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下午,由故宫博物院与希腊研究与技术基金会电子结构与激光研究所(以下简称:IESL-FORTH)联合主办的“中国-希腊文化遗产对话:研究与保护系列讲座”第一期,暨“文物保护协同创新系列讲座”第四讲,以线上会议的形式成功举办,共有来自中希两国的百余位专业人员参加了会议,“中希文保”公众号对讲座进行了同步直播,累计观看超过千余人次。
本期讲座邀请了希腊卫城博物馆首席修复师康斯坦丁诺斯•瓦西里亚迪斯(Costas Vasiliadis),题目是《激光清洗技术在文物上的应用-以雅典伊瑞克提翁殿女像柱为例》。主讲人围绕伊瑞克提翁殿女像柱的系统保护项目,详细介绍了近年来雅典卫城博物馆和希腊电子结构与激光研究所共同合作,在激光清洗技术的应用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与成果。
图1 康斯坦丁诺斯•瓦西里亚迪斯线上讲座
自1830年希腊独立之后,伊瑞克提翁女像柱先后经过三次修复,并经历了多次保存场所和环境的变迁,直至2007年被移至新卫城博物馆展厅展出。受各种机械损伤、大气污染、微环境和大理石微观结构变化、历史修复材料劣化等因素共同影响,女像柱存在结构失稳、污染物沉积等病害和劣化风险。其中污染物大多呈黑色结壳状(Black crust),主要是1950年代之后,雅典工业化进程的产物。因此,清除雕塑表层的黑色结壳污染物和沉积物,是保护工作中非常重要的步骤。而激光清洗技术具有可控性与精准性等优点,是去除污染物的理想工具。本着最小干预原则,卫城博物馆和IESL-FORTH经过长期实验研究发现,根据不同波长激光烧蚀机制的优点与局限性,在实际清洗工作中对两种不同波长的激光系统进行联用,通过调节激光比例,可以在安全去除表面污染物的同时不改变女像柱表层原有的状态。为此,IESL-FORTH开发了1064nm和355nm Q-switched Nd: YAG激光系统,两个不同波长的激光可以单独或者组合使用。清洗开始时只使用红外波长的激光(1064nm激光系统),旨在减小黑色结壳的厚度,然后将红外和紫外激光(355nm激光系统)组合,安全去除剩余的残留物。
该项保护工作于2010年启动,于2021年6月完成了污染物的激光清洗工作。为了避免额外的运输风险,整个保护工作是在展厅进行的。为此,建造了一个尺寸和高度可调的工作平台,以便在清洗过程中一次隔离一个雕塑。值得一提的是,游客可以通过连接到平台外监视器的摄像头实时跟踪正在进行的清洗过程。在没有激光工作期间,显示器上会显示以往过程的记录。这种方法为游客提供了以前在实验室中才能观察到的处理过程。这项工作获得2012年国际修复学会(IIC)的凯克奖(KeckAward)。
图2 保护过程向公众的宣传
讲座最后,主讲人与他的合作伙伴Paraskevi Pouli博士对在线观众的提问进行了耐心的解答和热烈的交流。中国驻希腊大使馆的赵向东先生也在视频连线中对此次讲座给予了高度评价及鼓励,并期待疫情好转后两国文物保护专家及学者可以进行面对面的讨论和交流。
“中国-希腊文化遗产对话:研究与保护系列讲座”的举办,是中国-希腊文物保护技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为促进中希两国文物保护领域学术交流、搭建协同创新国际合作平台的又一务实之举。IESL-FORTH作为联合实验室的外方合作单位,将与我院共同深入开展文物专用激光清洗装备的研发,致力于通过研究激光多参量调控及复合输出技术、基于多参量复合调控激光光束对文物清洗精度和稳定度的提升关键技术、以及金属和石质文物激光清洗优化参数选取和效果评价技术,搭建全链路文物激光清洗综合实验平台,促进并提升激光光学技术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的应用研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