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宠(一四九四 — 一五三三),字履仁,后字履吉,号雅宜山人,别署铁砚斋,书室名采芝堂、石湖草堂、御风亭等,明代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王宠虽八试未中,久困场屋,但当地后生从学者甚多,不少人在他的指授下考中了进士,如王榖祥、陈椿、杨伊志等;加之王宠年少时即从学于文徵明,文氏“雅相推重,引与游处“,声誉吴中,以书法与祝允明、文徵明并称为“吴中三家“。虽患疾四十而卒,其书法为时人所重,去世后更是名满天下。明代王世贞《吴中往哲像赞》中言其“书始摹永兴(虞世南)大令(王献之),晚节稍稍出己意,以拙取巧,婉丽遒逸,为时所趣,几夺京兆(祝允明)价“。金俊明称其“遗迹珍重过于文、祝,人争购之“;陈靓典诗云“太原片札千金倾“。正如此,其书同祝允明、文徵明的书法一样,当时即有人作伪牟利,而赝本极多。张凤翼曾言其“膺书盈市“,纵有千金,而难求真迹。
此册为上下两册,按封面记录所示藏于清内府长春书屋,清高宗弘历分别于两册前大字书引首,并签题云为神品。上册收有王宠所临魏钟繇《荐季直表》《尚书宣示帖》《昨疏帖》,王羲之临钟繇《墓田丙舍帖》《辞世帖》《黄庭经》《乐毅论》《画像赞》《孝女曹娥碑》,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下册收有王宠所临王羲之《官奴帖》《霜寒帖》,王献之《乞假帖》《静息帖》《姊性缠绵帖》《阮新妇帖》《定武兰亭帖》,褚遂良《过秦论》、颜真卿《圣主得贤臣颂》,柳公权《常清静经》,虞世南《破邪论》,颜真卿《麻姑仙坛记》、褚遂良《阴符经》。王宠的小楷应是“疏拓秀媚,亭亭天拔“,表现晋人风韵,结字疏拓萧散,但在此册中全无晋人风雅,拙钝乏雅秀之感。此册正是伪作王宠书法中最为典型和最常见的一种。王宠小楷书法的作伪,大多是节录古人诗文,书写工整呆板,习气较重,缺少书法艺术中灵活安排,变化生动的气韵。由于结字乏变,字字似一,使得王宠真迹书法中以散、涩、韵写拙,巧拙互用,奕奕动人的特点全无,伪作中“婉婉暖暖,视之不足“,也就是说笔力绵软无力,少力缺筋,圆钝无骨,俗拙之态倍现,而古雅之气全无。其次,下册临帖后有王宠自识一段,云:“书法自钟王以逮虞、褚、颜、柳,尽态极妍,各臻圣域。而究其源流,仍归一致。其所传楷书不过以上数帖,宠自幼学书,即留心于此,然至今未能窥见堂奥也。丁亥小春廿二日识。“既为同时期所临写的作品,各家书风应有所变化,但两册中各帖形态风格相似,不似大家所为。刘九庵先生曾对王宠的此类伪作有如下说法:“所见伪王宠书,大都临帖或录书古人诗文,不仅书法面目类同,且多署丁亥年款。“并认为此类伪作“出于一人之手。此人大约为王宠同时或稍晚时人,专做王宠伪书“。
(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