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衡(1881-1955年),字叔平,别署无咎、凡将斋主。浙江鄞县人。清光绪七年五月二十四日(6月20日)生,1955年3月26日卒于北京。1901年肄业于南洋公学。1922年任北京大学国学门考古学研究室主任兼导师。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任古物馆副馆长,1933年改任院长,1952年辞去该职专任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主任委员。

马衡先生为故宫博物院服务了27年,其中19年担任院长之职。这19年中多值战乱,烽烟遍地,故宫文物南迁、西运,新旧政权交相更替,马衡先生始终以保护故宫文物为己任,尽职尽责,他保护中华民族珍贵文化遗产的劳苦与功绩将永载青史。马衡先生又是著名的金石学大师、中国近代考古学和博物馆事业的开拓者,而且将自己毕生的收藏倾囊捐赠给了故宫博物院。马衡先生的品格和襟怀是培育故宫人精神和形成故宫传统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令我们永远感念。

(感谢牛晨、庄灵先生提供部分珍贵旧照)

马衡先生才识卓越,为世人所景仰。更为难得的是连马衡先生在内的马氏兄弟五人在人文学术领域各领风骚,使鄞县马氏在四海之内享有盛名。

1922年,北京大学国学门成立考古学研究室,马衡先生担任考古学研究室主任,主张“有组织有计划地大规模发掘”,以打开“更精确、更复杂的地下二十四史”。1923年,考古学研究室成立调查机构——“古迹古物调查会”,马衡先生担任主席,该会的宗旨是以考古学的方法调查研究中国过去人类物质之遗迹及遗物。1923年9月,马衡先生前往河南新郑、孟津二县调查出土的周代铜器。1924年5月,“古迹古物调查会”改名为“考古学会”,马衡先生担任常务理事,于1925年10月赴朝鲜参观乐浪郡汉墓的发掘。1927年,他参加了辽东半岛“貔子窝”遗址的发掘工作。1930年,马衡先生担任燕下都考古团团长,前往发掘故址北之老姥台遗址,1932年又调查了洛阳汉魏故城。这些工作在以后成为中国考古学的重要课题,长期以来得到学者的重视。1934年,马衡先生离开北大后,考古学研究室主任由胡适兼任。

马衡先生的工作为北大考古专业的成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不仅写了许多调查报告,为以后的考古学研究提供借鉴,还亲身参与了一些重要遗址的发掘,或为之献计献策。被当代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誉为“中国考古学的源头”的殷墟发掘,马衡先生功不可没。殷墟自从19世纪90年代末出土甲骨文后,长期以来无人关注或无力进行实地考察,只有罗振玉曾派其弟罗振常作过实地调查,写成《洹洛访古游记》。1928

年中央研究院成立,建立了历史语言所以及下辖的考古组。马衡先生 即致函时任院长的蔡元培,建议在河南安阳殷墟进行发掘。殷墟第一次发掘的主持者,也即后来成为赫赫有名的“甲骨四堂”之一的董作宾就是马衡先生推荐给史语所考古组的。

马衡先生与北大同仁
©故宫博物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