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浓郁 含英咀华

故宫博物院藏傅抱石作品展

绘画艺术

人物画

  傅抱石的绘画成就不仅是笔下恣肆纵逸的山水,其人物画同样出类拔萃。傅抱石认为中国画的“线”以人物的衣纹上种类最多,他图写人物一方面是为了练习拓宽“线”的表现能力,另一方面是为了配合山水创作的需要。两者相互比较,前者更为重要,因为它实践着画家贯穿始终的人物画史研究与人物画创作的重要思想——线条是中国一切造型艺术的根本。加之身为美术史家,人物画史于他可谓烂熟于胸,能够将魏晋以降及至两宋人物画进行条分缕析,精心梳理,他所绘制的人物蕴涵着浓浓的古意。

  如今,我们能够见到的傅抱石的人物画多是其入蜀后的作品,之前他较少涉足这类题材。傅抱石的人物画前后几乎没有明显的区别。他笔下人物的造型大同小异,有的几乎完全相同。在欣赏傅抱石创作的高士、仕女等人物时,最能打动人的便为纸上飞动的线条。在创作时,他没有沉湎于几种传统的技法定式,亦步亦趋,而是在传统的工整笔法中加入了写意的元素,表现出疏简迅捷的轻松笔触,与圆劲流畅的长线条相配合,形成力求传达人物的动态与神韵高度统一的画法特点,别开生面。对线条的娴熟使用与把握是傅抱石成为伟大画家的成功条件,他一生醉心于斯,执着于斯,成功于斯。

  以题材论,傅抱石的人物画不外两类,一为“构写前人的诗,将诗的意境,移入画面”,一为“营制历史上若干美的故实”(傅抱石《壬午重庆画展自序》)。将历史上的典故、事迹再现于尺幅之间,傅抱石绘写的上古人物的袍服冠帽无一不有所依据,显示出画家谙熟相关历史资料、求真务实的创作态度。将诗文的意象入画,重现历史细节,实质是宣泄画家自己郁积心中的种种复杂情绪,或喜悦,或平和,或忿恨,或惆怅。傅抱石一生曾多次为屈原造像,其缘由是对屈原忧国忧民、心系故国之精神的尊崇和对这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巨子的激赏。在抗战时期,他绘制汉代著名使臣苏武手拄旌节的样子,正体现了画家自身抗击日寇的百折不挠的坚定信心。他对魏晋时期风流名士寄情山水、浪迹江湖的生活方式是心仪已久的,情操高洁、归隐乡里的陶渊明遂成为与他心神相接的古人,他笔下总是出现《渊明沽酒》的题材便不难解释了。

  通观傅抱石的人物画,何怀硕称其“显示了有如音乐的特性——旋律与节奏之美超越了概念的清晰与描绘的拘泥,正是那些含糊的、不可名状的笔墨形式随着心灵律动的起伏飞跃而出现,才更深入、生动的表现了对象的丰富、复杂与微妙。”(何怀硕《论傅抱石》)此言道出画家传达给人们的美妙的艺术形象,切中肯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