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前言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为陶俑的制作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此一时期,“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与柳宗元掀起的古文运动一洗前朝文学的空洞无味,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诗歌创作群体将诗歌艺术推向顶峰,欧阳询、虞世南、柳公权、颜真卿等书坛领袖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书体,使楷书成为后世宗仰的模范,吴道子当风衣带,张萱、周昉罗綺仕女,类雪似银的邢窑白瓷,“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越窑青瓷,以及“唐三彩”的出现,均为陶俑的制作提供了良好的艺术氛围,千姿百态、形象各异的陶俑正是借鉴各种艺术成就的结果。
唐朝陶俑的大量出现同当时的中外文化交流密不可分。异域的各种风物、衣饰、形象皆为唐人吸纳,成为时尚,亦成为陶俑的表现题材,而厚葬风气的日益兴盛终于成就了唐俑的繁荣。故宫博物院所藏唐俑,或出自考古发掘,或出自收藏者的捐献,其数量之多、内涵之广,在国内博物馆中占有重要地位。我们特从这批藏品中精选部分作品,分几类展示,以期使大家对华夏民族这一艺术瑰宝能有更为直观、形象的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