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迁文物回归故宫

  抗日战争时期,为避免日寇的劫掠、战火的毁损,故宫博物院的1.3万箱文物自1933年迁存上海、南京,1937年11月又疏散到西南后方,至1947年6月全部东归南京。十余年间,这批中华文明的无价瑰宝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完整保护,它们也因此具有了非同一般的意义和价值。
  新中国成立之后,故宫南迁文物有11178箱文物以南迁时的编号分类方式存放于南京分院——如“沪”“上”“寓”“公”分别指代分属故宫博物院古物馆、图书馆、文献馆和秘书处的箱件。在党和政府关怀下,这批文物的绝大部分于1950年、1953年和1958年分三次返回故宫博物院,剩余文物仍存南京。

  1949年冬,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派郑振铎、赵万里、于坚、梁泽楚等人赴南京,加入政务院指导接收工作委员会华东工作团文教组,郑振铎任组长。此行决定,将暂存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的南迁文物全部运回北平本院,并立即开始筹运第一批文物。
  这次北运于1949年底即开始筹划,由华东工作团主持,运输委员会统筹。经过周密规划和精心准备,第一批文物于1950年1月23日在南京装车启运,26日下午1时抵京。运回的1500箱,包括文物1283箱,器材217箱。2月17日,故宫博物院从这批文物中挑选180件,举办了“还京文物特展”。


1950年 还京文物特展说明     

  时隔两年,1952年11月,故宫博物院陈列部向院长呈送了一份报告:“查我院陈列计划,明年度起即将展开,而现在的库房所存精品仍感缺乏。为了充实陈列,拟请将南京库房所存玉器、铜器两项,按照库存书画一项全部运回的办法,一并予以运回北京,以供提选陈列。至于瓷器、雕漆、珐琅、陈设、服装、乐器、武器、图书、杂项各项等,亦拟由专家前往分别加以选择提取,随同一并启运来院。”报告得到批复后,716箱文物于1953年分两批运回。
  1958年9月,第三批文物北返抵京,其中包括玉器、瓷器、铜器、金器、书画、珊瑚、服装、陈设、武备、图书、戏衣、仪仗以及实录圣训等文物4037箱。


更多故宫文物南迁故事,尽在《故宫回声》主题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