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帖
碑有狭义和广义两解,从狭义来讲,它是指石刻文字种类的一种;广义来讲,它又是泛指各种形制的石刻文字。清人叶昌炽在《语石》中说:“凡刻石之文皆谓之碑,当是汉以后始。”
从碑石上拓印下来的拓本,已是碑拓,但习惯上仍称为碑。
碑一般是记述当代人物和事件的,因而书写者大都是当时人,起初是指无文字的竖石。而今,除刻帖之外,一切刻有文字的石刻,包括碣、墓志、塔铭、刻经、造像题记、摩崖、石阙铭、题名、桥...
碑帖
碑有狭义和广义两解,从狭义来讲,它是指石刻文字种类的一种;广义来讲,它又是泛指各种形制的石刻文字。清人叶昌炽在《语石》中说:“凡刻石之文皆谓之碑,当是汉以后始。”
从碑石上拓印下来的拓本,已是碑拓,但习惯上仍称为碑。
碑一般是记述当代人物和事件的,因而书写者大都是当时人,起初是指无文字的竖石。而今,除刻帖之外,一切刻有文字的石刻,包括碣、墓志、塔铭、刻经、造像题记、摩崖、石阙铭、题名、桥柱、画像题字等皆称碑。
关于“帖”,《说文解字》解释为“帛书也”。上古时期,没有纸,书于帛者,曰之帖。书写在竹、木片上的字迹,也可称为“帖”,造纸术发明后,纸用于书札之中,也称为“帖”。从帖的刻石上拓印下来的拓本,习惯仍称为帖。
帖,是刻石中的一类,是把前人的墨迹摹刻上石,以供学习书法的人们临摹。帖,也有用木刻的,如今市面上仍有许多清代木刻帖出售。帖为横石,每块帖石的高尺许,宽二尺五、六。帖的刻石一般存于室内,或镶之于墙壁间,以供人们欣赏传拓。碑一般是记述当代人物与事件,以志纪念。帖的内容大多是帝王、重臣和一些文化名人所书诗词、信札等。帖又分为单帖和丛帖。只刻单篇的帖,称为单帖。著名的单帖有,钟繇的《宣示表》,王羲之的《黄庭经》、《兰亭序》、《乐毅论》,王献之的《中秋帖》、《洛神赋十三行》等。
刻帖开始于南唐,有《昇元帖》。现所见到最早的法帖为《淳化阁帖》。
把多人的书法或一人的多种书法刻在一起的,称之为丛帖。著名的有《淳化阁帖》、《大观帖》、《澄清堂帖》、《宝晋斋帖》、《凤墅帖》、《停云馆帖》、《戏鸿堂帖》、《玉烟堂帖》、《快雪堂帖》、《三希堂帖》等。著名的个人丛帖有,王羲之书《十七帖》,颜真卿书《忠义堂帖》,米芾书《英光堂帖》等。
书丹与摹勒镌刻
古代书碑有两种方法:书丹和摹勒上石。
书丹,首先在磨光的碑石上涂一层墨色,按碑的文字多少,计算好行数,打成格,书者直接用朱色在石上书写以备镌刻。碑皆竖行,自右而左。《后汉书﹒蔡邕传》﹕“熹平四年……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可见汉刻石就先用书丹,稍后的曹魏《王基碑》,出土时未刻部分还看见朱书。高昌墓砖上也时有未及镌刻的朱书保留下来。
摹勒上石,是将碑文写在纸上,后在纸背以银朱依原样勾勒字的轮廓(双勾),然后覆于备刻之石,以多层纸叠放于摹纸上,以石均匀压磨,使双勾银朱粘在石面之上,之后便可镌刻。刻帖都是用摹勒上石之法。书法有高低,摹勒有精粗,刻技有优劣。
拓本
碑帖拓本是用纸、墨和工具(扑子、刷子、锤子等)把文字从碑石、帖石上捶拓下来的。这一特殊技术称作传拓(或锤拓)。有了拓本,观看、临摹、研究便很方便,也有利于广泛流转和长久保存。如果没有碑帖拓本,那么这些事情绝难做到。拓片自石上揭下,便具有独立的文物价值。捶拓(或称传拓)技术的出现,使石刻的文字和艺术得以流传和发展,而且是印刷术发明的前奏。根据碑帖拓本的年代,我们可以大致分为唐拓、宋拓、元拓、明拓、清拓、近拓。
石花
碑帖刊刻之初,碑石完好无损,历经风霜雨淋,石面开始逐渐风化剥蚀,当然也有人为刻凿破坏,从而形成碑面斑驳漫漶的情况。它表现在拓本上就称为“石花”。考证碑帖的“考据点”,相当一部分都集中在石花所侵蚀文字的笔画处,所以,碑帖鉴定著录常以“某字不损”、“某笔不损”、“某笔与石花不连”等术语作为考证碑帖的常用标准。
石花除能够鉴定碑帖拓本异同,推断碑帖拓本的年代先后外,还能起到辨别碑帖原刻与翻刻的作用。因为碑帖文字的翻刻还是容易办到的,但原刻石的石花很难仿刻,天然的石花是有层次的损泐;翻刻的石花则是靠人为刻凿、腐蚀等而成,显得僵硬、呆板,没有层次感。
考据
对古代碑帖拓本的搜集研究兴起于宋代,编目、录文、证史、集字形、评论书法,宋欧阳修《集古录》、宋洪释《隶释》、宋娄机《汉隶字源》相继问世,积为专学。至于碑帖版本的讲究可见于明人题跋,而至乾嘉尤炽。特别是根据古碑和帖石历时愈久磨损愈甚的情况。碑帖前辈总结出校碑帖拓本早晚的方法,是十分合理而有效的。此法要点有二:由于碑石历经日晒雨淋等自然现象及人工损坏,其碑文漫漶,同一碑刻不同时期的拓本其文字粗细变化比较明显,同时会出现石花、断裂纹、磨痕等,传拓日久,定会损坏,文字自然由粗变细,一是同一古碑的早拓本保存字多,晚拓本保存字少;二是某些字在早拓本中尚且完好而晚拓本已经损泐,早拓本石花等损泐状况轻于晚拓本,早拓本比晚拓本多存的字或完好的字,通常称作考据或考据字,这一方法也适用于鉴帖。将考据和字神,墨色、纸质、题跋、印鉴等多项综合考察。使得碑帖版本鉴定趋于细致、条理、成为碑帖版本鉴定研究的一个分支,考据是判断碑帖拓本早晚优劣的重要标准。
前人总结的碑帖宋拓本、明拓本、清拓本未必绝对正确;但考据的异同是真实存在的,其指向的拓本时间的先后次序正确无误的;所以,考据是后人鉴定碑帖最有效、最科学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