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知晓,并同意使用
联合实验室刘瀚文参与法国驻华大使馆《科学助力历史》系列讲座
2023/07/05

2022年11月22 日,联合实验室成员刘瀚文受邀参与了法国大使馆举办的“科学助力历史”系列讲座,并做题为《乾隆的订单—基于科学分析检测的中外铜胎画珐琅工艺比较》的学术演讲。本次讲座是法国驻华大使馆主办的第二届法国科学节的系列活动,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邀请了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赵冰研究员、故宫博物院器物部韩倩副主任,以及文物保护标准化研究所刘瀚文馆员,共同做有关宫廷珐琅器物史与中法技术交流历史的学术讲座并在现场通过对话的方式进行学术研讨。

 

现场做学术研讨

 

活动由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中国代表处代表李心主持,首先邀请法国国家科学中心、东亚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员赵冰研究员做开场报告,赵冰研究员主要就法国多个机构研究人员与故宫博物院之间的长期合作情况做了介绍,双方在人员交流、合作研究、技术标准建立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之后故宫博物院器物部韩倩副主任对故宫博物院团队围绕珐琅藏品展开的跨学科研究进行了介绍,详细阐述了结合宫廷档案对院藏珐琅器物的制造、流转历史进行的研究,揭示了一批极有可能产地为法国的画珐琅器物。

 

刘瀚文馆员代表研究团队做最后一场报告,以《乾隆订单-基于科学分析检测的中外铜胎画珐琅工艺比较》为题,介绍了目前为止无损检测分析方法在铜胎画珐琅研究中的应用,结合实际应用案例,展示了通过诸如X射线CT、激光拉曼光谱仪及X射线荧光光谱仪等分析检测设备,发现隐藏在一件故宫博物院馆藏画珐琅菊花纹壶中的徽记,证明了该件器物是1783年生产于法国巴黎并被运送至紫禁城中收藏的。同时基于此建立一套能够有效区分中外铜胎画珐琅的分析检测方法,为器物来源确定以及中法物质与技术交流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故宫博物院文物保护标准化研究所科研团队,依托中国-希腊文物保护技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等科研合作平台,一直致力文物无损分析技术与装备研发、应用与标准化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代表性成果,并积极参与相关国际合作项目,促进文物保护领域的交流互鉴与合作共赢。自2020年开始,积极参与中法合作“中国和法国珐琅器物交流(17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技术、文化与外交互动”项目,与故宫博物院器物部、宫廷历史部、文保科技部,以及来自不同研究机构的法国科研人员共同围绕中国和法国珐琅器物的研究问题,紧密结合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手段,从中西文档案文献及物理化学检测数据两个角度分析故宫博物院和法国博物馆收藏的珐琅器物,以了解材料、技术和工匠在两国之间的流动。本次讲座的内容就是基于此项目的阶段性成果,目前已经发表在Heritage Science杂志2022年第10期上,题目为“The Qianlong Emperor's Order: Scientific Analysis helps find French Painted Enamel among Palace Museum collections。

 

研究人员使用的分析检测仪器—拉曼的光谱仪(左)及CT(右)

 

 

相关成果论文,发表于Heritage Science杂志2022年第10期

DOI:10.1186/s40494-022-00764-9

文章连接:https://heritagesciencejournal.springeropen.com/articles/10.1186/s40494-022-007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