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浓郁 含英咀华

故宫博物院藏傅抱石作品展

绘画艺术

创新与成熟时期

约1939至1949年末

  不容置疑,安家在重庆西郊金刚坡的几年间是傅抱石进行创作的高峰时期。其客观原因有二:一方面,家人因抗战全面爆发而几经流离,终能团聚一处,家庭的温暖使画家在不过方丈大小的居室中重新燃起了创作的欲望;另一方面,战乱令所有学术机构的图书馆散落各地,且因场地等因素的限制无法提供较为完全的相关书籍资料,致使他的研究难以开展,只有借用笔墨抒写胸臆。至于主观因素,则是以金刚坡为中心数十里内的一草一木、一丘一壑所呈现的烟笼雾锁与苍茫雄奇的自然景象给画家的感动。他曾把想法用朴素的语言直接地表达出来:“画山水的在四川若没有感动,实在辜负了四川的山水。”(傅抱石《壬午重庆画展自序》)两方面的条件促使傅抱石的才华、激情汹涌地爆发,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巴山蜀水多雨、多雾的湿润环境给予画家创作的灵感,是画家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傅抱石笔下雄浑淋漓的山色雨景应运而生,既恰到好处地展现了巴山蜀水的奇丽恢宏,又将画家当时苦闷阴晦的心情付诸笔底,形成之后的题材程式。这一时期有《云台山图》、《潇潇暮雨》、《大涤草堂图》等代表作问世。傅抱石所创造的散锋用笔、图写山水的“抱石皴”初步形成,粗放中蕴含精微的异常风格令世人眼目一新,引来艺坛的瞩目,可以说这是学问、见识、才华、悟性的完美结合。1942年,时近不惑之年的傅抱石在重庆举办“壬午画展”,将入蜀四年所积累的画作选出一百幅,分作山水、诗意图、人物故实、临摹之作四类,公之于众。世人初次见到以“抱石皴”图写的山水,为其撼人的气势所折服,一时赞誉良多。这次展览标志着傅抱石确立了自己在艺苑的地位。从此,他步入万众瞩目的画坛巨匠之列。接下来的几年,画家在坚持个人笔墨风格的基础上继续加以完善,使其作品在狂放之外融入平静的心态,画面多了一丝端稳,少了一些粗率,渐趋挥洒自如、收放得法的炉火纯青之境。此后的绘画实践在这一风格下或有所增益,或有所删减,均不离其宗。可见,无论从笔墨的创新上还是就破除食古不化的观念、实现绘画的变革而言,这个阶段皆为傅抱石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