂罩,铺设龙凤喜床。
公主、福晋、命妇四人,各执如意一柄,安设龙凤喜床四隅。
皇帝行大婚典礼之时,清宫各部门、各地官员都要进贡贺礼,这些礼物莫不以2柄金如意为先导,所谓“吉祥先进金如意,天乐声中降凤凰”。
皇帝的女儿出嫁,妆奁中也少不了如意。如乾隆皇帝的女儿和孝公主出嫁时就得到了乾隆皇帝赏赐的一盒共9柄紫檀嵌玉如意,她的丈夫也被赐以一柄镶松石如意。
【 好恶如意之皇帝 】
《乾隆帝观孔雀开屏图》横轴
如意在清宫中得以盛行无疑是因为皇帝的推崇。在《乾隆御制诗》中收录了不少乾隆帝题咏如意的诗篇,如题为《咏白玉如意》者即有多首,其一写道:
盈尺和阗玉,良工琢曲琼。
惟坚待为错,曰白自含英。
底藉公孙辩,还嗤惠子鸣。
指挥供代语,静默足沈情。
又《竹柄玉如意》:
柄是竹之介,朵呈玉则温。
搘颐岂腾口,代语不须言。
总谢雕镌迹,雅符淳朴原。
指挥侍臣听,那识意中存。
从乾隆皇帝数十首咏如意的御制诗中可知,他不仅视如意为可供陈设的吉祥之物,还视之为一种“代语不须言”的代言之物。在临朝或与诸臣议事之时,有时不须言语,通过手中的如意便可表达己意。乾隆皇帝视如意为“佳朋”并“屡有如意咏”。从乾隆御制诗我们还可以看出,他最喜欢的是竹根、檀木、白玉和仿古铜器如意,曾下令宫中造办处制作,也大量接受地方官员的进贡,并且刻意搜集民间的精美如意。
然而,在清代皇帝中也有一位公开表示自己不喜欢如意的皇帝,即嘉庆皇帝。嘉庆曾对臣下说:“你们以为如意能带来吉祥,但我看未必。”此言既出,臣下莫名其妙。原来,在乾隆末期,权重一时的大贪官和珅曾向尚未正式即位的嘉庆皇帝进献了一柄如意,以表示忠心,但嘉庆皇帝对和珅的贪赃枉法之举早已深恶痛绝,严厉回绝。待太上皇乾隆帝刚一辞世,嘉庆皇帝就以20条罪状将和珅抄家治罪。清宫词人夏仁虎在《权相和珅》中所写的“清宫敛手畏权威,如意亲呈事已迟。不逐鼎湖终弃市,南山罪案岂能移”正指此事。嘉庆十八年(1813年),林清等率众起义并攻进紫禁城,嘉庆皇帝在御旨中又称:
向年俱进如意,即日回赏,原上下联情之意耳。今遇大不如意之事,岂可复行呈进?朕不见此物,转觉安心,见物思名,益增烦闷。
雍正妃《行乐图》轴
作为吉祥的象征,当然人人都渴望拥有如意,但一柄精美的如意造价甚为昂贵,非一般百姓所能企及。世事变迁,现今如意已经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而成为古玩之属,但一柄柄精致粹美的如意承载着它们所曾拥有的历史及它们所蕴涵的吉祥美好的寓意,依然那么悦目怡情,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作者:张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