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衡(1881-1955年),字叔平,别署无咎、凡将斋主。浙江鄞县人。清光绪七年五月二十四日(6月20日)生,1955年3月26日卒于北京。1901年肄业于南洋公学。1922年任北京大学国学门考古学研究室主任兼导师。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任古物馆副馆长,1933年改任院长,1952年辞去该职专任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主任委员。

马衡先生为故宫博物院服务了27年,其中19年担任院长之职。这19年中多值战乱,烽烟遍地,故宫文物南迁、西运,新旧政权交相更替,马衡先生始终以保护故宫文物为己任,尽职尽责,他保护中华民族珍贵文化遗产的劳苦与功绩将永载青史。马衡先生又是著名的金石学大师、中国近代考古学和博物馆事业的开拓者,而且将自己毕生的收藏倾囊捐赠给了故宫博物院。马衡先生的品格和襟怀是培育故宫人精神和形成故宫传统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令我们永远感念。

(感谢牛晨、庄灵先生提供部分珍贵旧照)

马衡先生才识卓越,为世人所景仰。更为难得的是连马衡先生在内的马氏兄弟五人在人文学术领域各领风骚,使鄞县马氏在四海之内享有盛名。

“五马”指的是连马衡先生在内的鄞县马氏兄弟五人,像这样在一家中从事学术研究者如此之多,并在不同程度上对人文学科的不同领域影响之大,在学术史上并不多见。
马氏伯仲共九人,马衡先生排行第四,然他名气之大、裨益学术之巨则在兄弟间当属第一。其余四位分别是:

马裕藻 马鑑 马准 马廉

马裕藻(1878—1945年),字幼鱼,排行第二。自1913年起任北大教授、国学门导师,1921年至1937年任国文系主任。早年跟随章太炎参加革命活动,后因章太炎被捕,流亡日本学习物理。章太炎刑满释放后,便转从先生学习音韵小学,竟然成为小学大家。1913年2月,北洋政府教育部在北平召开国语读音统一会,在与会代表意见不一时,最终采用了以马裕藻为代表的章太炎先生的几位弟子提出的字母方法,方才统一意见。这套注音字母贯穿音韵,在中国大陆一直沿用到解放后才被拼音字母方案代替,而台湾省则一直沿用至今。

马鑑(1883—1959年),字季明,排行第五。1926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硕士学位后即在燕京大学执教,前后达十年之久,任国文系教授、系主任。1936年南下香港,任香港大学中文学院教授、中文系主任,努力扩大民族文化在这片殖民地的影响,使香港的文化风气发生了积极的变化。香港沦陷,马鑑先生携家冒险赴祖国大后方,直到抗战胜利,燕大光复,马鑑先生重新登上燕大的讲台,长期担任文学院院长、中文系主任。马鑑先生以其高尚的民族气节与教育救国的远大理想,将终身献给了大学教育事业。

马准(生卒年不详),字太玄,号本立、绳甫,民间风俗研究家。曾在京师图书馆工作6年。1913年后任北京大学教授,讲授文字学和目录学。1927年受顾颉刚先生邀请至广州中山大学负责图书馆工作。其著作有《中印民间故事的比较》、《关于中国风俗材料书籍的介绍》。由于关于马准先生的资料太少,兹不能详论。

马廉(1893—1935年),字隅卿,排行第九。马廉先生的藏书不仅丰富且多存孤本。他早年受王国维、鲁迅的影响,毕生孜孜不倦地搜集整理、潜心研究古典小说、戏曲、弹词、鼓词、宝卷、俚曲等作品,成为著名的小说戏曲研究家,自称其书屋为“不登大雅之堂”。马廉先生去世后,他的藏书928种,5386册,经魏建功、赵万里等专家整理后于1937年为北京大学图书馆购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将“马氏藏书”作为善本特藏,辟专室保存。

©故宫博物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