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振铎先生生平
       郑振铎(1898-1958年),字警民、铎民,笔名郭源新、西谛。祖籍福建长乐县首占乡,生于浙江永嘉(今温州)。初入私塾,不久进永嘉高等小学,后就读于浙江第十中学,开始接触《黄帝魂》、《浙江潮》、《新民丛报》等进步报刊。1918年,考入交通部北京铁路管理学校高等科,接受新文化运动并积极投身其中。1921年春,就职于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辑《儿童世界》、《文学研究会丛书》、《小说月报》及《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与周作人、朱希祖、沈雁冰、叶圣陶、许地山、王统照等成立文学研究会。1927年,由于国民党施行恐怖政策,他被迫前往法国和英国避难,其间,他参观了许多博物馆和图书馆,抄录了许多流失海外的文献,介绍国外所存中国文物的情况。他在海外飘泊一年多后回到祖国。海外的游历不仅开阔了他的视野,也进一步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此后他把主要精力用于编辑进步刊物和撰著文学史上,出版了《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等著作,并同鲁迅合作,完成《北平笺谱》一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上海沦为“孤岛”,他在上海与胡愈之、许广平、周建人编辑出版20卷本《鲁迅全集》,并为国家收购了《脉望馆抄校古今杂剧》及玉海堂、群碧楼、风雨楼、适园、嘉业堂藏书,使这批珍贵图书免于沦落他乡。其中《脉望馆抄校古今杂剧》共64册,收入元明杂剧242种,其中许多为孤本、善本,是研究中国元明杂剧不可或缺的文献。而刘氏嘉业堂藏书数量大,精品多,宋元刊本近80种,明刊本有2000余种,文集及抄本更是数量惊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他被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为文化部文物局局长,兼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学研究所所长,后任文化部副部长。他先后创办了《考古学报》、《考古通讯》、《文物参考资料》(后改称《文物》月刊),参与制定了《古文化遗址及古墓葬之调查发掘暂行办法》、《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文物出口鉴定委员会暂行组织条例草案》、《征集革命文物办法》等法规,使全国的文物、图书管理工作逐渐走向正轨。在北京扩建金鳌玉蝀桥时,他与一些文物、古建专家力保“团城”不动,使我们得以知其全貌。1954年在他的倡议下举办的“全国基本建设工程中出土文物展览会”在故宫博物院开幕,《全国基本建设工程中出土文物展览图录》也同时出版,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他联合文化部、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举办了四期考古人员训练班,随后,又在北京大学历史系设立考古专业,培养了大批考古工作人员。他曾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到波兰、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保加利亚等国参观访问,加强了与这些国家的友好往来。1958年10月17日,在乘机赴阿富汗和阿联酋途中,不幸飞机失事遇难,享年60岁。
     
   
   
    ©故宫博物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