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无畏财气满盈幸运吉祥佛教猪神
豕首玉勒
猪首人身三彩琉璃瓦
斯基泰猪形铜佩饰
青铜猪形佩饰
青玉猪坠
深黄釉卧猪
白玉小卧猪
青玉生肖猪
青玉猪形坐像
白玉十二辰-猪
豕首玉勒
西周 前径2.3cm 后径2.6cm
黄玉质,有沁斑,整体雕成猪头形状。这种玉勒可以穿绳佩戴,也可镶嵌在其他器物之上。
猪首人身三彩琉璃瓦
明 高41cm 宽17.5cm 瓦径12.5cm
陶土作胎,上着黄、绿、黑色釉,釉色纯正浑厚。猪首两耳垂肩,憨态可掬,身穿明式绿镶边黄色夹衣,足登皂靴。左肩前后挂搭包袱,左手上托,右手扶腰,上身挺阔饱满,下身衣纹流畅自然。此瓦为山西明代道教建筑屋脊用瓦。
斯基泰猪形铜佩饰
汉 高1.4cm 宽1.2cm
猪前腿弯曲,后腿伸直,低头,长吻前伸,佩饰生动地刻画出猪寻觅食物时的神态。连珠纹状的绳索反映出草原民族的文化特色,便于人们穿系佩戴。
青铜猪形佩饰
汉 高1.4cm 宽1.2cm
从猪的颈部根根竖起的鬃毛判断,这是一件以野猪为形象的佩饰,反映出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对野猪骁勇善战作风的崇尚。
青玉猪坠
明 长4.1cm 宽2cm
青玉质,有黄色沁斑。用非常简单的几条宽阴线就圆雕出一只短吻、圆眼、俯卧的小猪形象,体现出工匠高超的技艺水平和对猪的形象的准确把握。
深黄釉卧猪
隋 长13.2cm 宽4.5cm 高4.5cm
猪卧于地上,二目似闭非闭,似正在休息。长嘴前伸,露出獠牙,双耳上竖,仿佛对四周的情况仍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性。造型生动写实。
白玉小卧猪
明 长3.2cm 宽0.8cm 高1.3cm
白玉质,有黄色沁斑。圆雕。小猪的头枕在向前伸出的前腿上,短吻,圆眼,双耳下垂,非常可爱。最具创意之处在于工匠巧妙地利用小猪头部上方的黄色沁斑来表示猪鬃,使其更加写实传神。
青玉生肖猪
清 高5.9cm 宽4cm
这是一套青玉十二生肖中的一件。玉雕的底部被打磨平整。玉猪做成兽首人身形,穿着交领长衫,右手持箭,左手抱弓。
青玉猪形坐像
清 高5.7cm
玉色青白,玉质细腻。用圆雕与线刻相结合的手法表现出一个猪首人身的形象,其手持弓箭,猪首面部的褶皱表现的尤其生动。
白玉十二辰-猪
清 高4.3cm
白玉细腻莹润,用圆雕手法刻出一猪首人身形像,身着右衽长袍,双腿盘坐,左手握弓,右手持箭。
玉猪头
玉猪
玉猪
绿釉猪圈
灰陶蹲猪
灰陶母子卧猪
陶猪
青釉猪圈
陶胎黄釉卧豕
浮雕妇人与猪长方砖
玉猪头
商 高4.6cm 宽2.8cm 厚1.2cm
猪头用青绿色玉料制成,局部有花褐色沁斑。“臣”字形的眼睛具有明显的商代特征,底部有斜圆孔,可穿绳系佩。
玉猪
汉 左件长11.2cm 高2.9cm 右件长11.7cm 高2.6cm
运用线刻技巧,寥寥几笔刻画出卧猪的形象。这样的玉猪也称玉握或玉豚,在汉代墓葬中有较多的发现,一般都置于逝者手中或夹在腋下,象征握有财富。
玉猪
汉 长10.3cm 宽2.8cm 高2.6cm
这件玉猪的造型和纹饰都很简单,但形象却很生动,莹润的玉质为它增色不少。
绿釉猪圈
汉 长16.5cm 宽15.5cm 高20cm
在汉代的泥塑中,经常能见到猪圈与厕所建在一起。这件绿釉猪圈上的小屋就是厕所,这种情景在现在的一些农村里依旧能见到,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方便地收集灌地的肥料。可见千百年来人类某些朴素的生活习惯维持至今。
灰陶蹲猪
汉 长8.8cm 宽10.5cm 高3.4cm
泥质灰陶。猪头抬起,前蹄有力地撑起上身。造型简单,看似随意捏成,但却抓住了猪由睡到醒、准备起身觅食的一瞬间,生动传神。
灰陶母子卧猪
汉 长19.5cm 宽8cm 高10.5cm
泥质灰陶。母猪安详地平卧、身下的猪仔挤成一排正贪婪地吃奶。有趣的是有一只小猪没有占上吃奶的位置,焦急地在它兄弟们的头上踩来踩去寻找母亲的乳头。小小的细节使生活气息愈加浓厚。
陶猪
东汉 长14cm 高7.5cm
泥质灰陶,合范烧制。猪的个体较大,肢体肥硕有力,形象写实生动,反映出东汉时期陶塑制作的艺术风格。
青釉猪圈
晋 口径15.1cm 底径14.9cm 高9.2cm
筒形的猪圈里塑有一猪和食槽,猪圈的外侧作凸棱状,表示用柳条拦起的篱笆。这件青釉猪圈应当是一件随葬品。
陶胎黄釉卧豕
唐 长13cm 宽4.7cm 高6.2cm
猪平卧于地,长吻前伸,双目微闭,两耳下垂,脊背上鬃毛高耸,短尾偏向右侧,似正在酣睡,形态可爱。
浮雕妇人与猪长方砖
宋 长31.4cm 宽16.2cm 高2.6cm
砖面右侧高浮雕一站立的妇人像,她头顶发髻高耸,双目平视,身着长裙,两手怀抱于胸前。砖面左侧浅浮雕一肥猪,肢体肥硕,短吻长耳,四蹄抬起作奔走状,脊背上根根鬃毛竖起。这块砖可能是墓中描绘墓主生活场景的砖雕。
大玉龙
猪首瓷洗
子母猪扇面
十二生肖图册—猪
墨玉猪钮长方章
泥制猪
纸制黑白花小猪
大玉龙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 曲长60cm 直径2.2-2.4cm
这件红山文化的玉龙,因为嘴部前伸,而且又凸又翘,像猪嘴似的,所以也被称为“玉猪龙”。在龙的身上吸收了猪的特征元素,可见猪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猪首瓷洗
西晋 口径10.6cm 高3.7cm
这件瓷洗通体施青釉,大口,平沿,浅圆腹,平底。腹外侧分别饰两周弦纹和连珠纹,并等距离装饰三个辅首衔环。底部有三足,做成猪首形状,长吻前伸着地,造型新颖别致。
子母猪扇面
清 王素绘 纸本 水墨 纵18.3cm 横52.8cm
画面中茅屋旁,一只体态肥硕的母猪慈祥地注视着三只正在吃食的小猪,不远处的篱笆门外,还有一只小猪正朝食槽跑来。画面构图丰满,生动有趣,反映出和谐的田园风光。
十二生肖图册—猪
清 任预绘 纸本 设色 横38cm 纵32cm
画面正中一只肥头大耳的黑猪双耳扑闪,尾巴扭动。木桩上一只喜鹊正昂首鸣叫。图中物象造型准确,比例恰当,鲜活有致,表现出画家高超的写生技巧。
墨玉猪钮长方章
清 长1.7cm 宽1.1cm 高3.5cm
印钮巧妙地利用了墨玉的色泽做成猪形。小猪立姿,低头,双耳下垂,形态生动。
泥制猪
清 长7.5cm 高4cm
这是一件由宫廷制作供年幼的皇帝玩耍的玩具。《孟子》曾说:“鸡、猪、狗之类的家畜,如果能按时喂养,那么70岁的老人就能吃上肉了。”——《孟子·梁惠王上》“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所以,这也有可能是一件供幼儿皇帝学习先贤经典的辅助教材。
纸制黑白花小猪
清 长9.5cm 高5.5cm
这也是一件由宫廷制作供年幼的皇帝玩耍的玩具。纸制外包动物皮毛的黑白花小猪张嘴竖耳,四蹄站立,尾巴前卷,生动传神。
十臂积光佛母唐卡
二臂积光佛母像
十二臂积光佛母像
二臂积光佛母像
紫金八臂积光佛母像
金刚亥母唐卡
绣像上乐金刚唐卡
金刚亥母铜像
金刚亥母铜像
铜鎏金金刚亥母像
十臂积光佛母唐卡
清 纵67cm 横45cm
积光佛母为五面十臂。五面的颜色、表情各异,其中右侧为一红色猪面。佛母除顶端一面呈菩萨寂静相外,其余四面皆呈忿怒相。佛母所坐的莲花座置于六头小猪牵引的四轮辇上。这幅唐卡是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六世班禅进京为乾隆祝寿时贡奉进宫的。
二臂积光佛母像
清 高38cm
积光佛母一面三目二臂。头戴骷髅冠,赤发高耸,呈忿怒相。赤裸全身,左手持莲花,右手施期克印,双足下各踩两具俯卧状的人尸。莲花座底下是七头猪拉的双轮车。
积光佛母与婆罗门教太阳神Sūrya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在佛教神系中,她即相当于太阳神的角色。稍有区别的是:积光佛母是女尊,太阳神是男神;积光佛母乘七头猪拉的车,太阳神通常坐七匹马拉的车。
十二臂积光佛母像
清 高13.9cm
积光佛母六面十二臂。赤发高耸,发间显现一猪头。每面三目圆睁,呈忿怒相。足下为椭圆形单层覆莲底座,莲座置于两只小猪牵引的双轮车辇上。
积光佛母具有隐形的能力,可以保护众生不受敌人侵害,因此最受武士的信仰和崇拜。
二臂积光佛母像
清 高16.4cm
积光佛母呈菩萨寂静相,半跏趺坐在莲座上,莲座置于猪背上。猪双目前视,张口吐舌,一蹄抬起尚未放下,似刚将佛母驮到目的地。猪下为椭圆形大莲瓣底座,底座正面上沿铸“大清乾隆年敬造”款,下沿刻“积光佛母”,表明造像身份。
紫金八臂积光佛母像
清 高93cm
这尊积光佛母供奉在一座藏式喇嘛塔中,用紫金铸造。三面八臂,左出猪头。供养塔的下方有七头猪,塔下沿有一人仰身向上,双手分别托日轮和月轮,象征光芒照彻人间。
金刚亥母唐卡
清 纵34.5cm 横23.8cm
金刚亥母红色身,头右侧长有一褐色猪头。画像背后贴有白绫签,汉文书写:“乾隆五十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钦命中正殿画佛喇嘛绘画供奉利益画像金刚亥母。”
绣像上乐金刚唐卡
清 纵93cm 横68.5cm
这里的金刚亥母以上乐金刚的明妃形象出现。金刚亥母红色身,一面三目二臂,头戴骷髅冠,忿怒相,左手搂抱主尊,右手高举金刚杵,双腿环绕于主尊腰间,呈俱喜大乐之相。
金刚亥母铜像
清 高19.5cm
这尊金刚亥母像三目圆睁,头戴骷髅冠,赤发上扬,发间向右侧伸出一猪头。右腿蜷起,左腿弯曲独立,呈舞立姿,足踏人尸,动感颇强。右膝倚靠粗壮的莲枝,使造像平衡了重心,更加牢固。
金刚亥母铜像
清 高71cm
这是故宫博物院现存金刚亥母造像中尺寸最大的一尊。金刚亥母头发高耸,张牙怒目。全身赤裸,丰乳细腰,挂人首项链,足踏一仰面人尸。背光如门,密布火焰纹。
铜鎏金金刚亥母像
清 高16cm
金刚亥母一面三目二臂,头戴骷髅冠,赤发高耸,呈忿怒相,头右侧伸出一猪首。底座正面上沿中间铸阳文“大清乾隆年敬造”款,下沿刻“金刚亥母”,表明造像身份。
  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猪曾有过许多称呼。《方言》记载:猪在“北燕、朝鲜之间谓之‘豭(音家)’;关东西或谓之‘彘(音质)’,或谓之‘豕(音使)’;南楚谓之‘豨(音希)’,其子或谓之‘豚’,或谓之‘豯(音希)’;吴扬之间谓之‘猪子’。”对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猪也有专称,比如三个月的小猪叫作“肫(音纯)”,六个月到一年的猪称为“豵(音宗)”,三岁的猪叫“豜(音坚)”;母猪称“豝(音巴)”,公猪称“豭(音家)”。此外,猪还有“长喙(音慧)参军”(《古今注》)、“乌将军”(《幽怪录》)、“乌金”(《朝野佥载》)、“黑面郎”(《承平旧纂》)等等有趣的别称。
三豕涉河
买肉教信
献辽东豕
乌将军娶妇
东坡食猪诗(二则)
三豕涉河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音使)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吕氏春秋·察传》
  听己己讲:子夏(孔子的弟子)要去晋国,经过卫国的时候听见有读史书的人说:“晋国的军队有三头猪过河。”子夏很奇怪,觉得这样的解释不合常理,所以他就对那个人说:“你弄错了吧!不是‘三豕’(三头猪),而是‘己亥’(古人用天干地支来记录时间)。因为‘己’的写法与‘三’相近,‘豕’与‘亥’意义相通,所以才会产生这样的错误啊。”到了晋国一问,果然是晋国的军队在己亥这天过河。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难怪,“亥”和“豕”其义共用,难免让人发生混淆。后来,这个成语用以指在书籍传写或刊印过程中,文字因形近而出现的错误,所以也称“亥豕相望”。
买肉教信
  【孟子少时,闻东家尝杀猪。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猪何为?”其母曰:“欲啖汝。”母悔失言,曰:“吾怀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乃买东家猪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汉·韩婴撰《韩诗外传》
  听己己讲: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听见东家在杀猪。孟子就问他的母亲:“东家杀猪干什么呢?”孟母开玩笑地说:“杀猪给你吃啊。”但是,孟母很快就为自己的轻言而感到后悔,心想:在我怀孕的时候,如果坐席摆得不正,我就不坐;肉切得不合规矩,我也不吃,就是要在孟子还在娘胎的时候就教育他正直守信的道理。现在明知不是却欺骗他,那等于是教他不守信用啊!于是,孟母向东家买来了猪肉,让孟子美美地吃了一顿,表明并没有欺骗他。
  “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是《论语》中记载孔子说的话。孟母教子有方,以先贤的标准身体力行,为孩子做出了良好的榜样。这则有名的教子故事也称“买猪啖子”。
献辽东豕
  【朱浮责彭宠,书曰:“伯通(彭宠的字-编者注)自伐,以为功高天下?往时辽东有豕,生子白头,异而献之,行至河东,见群豕皆白,怀惭而还。若以子之功论于朝廷,则为辽东豕也。”】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朱浮传》
  听己己讲:东汉时,大将军朱浮写信给不听从军令的渔阳太守彭宠,指责他说:“你打了那么点仗,就以为自己功高天下了吗?以前辽东(今辽宁辽阳)有一头猪,生出了白色的小猪。有人见了以为奇货,打算献给皇帝。当他带着小猪走到河东(今山西)的时候,看见那里的猪都是白的,就羞愧地回去了。就你的那点功劳对于朝廷来说,简直就像那个献辽东猪的人一样少见多怪!”
  大家一定知道用“井底之蛙”、“夜郎自大”之类的成语来比喻一个人知识浅薄,少见多怪,以后也可以用“辽东豕”来形容这样的人啦!
乌将军娶妇
  【郭元振,开元中下第,自晋之汾,夜行失道。有宅门宇甚峻,堂上灯烛而悄无人。俄闻女子哭声,公曰:“人耶?鬼耶?”曰:“妾乡有乌将军,能祸福人,毎岁乡人择美女嫁焉。父利乡人之金,潜以应选,弃妾此室而去。将军二更当来。”公大愤,曰:“吾力救不得,当杀身以殉。”语未久,车马骈阗。紫衣吏入,复走,曰:“相公在此。”既而将军入。公出揖曰:“闻今夕佳礼,愿为小相。”将军喜而延坐。因割鹿腊,公取佩刀捉其腕而断之,将军失声而去。天明视其手,乃猪蹄也。俄闻哭声渐近,乃女父母舁榇而来,将收其尸。公具告焉,乃令乡人执弓矢寻血而行,入大冢中,见一大猪无前左蹄,走出而毙。公纳其女为侧室。】
——唐·牛僧孺撰《幽怪录》
  听己己讲:唐代开元年间,有一个叫郭元振的人因为科考没中而回家。他来到山西汾阳,有一天晚上走着走着,忽然发现迷失了道路。只见路边有一处宅子高大森严,屋里灯火通明可却静悄悄地好像没有一个人,只隐隐传出女子的哭声。郭元振大声问道:“屋里有人吗?你到底是人还是鬼?”只听那女子答道:“我们这里有一位乌将军,能给人带来灾难和福运。乡里人为了讨好他,每年都选一名美女给他当媳妇。可恨我那父亲贪图钱财,把我卖给了乡里,把我一人独自留在这儿,乌将军在二更时分就要来啦!”郭元振听了非常生气,说:“我一定救你!要是救不了的话,我也不要命了!”话说完没多久,屋外就传来了车马相继而至的声音。先是有一名穿紫衣的官吏进来,看见郭元振,便走出去说:“这里有一个男人!”接着,乌将军走进来,郭元振便向他行礼说:“听说今天是您的好日子,我特意前来主持仪式。”乌将军听了非常高兴,就请他坐下,还割鹿肉给他吃。说时迟那时快,郭元振抽出佩刀,按住乌将军的手腕,喀嚓一声,手腕应声而断,只听乌将军惨叫一声夺路而逃。天亮后,一看那手,居然是一只猪蹄。不多会儿,姑娘的父母抬着棺材哭哭啼啼地到来,前来替女儿收尸。一看女儿安然无恙,自然喜不自禁。郭元振把详细情形告诉了他们,就带着乡里人拿着弓箭顺着血迹一路找去,来到一个大墓中,看见一只没有前左蹄的大猪。大猪看见有人到来,鼓足力量想向外冲出去,可惜跌跌撞撞没走两步就倒地毙命了。姑娘感激郭元振的救命之恩,便给他当了小老婆。
  这个故事是不是让大家想到了“猪八戒娶媳妇”?幸亏孙悟空手下留情,才使唐僧在取经路上又多了一个帮手。
东坡食猪诗(二则)
  【其一:苏东坡性喜嗜猪,在黄冈时尝戏作食猪肉诗,诗名《猪肉颂》,云:“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其二:佛印住镇江金山寺时,每烧猪以待东坡来。一日为人窃食,东坡戏作小诗《戏答佛印》,云:“远公沽酒饮陶潜,佛印烧猪待子瞻。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
——宋·周紫芝撰《竹坡诗话》
   听己己讲:苏东坡喜欢吃猪肉,东坡肘子至今还是一道名菜。他被贬至黄州(湖北黄冈)的时候,身处逆境却仍自娱自乐,作起吃猪肉的诗,说黄州这个地方的猪肉不错,价钱便宜。有钱人不肯吃,没钱的人又不会煮。其实只要用小火慢慢炖,别加太多的水,炖几个小时味道自然就美了。每天吃一碗,填饱肚子乐悠悠。
  苏东坡还和僧人佛印有许多往来的有趣故事。佛印是一位不忌酒肉的僧人,他常常煮好肉等苏东坡来吃。有一天,他们发现肉被别人偷吃了,苏东坡就作诗给佛印,说他白忙活了一场。
  苏东坡是一个乐天派,他一生中被贬数次,虽身处逆境,却不以己悲,仍语出诙谐,真是有大家风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