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临赵孟頫行草书卷

  清,纸本,纵25.3厘米,横7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致乐堂诗。

  致乐堂者,集贤待制周君之所以奉母者也。蜀都虞集为之赋诗曰:翼翼新堂,有阃有房。夫人来居,既安既舒。既好既宁,载燠载清。言䦱于门,以写我诚。有髙其马,有伉其轩。为子来者,允贵且贤。贵客达官,贤有令仪。尔因尔宗,先君之思。翕尔兄弟,具于甘旨。我饮我食,先君之子。诗言柔温,礼言著存。我抚我惠,先君之孙。康哉谁氏,维周寿母。畴为致兹,周南仲子。君子善颂,文则多有。又永歌之,以导燕喜。

送高彦文秀才如京师。陈众中。

  太史公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过梁楚以归。太史公胡为远游若是哉。盖士不远游,则意气不舒,耳目不开。天地、山川、土墅、郭邑之观,鸿生茂士耳。考论不众四方奇玮奥秘之说,不洽闻也。故孔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京兆高秀才彦文,蚤尝受业于同宽父先生之门。既而,以怀居为耻,乃奋然出关。南渡大江,乱彭蠡,以至吴越,登高望远,访前代得失之迹,求故老之存者,而征其遗闻焉。余钱唐得彦文于泮,数与晤语,知其致趣之深旷也。至元二年秋,忽来别余,曰:吾将适齐鲁以达于京师,不能与子久处此。余曰:彦文善游矣。京师,四方之会也。求于四方而有不得者,必得于其所会之地矣。以得诸四方者,而要之于京师,学博而反约也。彦文其亟往京师乎,国家方将纂前代之史。余他日闻有良史,能驰骋古今网罗天下之事,而笔势豪宕若太史公者,必彦文也夫。  

  陆师颜字说。

  吴兴陆观复,静厚而嗜学,从余游久。一日,来请曰:观复长矣,愿先生赐之字。余谓:生之名,其取诸易之复乎。复之初九曰:不远复,无祇悔,元吉。孔子释之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夫自姤至剥,剥极为坤,则无阳矣。一阳复于下,斯为反善之义。而复之最先者,故不至于悔。大善而吉也。学者能省察于一念之微,以求复夫本然之善,是谓观复。颜子之所以为颜子者,亦若是而已。字生为师颜可乎。观复再拜受教。余曰:未也。孔子尝以克已复礼告颜子矣。克已复礼,乾道也。复之阳,即乾之阳。不远复,即克已复礼之复。由一阳之复,以至于纯乾,此颜子为仁事也。观复其师颜哉。至元后丁丑岁六月十九日,松雪书。乾隆丁卯嘉平月,临赵松雪真迹于重华宫之翠云馆。入望冬雪,是日彤云密布,微霰徐飘,颇有先集之思云。”钤“几暇怡情”白文印,“乾隆宸翰”朱文印。另钤“研露”朱文印,“游六艺圃”朱文印,“烟云舒卷”白文印,“鉴古”朱文印,“携笔流云藻”白文印,“石渠宝笈所藏”朱文印,“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朱文印,“八征耄念之宝”朱文印,“太上皇帝之宝”朱文印。

  清乾隆帝名弘历(1711—1799),爱新觉罗氏。雍正帝第四子。雍正十三年(1735)即位,年号乾隆。文治、武功均有所成绩,社会承平,遂有“康乾盛世”之称。乾隆帝儒雅风流,素重文物典籍的收藏与整理,曾令将内府珍藏编成《石渠宝笈》、《西清古鉴》等书。

  《石渠宝笈》著录清内府藏有《赵孟頫杂书诗文一册》,此卷为弘历临写册中的《致乐堂诗》《送高彦文秀才如京师》《陆师颜字说》三则书迹。弘历虽贵为皇帝,但对书画情有独钟,常于万几余暇之际,挥毫染翰,作品存世数量之大,鲜有匹敌。其书法步武赵孟頫,结构、笔法欲仿松雪墨迹的姿媚,而往往流于疲软。因属仿作,故此卷中还是有其本人的风格特点。

  引首有弘历行书“裹绵法”,钤“乾”朱文印,“隆”白文印,“游六艺圃”朱文印。

  《石渠宝笈续编》著录。

撰稿人:汪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