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重刻淳化阁帖》,清宫于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据《毕士安本淳化阁帖》重新排刻,《毕士安本淳化阁帖》,北宋淳化四年(公元993年)太宗皇帝赐大臣毕士安一部《淳化阁帖》,此本明代经晋王府藏,后归孙承泽,清初进宫,世称祖石本。《石渠宝笈续编》著录“宋拓淳化阁帖赐毕士安本”,藏于圆明园淳化轩,后不知所踪。该帖至乾隆三十六(公元1771年)年竣工,改变原帖次序,草书加刻释文。帖石存圆明园淳化轩,咸丰年毁。这部《阁帖》摹勒上石时的底本至今仍存。油纸朱笔双钩摹写,以此上石。帖刻之后,再浓墨廓填,装裱成册。初拓若干部,院存三十余部。
清拓《钦定重刻淳化阁帖》,共计十册。拓本每开纵三十·四厘米,横三十四·八厘米,凡三四九·五开。帖名隶书“钦定重刻淳化阁帖”。每卷首题“钦定重刻淳化阁帖第×”等隶书一行八字,帖尾刻“乾隆三十四年岁在己丑春二月奉敕校正宋淳化阁帖初拓摹勒上石”篆书四行。
是本钤有“乾隆御览之宝”、“避暑山庄”印。
《钦定重刻淳化阁帖》,清宫于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据《毕士安本淳化阁帖》重新排刻,《毕士安本淳化阁帖》,北宋淳化四年(公元993年)太宗皇帝赐大臣毕士安一部《淳化阁帖》,此本明代经晋王府藏,后归孙承泽,清初进宫,世称祖石本。《石渠宝笈续编》著录“宋拓淳化阁帖赐毕士安本”,藏于圆明园淳化轩,后不知所踪。该帖至乾隆三十六(公元1771年)年竣工,改变原帖次序,草书加刻释文。帖石存圆明园淳化轩,咸丰年毁。这部《阁帖》摹勒上石时的底本至今仍存。油纸朱笔双钩摹写,以此上石。帖刻之后,再浓墨廓填,装裱成册。初拓若干部,院存三十余部。
清拓《钦定重刻淳化阁帖》,共计十册。拓本每开纵三十·四厘米,横三十四·八厘米,凡三四九·五开。帖名隶书“钦定重刻淳化阁帖”。每卷首题“钦定重刻淳化阁帖第×”等隶书一行八字,帖尾刻“乾隆三十四年岁在己丑春二月奉敕校正宋淳化阁帖初拓摹勒上石”篆书四行。
是本钤有“乾隆御览之宝”、“避暑山庄”印。
《钦定重刻淳化阁帖》本帖文、帖字拥有异于其它版本特征,包括:1、原宋讳已改正,卷一,唐高宗《遣弘帖》,首行“敬”字不缺末笔。(帖页38)2、避清帝玄烨、弘历名讳,卷一,唐高宗《文瓘帖》,首行“玄”字缺末笔,避康熙玄烨讳。卷一,唐高宗《遣弘帖》,首行“弘”字缺末点,避乾隆弘历讳,首行末“玄”字缺末点,避康熙玄烨讳。浓墨擦拓,木面。黄色撒金册页引首和尾纸。首册帖前刻有乾隆御题《淳化轩记》和"寓名蕴古"题字。尾册帖后刻乾隆御题及于敏中恭和诗,于敏中、王际华、裘日修三人合撰跋文,钱陈群行书跋文和总理、排类、校对、监造、镌刻诸臣衔名。每册均附有乾隆亲笔“校订”御识,和小楷“释文定异”。
该帖容庚《丛帖目》、施安昌《名帖善本》等书著录。
了解更多 ↓收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