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廷传统囊匣制作技艺简称“囊匣制作”,历史可追溯至清朝雍正时期造办处中的“匣作”。1912年清帝退位,匣作匠人流落民间,在锦匣铺继续从事囊匣制作。新中国成立后,匠人们陆续回到故宫博物院内传承囊匣制作技艺,至今已传承四代。
囊匣种类丰富,按照内囊的类别可以分为软囊、倒囊、挖囊、硬囊、软硬组合等;按照文物类别可分为书套类、书画类、陶瓷玉器类、竹木牙角类、金石钟表等;按照品式分类可分为暗格式囊匣、明格组合式、挖囊掩门式、天地盖式、抽拉式等。
这项技艺包含品式设定、尺寸计算、裁切纸板、画别子基准线、粘接外盒、粘接上盖凹条等十几道工序,多以仿宋锦为外盒粘接材料,最终配置好的文物囊匣仿佛为内装物量体裁衣般严丝合缝。
故宫博物院宫廷传统囊匣制作技艺传承谱系
囊匣制作流程
囊匣制作使用工具
![]() |
![]() |
书套类囊匣 |
抽拉式囊匣 |
![]() |
![]() |
软硬组合式囊匣 |
闷盖式囊匣 |
![]() |
![]() |
挖囊式囊匣 |
软囊式囊匣 |
王金生,1979年进入故宫博物院从事宫廷传统囊匣制作。1999-2017年任综合工艺修复组组长,1991应邀赴西藏博物馆教授技艺,并配合国家文物局撰写了行业标准条例。
他参加工作40多年来,曾为故宫博物院各类文物量体裁衣配置囊匣千余件,其中包含金瓯永固杯、雍正款粉彩桃蝶图天球瓶、官窑青釉洗等珍贵一级文物。他致力于传统囊匣制作与技艺传承,坚守岗位职责、甘于奉献,身体力行地诠释着卓越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