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瀛洲先生(1893-1966年)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陶瓷学专家,是集收藏、鉴赏、学术研究于一身的知名人士,是文物界、博物馆界的先辈之一。他毕生从事古代陶瓷及其它类工艺美术品的收藏和鉴定、研究工作,重点在古陶瓷方面。他名溢四海,在世时即被同仁们誉为“老法师”、“宣德大王”。
孙老秉性豪爽,思想开明。1950年为支援抗美援朝,他义卖了一批珍贵文物,所筹款悉数捐献国家。1956年,他支持社会主义建设心切,毅然将其精心收藏的各类文物精品3,000余件全部捐献给故宫博物院,其中仅陶瓷一项,当时定为国家馆藏一级品的就有23件。这番爱国的惊世义举为许多收藏家、鉴赏家望尘莫及,孙老受到了国家的奖励与表彰,并作为文物界爱祖国、爱文化、爱文物的时代先驱之一而名传千古,永载史册。孙老捐献的陶瓷大部分入藏故宫博物院,其中有70件由故宫博物院调拨支援其它地区20个兄弟博物馆,为中国博物馆事业作出了贡献。同时为了弘扬祖国文化,进行中外文化交流,也有一些捐献品赠与了于我国友好的国家永为友谊的纪念。
今年是孙瀛洲先生110周年诞辰,为纪念他对祖国文博事业无私的突出贡献,故宫博物院特从其捐献的2,000件陶瓷中选出250件出版大型图录,再从这250件中选出163件隆重举办《孙瀛洲捐献陶瓷展》,以飨社会各界读者和文物爱好者。
对孙老探研历代古陶瓷之功力的验证,莫过于他捐献的陶瓷精品,而上述图录正是他捐献的2,000件陶瓷的珍品缩影,其中的宋代哥窑弦纹瓶、元代红釉印花云龙纹高足碗、明代成化朝斗彩三秋杯等均为绝世佳品。其它明永乐、宣德、成化、弘历各朝乃至终明一代和清代历朝官窑瓷器也多为鲜见之物。孙老捐献的其它不同质料的工艺品(如犀角、竹、木、牙、玉石、图章、古玺之类等等尚有千件),有待于今后再行展出。
孙老于1956年应聘到故宫博物院任研究员,1964年被选为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他生前一直是王治秋局长、吴仲超院长的挚友,时相过从,情感甚笃。
孙老不愧为近现代中国古陶瓷研究领域的首席先辈,其学识渊博,造诣高深,令人敬佩不已。早在20世纪30年代,孙老已对历代陶瓷了如指掌,能准确地鉴别宋代五大名窑以及元至明代永乐、宣德、成化、弘治等朝的瓷器。例如,对宋代官、哥窑之鉴定,他仅用手指掐瓷器的圈足就可作出判定,令人钦佩折服。他对成化斗彩的鉴定亦十分独到。此外,他还一直关注清康熙、雍正、乾隆朝的珐琅彩瓷,并作过广泛而深入的收藏与研究。孙老毕生研究所写的一些遗作未曾发表,今将随之刊出面对读者。
除对文物进行研究、鉴定、征集外,孙老对专业知识的传授毫不保守,诲人不倦,桃李满天下。门生有幸于1936-1945年投师孙先生,学习陶瓷专业,获益良多;解放后又有10年时间(1956-1966年)得与孙先生共同在故宫博物院研究陶瓷,受益匪浅。1956年应聘到故宫博物院后,孙老对文博业研究人才的培养更是鞠躬尽瘁。他不仅支持并参与征集文物若干万件,充实了故宫藏品,还带头对院旧藏文物一丝不苟地逐一甄别、鉴定,发掘了多件被湮没的珍品。工作实践中他为故宫博物院培养、提携了不少老、中、青年专业人员,如冯先铭、叶喆民二先生都曾受业于孙先生。几十年来其门生不知凡几,当中甚至包括一些国外学者,如英国研究中国陶瓷的著名学者白兰士敦(A.D.Brankston),1936年初来中国时年纪尚轻,他就教于孙先生研究明初永乐、宣德朝青花与永乐的甜白釉瓷,回国后撰写的《明初景德镇瓷考》一文的学术价值至今仍被看重。另有日本人

山顺吉、法国人杜伯斯等都曾作过孙老的学生。20世纪60年代,孙老对上海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等兄弟博物馆也贡献良多。
1956年始,孙老致力于陶瓷鉴定经验的理论总结,撰写了多篇阐述精辟的文物鉴定、辨伪论文,其中见于《故宫博物院院刊》的有:《试谈汝哥二窑》、《试谈明代永乐、宣德景德镇官窑瓷器年款》;见于《文物》的有:《元卵白釉印花云龙八宝盘》、《成化官窑彩瓷的鉴别》、《明嘉靖青花鱼藻罐》、《瓷器辨伪举例》、《元明清瓷器鉴定》的上篇和续篇。对于明代成化等各朝瓷器的款识,孙老高度精练地总结出歌诀,对国内外陶瓷界有极大的指导意义,被广为引用,并辑入香港、台湾出版的丛书或大型图书中,万古流传。
为铭记孙瀛洲先生对文物事业的贡献,北京市早已将他曾于1923年开设的“敦华斋”的店堂招牌作为老字号名店的标志高悬于琉璃厂文化厅中。原匾额系清末文人陈宝琛撰,现为赵朴老所书。
故宫博物院在纪念孙老110周年诞辰之际举办《孙瀛洲捐献陶瓷展》意义重大,又与《铭心绝品--两晋隋唐法书名迹特展》同时开幕,相互辉映,传为巧合佳话。老师九泉有知,亦当深为慰藉。笔者作为从师学习廿载深受教益的门生,虽年已82岁,尚有机会能为先师110周年纪念的展览与出版图书尽绵薄之力,十分有幸。感念师恩,略辍数语,以慰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