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上午,由“中国-希腊文物保护技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举办的《文物保护协同创新系列讲座》第一讲在故宫博物院数字与信息部演播厅成功举行。近年来,文物保护工作的多学科交叉与多领域协同特性愈发明显,该系列讲座旨在通过邀请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中外专家学者分享各自经验,以此促进文物保护领域跨学科交流,提升联合实验室、故宫博物院乃至行业的协同创新能力。系列讲座第一讲,联合实验室就有幸邀请到三星堆遗址祭祀坑考古发掘总领队、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唐飞院长进行主题为《三星堆遗址发掘保护与多学科应用》的专题讲座,讲座由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兼联合实验室主任赵国英主持,来自我院考古部、科研处、数字与信息部、文保科技部、文物保护标准化研究所等部门的60余位同事聆听了讲座。
唐飞院长首先回顾了三星堆遗址自发现以来的考古发掘历程和文化特性,并以1、2号祭祀坑既往发掘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切入点,从考古现场环境监测控制、应急保护与提取、出土文物保存状态跟踪检测、出土象牙文物保护和腐朽青铜器文物保护研究等五个方面,重点阐述了本次三星堆祭祀坑考古发掘现场保护体系建设与多学科协同发掘与保护的应用成果与重要意义。同时,他对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合作”的工作模式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考古发掘及其文物保护工作应该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建立跨界的、多科学为一体的、更加融合的团队,通过前瞻规划、联合攻关达成协同共赢。
最后,唐飞院长对故宫博物院参与三星堆祭祀坑的考古发掘工作表示欢迎,并对双方未来在考古发掘、青铜器和玉器研究与保护,以及文物数字化和标准化等方向的合作进行展望,希望在中国-希腊文物保护技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平台的推动下,施行更加全面的环境保护措施、建设更加融合的学科团队、建立协同共赢的合作机制,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贡献智慧和力量。
讲座后,我院相关专家、学者就考古发掘中科学分析人员参与模式、三星堆玉器矿料来源、青铜器铸造工艺等问题与唐院长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大家热切期望未来可以参与到三星堆祭祀坑的考古发掘及保护研究的工作中,并期待与唐飞院长进行更深入的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