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沈周  沧州趣图卷

非《石渠宝笈》著录,选此与《石泉图》对比 纸本

设色 纵三〇·一厘米 横四〇〇·二厘米

查看详细>>
关闭
明  沈周  沧州趣图卷

非《石渠宝笈》著录,选此与《石泉图》对比 纸本

设色 纵三〇·一厘米 横四〇〇·二厘米

引首柳楷题“沧州趣“三字。后纸自识:“以水墨求山水,形似董巨尚矣。董巨于山水,若仓扁之用药,盖得其性而后求其形,则无不易矣。今之人皆号曰:『我学董巨』,是求董巨而遗山水。予此卷又非敢梦董巨者也。后学沈周志。“引首钤“煮石亭“印,款下钤“启南““石田“二印。

此图所绘沧州为明代属直隶河间府的沧州,地处北方,沈周未曾到过,他只是表现山川之性和趣,故图名“沧州趣“。画面作平远布局,主要撷取江南水乡的景致,山丘逶迤,水面浩渺,坡岸伸展,杂树成林,一派南方山川秀丽风光。同时又融入了北方山峦雄阔之势,积叠的山石多尖峻的棱角,显得坚硬凝重,坡岸、平台亦转折尖直,棱角分明,其质地多呈北方石山的特征,无疑增添了山川的雄健宏阔气势。画法亦源自董巨,运用披麻皴、点苔、圆润中锋和水墨渲染等技法,然运笔于中锋中时见外笔、侧锋,转折粗重,平台轮廓多整饬线条,细劲有力;披麻皴也变为研拂式的短笔皴,率意凝重;点苔亦墨深笔厚,圆横交错。总体笔墨形式刚柔相济,苍中带秀,既具董巨的秀润之韵,又呈较强的硬度和力感,恰当地表现了沈周心目中的沧州之趣。

后纸自题是对本图艺术表现很好的注脚。意即作为文人画家所崇尚的前贤董源、巨然,描绘自然山水犹如名医仓扁用药,是先了解本性,后求其形状,于是无往而不易,必深得山水之真性情。倘一味摹仿董巨的笔墨形式,则仅得董巨之外表形貌,自然山水的真性情却丧失了,所谓“求董巨而遗山水“。沈周创作此画,即从表现自身所熟悉的自然山水出发,并着重揭示其本性和真趣,在此前提下才灵活运用董巨的笔墨,故虽自谓“予此卷又非敢梦董巨者也“,实则却深悟了董巨山水之妙并得其遗意。可见沈周对“师法古人“和“师法自然“两者的认识是相当辩证的,这也是他卓然有成的原因之一。

(单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