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知晓,并同意使用
联合实验室CT设备开放共享与联合研究成果
2024/06/30

为将中国-希腊文物保护技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以下简称“联合实验室”)建设成为开放、共享、合作的国际交流平台,促进各领域科研人员深入交流,充分发挥实验室硬件资源,拓展仪器设备向社会提供服务的能力,故宫博物院作为联合实验室依托单位,将部分仪器设备对外开放共享使用。希望在优化高质量科研资源配置的同时,激发科研合作创新活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实现联合实验室共建、共赢的目的。基于此背景,湖北省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联合,利用 X 射线 CT 设备对曾侯乙尊盘开展研究,并取得良好成果。

曾侯乙尊盘 1978 年出土于湖北随州的曾侯乙墓,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由尊和盘两件器物组成,尊高 30.1 厘米,口径 25 厘米,盘高 23.5 厘米,口径 58 厘米。这件战国时期的青铜文物陈列于湖北省博物馆的曾侯乙展厅,其上繁缛的镂空纹样、尊盘组合造型无一不展示出先秦时期的古人精湛的制作技艺与巧夺天工的构思。

由于尊盘有很多复杂的镂空工艺,传统 X 射线探伤和三维扫描技术无法获取到完整的内部结构数据,因此湖北省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合作,使用 X 射线 CT 设备对这件曾侯乙尊盘进行成像,对高密度、大尺寸青铜器的内部结构进行了探查。成像结果显示整个尊有 1 具尊体和 33 只附件、19 只 U 形锁扣,并通过 32 处铅锡焊、23 处铜焊接连成一体,尊体颈部 4 只爬兽的舌头有焊接的痕迹。盘沿一圈镂空蟠虺纹分 8 段,与盘体铸接而成。整个盘有 1 具盘体和 44 只附件,通过 8 处铸接、52 处铅锡焊、4 处铜焊接连成一体。

通过 X 射线 CT 成像技术进行扫描后,湖北省博物馆将该数据进行了数字化处理,最终形成了以高清视频呈现的《曾侯乙尊盘三维数字化复原》研究成果,该项研究成果系国内首次利用 CT 数据渲染技术解读尊盘工艺,为 CT 数据的有效利用提供了成功范例,深入浅出的让观众理解了尊盘内部结构。

——视频来源于湖北省博物馆

此次湖北省博物馆联合故宫博物院,依托联合实验室设备开放共享平台,使用 X 射线 CT 成像技术开展曾侯乙尊盘的复原研究,不仅将 CT 数据利用、研究和展示融为一体,为此类文物的研究利用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与范例,同时两馆之间的合作也为推动文物保护科技创新发展,促进文保领域设备的高效利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