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刻泉州本《淳化阁帖》,宋时刊刻于泉州,传说有“马蹄帖”系列和“庄夏刻本”系列等几种翻刻本传世。是淳化阁帖的一个重要翻刻本。此次展览遴选的是“庄夏刻本”系列。
宋刻泉州本《淳化阁帖》,宋时刊刻于泉州,传说有“马蹄帖”系列和“庄夏刻本”系列等几种翻刻本传世。是淳化阁帖的一个重要翻刻本。此次展览遴选的是“庄夏刻本”系列。
关于“泉州帖”版本由来,有几种说法。其中一种见明陈懋仁《泉南杂志》载:“《淳化阁帖》十卷,宋季南狩,遗于泉州。已而刻湮地中,久之时出光怪,櫪马惊怖,发之即是帖也。故泉人名其帖名‘马蹄真迹’。余按沈源(明海澄人,字澄之,天顺进士)<释文序>云:‘是帖纳郡庠,岁远剥濁,其后庄少师复摹以传’。则今帖非马蹄真迹,乃庄氏摹刻也。”另一种见张伯英题跋:“宋帖皆以地名,此永春庄氏重摹泉本,应名曰永春帖,以别于泉州郡庠之旧帖福清……”,“《泉》之初刻,南宋已损,故庄子礼重摹。此册字画明朗,是北宋拓,虽仅存右军之半,亦成瑰宝,……宋拓惟‘庄本’‘福清本’是《泉》之子,他皆其曾玄。”
泉本阁帖的母本应是“马蹄真迹”或“马蹄帖”,但“马蹄真迹”至今未见。
泉帖到南宋庄夏翻刻于泉州永春,主持人为庄夏,故又称“庄夏刻本”。庄夏(1155-1223年),字子礼,南宋泉州永春县桃源里湖阳(今泉州市湖洋镇)人。生于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少时丧父,家贫,随兄庄晦学习。弱冠精通礼经,郡博士张叔椿奇之,勉励他入乡学。所著有《礼记解》、《国史大事记》、《典故备志》等。
传世泉本阁帖(包括庄夏刻本阁帖)特征包括:卷二标题“历代名臣法帖”下缺刻“第二”两字。卷三标题“历代名臣法帖”下有“二”字。卷四标题“历代名臣法帖第四”下刻有“三”字。卷八标题“法帖(行书,位置在上),晋王羲之(草书,位置在下)”字样,
第六卷《月半帖》之“拜”字中多一折,第七卷《长素帖》“不大佳”之“不”字作“小”字,“佳”字笔顺正确无误等等。已知传世庄夏刻本阁帖有几部,除故宫有藏品外,中国国家博物馆(十卷)和上海图书馆(十卷)等博物馆也有收藏。
宋拓庄夏泉本阁帖,长33.3厘米,宽23厘米
,此本存第一、三、四、六、十卷,每册均为张伯英题签。该帖有张伯英题跋:“子礼刻《东观余论》在嘉定三年,此帖或同时所刻,非淳熙。”并钤有“吴正志印”、“武华山下人”、“卫国胤印”、“高氏家藏”等印。
笔者通过故宫藏张伯英跋本与上海图书馆(十卷)本泉本特点及拓本损泐对比,两本拓本损泐大致相同,并综合上述观点,推论出故宫藏张伯英跋本(残卷)为传世“庄夏刻本”系列。
了解更多 ↓收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