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上古就有三皇五帝等圣王的传说载诸史传,神农氏教稼穑、黄帝发明舟车、大禹治水、周文王演卦等等,这些上古的天子被传为文明的缔造者和天下万民的监护者。先秦时代,对中国文化产生最大影响的儒、道两家都将“内圣外王”推崇为封建君主制的政治理想。
自西汉始,儒家思想被确立为国家意识形态的正统,历代统治者皆奉儒家的学说为国家经典。宋以后,儒家兴起的理学传统在元、明两代皆被立为官学。
满清政权入主中原后,顺治、康熙两朝帝王都勤奋地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尊孔读经。康熙帝玄烨还将讲义和心得等编纂刊刻,颁布天下。自康熙朝以后,清廷正式以儒教为治国之具,将治统与道统合一。政治伦理的儒学化从根本上确定了清代社会政治的方向,典学治道、稽古右文的政策推动国家向协调、稳固发展的全盛期迈进。
清朝皇帝从小就听师傅讲论儒家的四书五经,帝王的师傅们也多为当时的名儒和文章家。但统治者读经不同于士子治学,不在训诂注疏上琢磨穷究,而是为统治服务,讲求所谓“心法”、“治道”,以成“帝王之学”。现故宫珍藏有清代历朝钦定的儒家经典刻本或敕修经典讲义,为清代官学的代表。钦定本中大都有当朝皇帝的御制序,如朱家溍先生所言:“自顺治始迄于光绪,诸帝所制序跋,康、雍、乾三朝约计居十之七,而顺治及嘉庆以降仅十之三耳。且前者每篇皆切实近理,叙述全书梗概要旨,而后者未免空疏。于此亦可略窥其盛衰之迹焉!”
【书经】 意即上古之书,又称《书》、《尚书》,为《十三经》之一,是现存最早的中国上古典章文献的汇编,上起唐虞,下迄秦穆,按时代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等部分。
相传为孔子所辑的《书经》本是儒家经典中最复杂的一部,既有今古文问题,又有真伪问题。但帝王读经超越于学术纷争之上,其中记载的中华上古统治者的治国思想被玄烨以后的历代清帝奉为政治经典。
【易经】 古代卜筮之书,又称《易》、《周易》,为《十三经》之一,其推衍天人变化之理,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最主要的源流之一。《易经》将六十四卦分为上、下两篇。后来形成解读《易经》的《易传》则又分为《彖》上下篇、《象》上下篇、《系辞》上下篇、《文言》、《说卦》、《序卦》、《杂卦》,统称“十翼”。
《易经》以卦、爻的变化理论探讨天地变化及其与社会现象的联系,对于要经天纬地的天子来说,可尊为哲学经典。康熙皇帝认为其“大旨在阴阳往来,刚柔进退,明治乱之倚伏,君子小人之消长,以示人事之宜,于帝王之学最为切要”。
【诗经】 是周代官方辑录的诗歌集,原称《诗》。这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全书以风、雅、颂三部分合成,共收录诗歌共三百零五篇。
《诗》编成于春秋时代,不仅是中国文学之宗,也是研究殷周社会非常有价值的史料。《诗经》的社会政治意义和文学价值一直受历代统治者和学者的重视。清康熙帝就赞叹说:“教至於诗而微矣,治至於诗而极盛矣”。其经典地位毋庸赘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