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一部分 宋刻《淳化阁帖》
懋勤殿本《淳化阁帖》
宋刻泉州本《淳化阁帖》
第二部分 明刻《淳化阁帖》
明顾从义刻本《淳化阁帖》
甲本 乙本 丙本 
明潘刻本《淳化阁帖》
甲本 乙本 
明肃府本《淳化阁帖》
甲本 乙本 丙本 丁本 戊本 己本 
明刻泉州本《淳化阁帖》
明王著模本《淳化阁帖》
甲本 乙本 丙本 丁本 
尚有争议的阁帖版本袁褧刻本
甲本 乙本 
第三部分 清刻《淳化阁帖》
清费甲铸本《淳化阁帖》
薛所蕴本《淳化阁帖》
清《钦定重刻淳化阁帖》
返回首页
故宫博物院版权所有

网站建设:北京分形科技

懋勤殿本《淳化阁帖》
  故宫博物院藏宋拓宋刻懋勤殿本《淳化阁帖》和宋拓宋刻潘祖纯跋本《淳化阁帖》同石所出,其刻石目前放置在杭州孤山路(现为浙江图书馆古籍部所在地)。
  故宫博物院藏宋拓宋刻懋勤殿本《淳化阁帖》和宋拓宋刻潘祖纯跋本《淳化阁帖》同石所出,其刻石目前放置在杭州孤山路(现为浙江图书馆古籍部所在地)。
  对帖石版本过去一直无法识别。2006年,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施安昌和尹一梅用故宫博物院新印《懋勤殿本淳化阁帖》进行了比对,认为《懋勤殿本淳化阁帖》就出自这套刻石。此事立即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浙江图书馆《淳化阁帖》刻石就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汇刻帖的原石,其意义非同寻常。这一宋代刻石的重新确认是近年来碑帖学上的一个重大发现,它能为帖学研究带来最原始的刻石信息。懋勤殿本《淳化阁帖》和潘祖纯跋本《淳化阁帖》两本特征相同,它们的帖文、帖字拥有异于其它版本的共同特征,包括:1、卷一,东晋简文帝《庆赐帖》第五行“当”字下从“田”。2、卷三,刘瓌《感闰帖》第二行存“秋”字。3、卷四,褚遂良《潭府帖》“多时”之“时”字左方从“日”,它本“日”缺中横画。4、卷五,《仓颉书》《夏禹书》及《史籀书》笔画皆细,末端尖。5、卷七,《龙保帖》及《离不可居帖》二帖合五行,除《欽定重刻淳化阁帖》等外,它本均缺第三行“知足下行至吴,念违”。6、卷八,王羲之《蒸湿帖》之“病”字正常,它本“病”字内之“丙”多缺点。
  宋拓本懋勤殿本《淳化阁帖》,十卷,白麻簾纹纸挖镶裱,浓墨擦拓。十册计三百零五开半。每半开,纵25.2厘米,横13厘米。帖以木匣盛之,匣面刻填蓝色楷书“淳化阁帖,乾隆戊午(1738年)鉴定宋拓”,填朱“石渠宝笈”、“宝笈重编”二印。封面有驼色皮纸题签“淳化阁帖卷一”等等,第一卷首开和第十卷尾钤“乾隆御览鉴定章”和“懋勤殿鉴定章”,其余各卷首尾钤“乾隆御览之宝”一印。为故宫旧藏。
  此帖曾置清宫懋勤殿,是供皇帝观摩临写之用。按照木匣上刻字,至少乾隆三年时此帖已在宫中。该本与《钦定石渠宝笈续编》著录的每卷开数,行数,墨纸尺寸均同,只是印章略有差别,经鉴定该本为石渠宝笈著录本。该帖虽为宋拓善本,但有缺憾,即有补配及缺页,如第一、四、九卷中的部分拓页用另纸补配。
  参见马子云《谈校故宫藏宋拓〈淳化〉〈绛帖〉〈大观〉三帖》(见《故宫博物院七十年论文选》),施安昌《浙江图书馆藏宋刻淳化阁帖帖石考》、《名帖善本》及尹一梅《懋勤殿本〈淳化阁帖〉》等书。
了解更多 ↓收起 ↑
懋勤殿本《淳化阁帖》卷一(册页1)
懋勤殿本《淳化阁帖》卷一(册页6)
懋勤殿本《淳化阁帖》卷二(册页1)
懋勤殿本《淳化阁帖》卷三(册页1)
懋勤殿本《淳化阁帖》卷四(册页1)
懋勤殿本《淳化阁帖》卷四(册页9)
懋勤殿本《淳化阁帖》卷五(册页1)
懋勤殿本《淳化阁帖》卷六(册页1)
懋勤殿本《淳化阁帖》卷七(册页1)
懋勤殿本《淳化阁帖》卷八(册页1)
懋勤殿本《淳化阁帖》卷八(册页13)
懋勤殿本《淳化阁帖》卷九(册页1)
懋勤殿本《淳化阁帖》卷十(册页1)
懋勤殿本《淳化阁帖》卷十(册页34)
宋刻泉州本《淳化阁帖》
  宋刻泉州本《淳化阁帖》,宋时刊刻于泉州,传说有“马蹄帖”系列和“庄夏刻本”系列等几种翻刻本传世。是淳化阁帖的一个重要翻刻本。此次展览遴选的是“庄夏刻本”系列。
  宋刻泉州本《淳化阁帖》,宋时刊刻于泉州,传说有“马蹄帖”系列和“庄夏刻本”系列等几种翻刻本传世。是淳化阁帖的一个重要翻刻本。此次展览遴选的是“庄夏刻本”系列。

  关于“泉州帖”版本由来,有几种说法。其中一种见明陈懋仁《泉南杂志》载:“《淳化阁帖》十卷,宋季南狩,遗于泉州。已而刻湮地中,久之时出光怪,櫪马惊怖,发之即是帖也。故泉人名其帖名‘马蹄真迹’。余按沈源(明海澄人,字澄之,天顺进士)<释文序>云:‘是帖纳郡庠,岁远剥濁,其后庄少师复摹以传’。则今帖非马蹄真迹,乃庄氏摹刻也。”另一种见张伯英题跋:“宋帖皆以地名,此永春庄氏重摹泉本,应名曰永春帖,以别于泉州郡庠之旧帖福清……”,“《泉》之初刻,南宋已损,故庄子礼重摹。此册字画明朗,是北宋拓,虽仅存右军之半,亦成瑰宝,……宋拓惟‘庄本’‘福清本’是《泉》之子,他皆其曾玄。”
  泉本阁帖的母本应是“马蹄真迹”或“马蹄帖”,但“马蹄真迹”至今未见。
  泉帖到南宋庄夏翻刻于泉州永春,主持人为庄夏,故又称“庄夏刻本”。庄夏(1155-1223年),字子礼,南宋泉州永春县桃源里湖阳(今泉州市湖洋镇)人。生于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少时丧父,家贫,随兄庄晦学习。弱冠精通礼经,郡博士张叔椿奇之,勉励他入乡学。所著有《礼记解》、《国史大事记》、《典故备志》等。
  传世泉本阁帖(包括庄夏刻本阁帖)特征包括:卷二标题“历代名臣法帖”下缺刻“第二”两字。卷三标题“历代名臣法帖”下有“二”字。卷四标题“历代名臣法帖第四”下刻有“三”字。卷八标题“法帖(行书,位置在上),晋王羲之(草书,位置在下)”字样, 第六卷《月半帖》之“拜”字中多一折,第七卷《长素帖》“不大佳”之“不”字作“小”字,“佳”字笔顺正确无误等等。已知传世庄夏刻本阁帖有几部,除故宫有藏品外,中国国家博物馆(十卷)和上海图书馆(十卷)等博物馆也有收藏。

  宋拓庄夏泉本阁帖,长33.3厘米,宽23厘米 ,此本存第一、三、四、六、十卷,每册均为张伯英题签。该帖有张伯英题跋:“子礼刻《东观余论》在嘉定三年,此帖或同时所刻,非淳熙。”并钤有“吴正志印”、“武华山下人”、“卫国胤印”、“高氏家藏”等印。
  笔者通过故宫藏张伯英跋本与上海图书馆(十卷)本泉本特点及拓本损泐对比,两本拓本损泐大致相同,并综合上述观点,推论出故宫藏张伯英跋本(残卷)为传世“庄夏刻本”系列。
了解更多 ↓收起 ↑
宋刻泉州本《淳化阁帖》卷一(册页4)
宋刻泉州本《淳化阁帖》卷三(册页3)
宋刻泉州本《淳化阁帖》卷四(册页3)
宋刻泉州本《淳化阁帖》卷四(册页7)
宋刻泉州本《淳化阁帖》卷六(册页4)
宋刻泉州本《淳化阁帖》卷六(册页16)
宋刻泉州本《淳化阁帖》卷十(册页2)
宋刻泉州本《淳化阁帖》卷十(册页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