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善穆造佛塔

    北凉承玄元年(428年)

    高44.6厘米 底径14.7厘米
    酒泉市石佛湾子出土
    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北凉是十六国晚期占据今甘肃河西走廊的小王朝,盛佛事,好佛法。在目前发现的北凉佛教美术遗存中,北凉佛塔极具特色,在甘肃各地和新疆均有出土。这些石造像塔,皆为佛教信徒建造,多是为父母家眷祈福所立。高善穆石造像塔制作精良,在现存北凉石塔中保存状况最好,是北凉石造像塔之代表作。佛塔基座为八角形,每面有线刻人物像,像上方刻八卦符号,圆柱形塔身上刻经文和发愿文,覆钵形塔肩开有八个圆拱形龛,龛内浮雕七佛一菩萨,龛上方饰有覆莲瓣。再上为短塔颈,承托七层相轮。北凉石塔是我国现存时代最早的石塔实例,浮雕七佛与交脚菩萨像,表现出十六国到北魏时期的风格特点。佛像袈裟均匀排列成U形衣纹,双手结禅定印,双腿之间垂搭一块U形悬裳,以及磨光的头发与肉髻,都是十六国佛像的特点。塔基上的线刻人物,依据的是《说卦传》中的记述,以简洁的线条,表现出手持各种物件、或立或坐、姿态多样的人物形象,刀法简练,纤细流畅。发愿文与经文共三十六行,为刚劲挺拔的北朝书风。

著录:

殷光明:《北凉石塔分期试论》,《敦煌研究》,1997年3期,页84-92。

俄军编:《庄严妙相:甘肃佛教艺术展》,页40-41,西安:三秦出版社,2011年1月。

国家文物局编:《丝绸之路》,页277,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年11月。

佛立像

    北魏延兴五年(475年)
    铜鎏金
    通高35.2厘米
    1967年满城县孟村出土
    现存河北博物院

佛像通体鎏金。高肉髻,面相丰圆,着袒右袈裟,左手下垂,右手施无畏印,跣足立于覆莲座上。舟形火焰背光,莲瓣纹头光,背光后面阴刻火焰背屏坐佛像。座下有一四足方床,正面阴线刻缠枝莲纹与禅定坐佛,背面刻铭“延光五年(475年)四月五日,张次戴为佛造释迦门佛壹躯。”此造像在这一时期河北地区的金铜造像中属形体较大的一尊,且工艺精细,保存状态较佳,体现了北朝早期河北中部地区金铜造像的独特艺术风格。

参考:

林章芹:《河北省博物馆藏十六国至北齐铜造像概述》,《文博》,2009年04期,页68-73。

佛坐像

    北魏(386-557年)
    铜鎏金
    高18.1厘米
    1965年满城县征集
    现藏河北博物院

佛像通体鎏金,高肉髻,发丝细密而齐整,面相饱满,身着通肩袈裟,圆领上线刻卷草纹,胸前衣纹呈V字形。衣纹排列层次明显,疏密有致。双手结禅定印,颈后部位有榫孔,显示原应有头光,已佚失。此像与后赵建武四年(338年)像及石家庄北宋村出土坐佛像相比较,其坐姿、手印、发髻均相似,但衣纹流畅,颈部细长,面相更趋秀丽,年代当较之稍晚,大致在十六国晚期或北魏早期。

参考:

林章芹:《河北省博物馆藏十六国至北齐铜造像概述》,《文博》,2009年04期,页68-73。

无量寿佛像碑

    南齐永明元年(483年)

    共四块,主尊一块:高116.5厘米 宽50.8厘米 厚12厘米;左侧上块:高95.3厘米,宽20.6厘米,厚13.8厘米;左侧下一块:高77.2厘米,宽20点6厘米,厚12.3厘米;右侧一块:高93.4厘米,宽20.1厘米,厚11.7厘米。
    1921年四川省茂县东较场坝中村寨出土
    现藏四川博物院

这是一通四面皆有造像和题记的长方形造像碑,1921年在农民耕地时被发现后就地安置。1935年,四川军阀李家钰部参谋黄希成盗窃此碑,将碑打成数块,把其中造像较多的四块先运至成都,准备转卖国外。消息传出,舆论愤慨,政府将此造像截留,但仅余此四块,其余部分经盗凿后已丢失不见。

经拼接复原后可知,造像碑上端雕刻一圈小龛佛坐像,龛下刻一圈帐饰,帐饰下凿出长方形的主龛。正面主龛内雕立佛一身,高肉髻,面部较宽,着褒衣博带式袈裟,内着僧祇支束带,右手施无畏印,左手屈两指施与愿印,跣足立于圆台上。龛右上角刻“无量寿佛”4字,说明立佛为无量寿佛。背面主龛内雕坐佛一身,面部、手印、袈裟皆同立佛,袈裟下摆厚重分三层覆搭须弥座上。座下雕一长方形壸门,内有十多列题记,剥蚀严重,仅见“比丘法明”、“比丘法爱”两列。

造像碑的左侧面保存较为完整,有佛龛、山中坐禅比丘像、菩萨立像外,还有造像题记:“齐永明元年岁次癸亥七月十五日,西凉曹比丘释玄嵩,为帝主臣王累世师长父母兄弟六亲眷属及一切众生,敬造无量寿、当来弥勒成佛二世尊像。愿一切群生发弘旷心,明信三宝,瞿修十善,遭遇慈氏,龙华三会,聂豫其昌,永去尘结,法身满足,广度一切,共成佛道。比丘释僧成掺□□□共成此功。”这段题记写明了造像时间、造像人和造像目的,也明确了背面主龛中的坐佛为弥勒佛。碑石右侧面仅剩中间一段,有四组造像,从上至下依次是两龛坐佛像,一龛内并坐二比丘像,群山中一龛立佛像和两列偈语,一龛菩萨立像。

四川地区出土的有题记的南齐造像作品为数甚少,这件造像碑对于了解当时佛教信仰内容、造像风格、佛教艺术传播路线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参考:

邵磊:《茂汶南齐永明造像碑质疑》,《四川文物》2001年3期,页51-54。

一佛二菩萨像

    齐永明八年(490年)
    残高64厘米 座宽46厘米 厚22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西安路出土
    现藏成都博物院

此像上部残缺,主尊坐于长方形台座上,头后为莲花形头光。肉髻残,弯眉与鼻梁相接,眼睛如弯月,鼻翼宽厚肥大,嘴角上扬,表情慈悲而具有亲和力。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衣缘覆盖双膝并分三层垂搭于座前。主尊左手于腹前掌心向外,拇指、食指与中指伸开,其余两指握起,右手残损。两侧胁侍菩萨比例较小,各持持物恭谨立于两旁,披帛交叉呈X状,裙摆开张,桃心形的头光大而宽。佛像背屏上残存坐佛四尊、飞天一身。台座两旁有立狮各一,正中为力士托举香炉。碑阴刻交脚菩萨与二胁侍,位于带有鸱吻和屋檐的建筑内。交脚菩萨坐于中央圆形华盖之下,头戴宝冠,缯带平直伸出再垂下,下角向上卷扬,颇具装饰感。颈部有桃形项圈,左手残,右手抚膝,下着裙,裙摆覆盖台座。胁侍菩萨分立两旁,手中持物,头后有桃形头光。建筑两侧各刻有铭文两行:“齐永明八年庚午岁十二月十九日,比丘释法海与母为亡父造弥勒成佛石像一躯,愿现在眷属、七世父母,龙华三会,希登初首,一切众生,普同斯愿。”

著录:

四川博物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博物馆编:《四川出土南朝佛教造像》,页150-153,图版54-1,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11月。

比丘僧纂造释迦多宝碑

    东魏武定二年(544年)

    碑身高79 厘米 宽37.5 厘米 厚22厘米
    山西省新绛县樊村出土
    现藏山西博物院

碑首呈半圆形,高浮雕六螭首交蟠,碑首高浮雕覆莲座,座上立佛一身,尖状桃形背光阴刻火焰纹,左手施与愿印,右手施无畏印,内斜披僧祇支。碑阳上部开一圆拱尖楣龛,内为一佛二菩萨,佛像跏趺坐于高座之上,着褒衣博带式袈裟,袈裟下摆厚重下垂,左手施与愿印,右手施无畏印,头面残缺。 两侧胁侍菩萨面部均残,头系宝缯,右手持净瓶,披帛横于腿前。佛龛下部刻发愿文,计19行16列,节录如下:“夫至理虚玄,无无我物……延昌寺比丘成公僧门□平郡,东雍州沙门统昙聡文,武定二年九月一日 ”。碑阴碑首处雕释迦多宝二佛并坐。中部为一圆拱尖楣龛,内雕一佛二菩萨。佛龛下为五行竖列雕刻的造像者姓名。碑左侧方形帷幕龛内雕一坐佛,龛下部线刻三层供养人并铭记。碑右侧与左侧基本相同,亦为方形尖拱龛内雕一坐佛,佛龛下为一排连环五叶忍冬纹带,忍冬纹带下为三层减地刻供养人画像及铭刻。新绛地处山西南部,属于东西魏频繁争执区域,在造像传统上除继承山西传统外还受到一定关中因素影响,值得特别注意。

著述:

秦艳兰:《“比丘僧纂造释迦多宝碑”考释》,《文物世界》,2009年第06期,页30-35。

郭妙姿造释迦像

    东魏武定三年(545年)

    高41厘米
    山西省太原市华塔村出土
    现藏山西博物院

佛头磨光肉髻,背光残损,面型长圆,鼻梁高挺,神态安详。左手施与愿印,右手施无畏印,手指均残断。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内着僧祗支,袈裟下摆分三层垂于座前,结跏趺坐,方座正面为博山炉与护法双狮。座背刻记:“武定三年……”。佛身两侧还应该有胁侍,但因为残损已无法知晓胁侍身份。

著述:

郭志成,周桂香:《北朝晚期山西石雕佛教造像艺术风格初探》,《沧桑》,2001年04期,页35-39。

菩萨立像

    北齐天保四年(553年)

    通高40厘米 座宽19.5厘米
    现藏山西博物院

菩萨头戴冠,左手下垂持一桃形物,右手举于胸前。身后饰舟型背光,上减地雕出火焰纹。身着长裙,披帛在腹前穿璧交叉,长裙曳地,双足露出,脚踏覆莲座。下为长方形基座,正面减地浅浮雕一摩尼宝,其两侧为护法狮子相向而立。造像台座背有“大齐天保四年”款识。

郅阳造像碑

    北齐(550年-577年)

    高118厘米 宽56厘米 厚17厘米
    山西省新绛县天王庙征集
    现藏山西博物院

郅阳造像碑正背面各三层,采用菩提树火焰纹龛楣,帷帐式龛、帐形龛等形式,碑阳分上中下三龛,上龛内刻画了交脚弥勒菩萨及二弟子二辟支佛,中龛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下部刻力士托宝珠,执莲花的供养人、执香炉的比丘及护法狮子。碑阴上龛刻一佛二弟子二思惟菩萨, 中龛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下龛刻七佛并坐。本件造像碑雕造精细,保存完整,且长期以来在寺庙中供奉,为信众摩挲多年,表面包浆醇厚,色泽亦愈发光亮油润。此外,此碑在孙迪、杨明权编著的《巩县石窟:流失海外石刻造像研究》里称“真伪待考”。

参考:

松原三郎:《中国佛教雕刻史论》,图版322a、322b,东京:吉川弘文馆,1995年。

菩萨立像

    北齐(550年-577年)

    高205厘米 宽55厘米
    山西省榆社县福祥寺出土
    现藏山西博物院

菩萨头戴宝冠,面相椭圆,眼角和面颊处稍残,小嘴薄唇,双目微睁。身着袒右僧祗支,颈饰项圈,两肩挂华绳璎珞,两条璎珞呈“X”型相交于腹前珠环上,环中饰一莲花。两臂自肘以下均残断,现仅存榫卯孔,下着宽松长裙,腰系带,带在腹前笔直垂下,在中部打一花结,跣足立于莲台上。该像体型较大,用工粗犷,衣纹线条简略,具备这一时期山西地区立姿造像的经典特征。

著述:

深圳博物馆、山西博物院编著:《法相庄严-山西博物院藏佛教造像珍品展》,页70,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年4月。

佛头

    北齐(550-577年)

    高50厘米
    1954年山西省太原市华塔村出土
    现藏山西博物院

1954年太原华塔村出土了一大批佛教造像,其中以北朝尤其是北齐造像居多,这件佛头就是其中一件。肉髻扁平,螺发立体,呈盘旋式样。眉骨细长如弯月,双目微睁、鼻梁高挺,小嘴厚唇,佛面整体方中见圆,开唐式佛像先河。太原在东魏北齐时期一度作为陪都,是当时整个华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之一,在北齐统治者大力崇佛的推动下,太原所处的山西中部地区也成为除邺城之外的另一处造像艺术中心。

菩萨立像

    北齐(550年-577年)

    高31.5厘米
    山西省五台县佛光寺征集
    现存山西博物院

菩萨通体为一整块汉白玉雕造而成,面型圆润,眼睛直视前方,双唇丰满,微微抿起。宝缯从发髻两侧垂至双肩。身着披帛长裙,璎珞在胸前交叉成结再垂于双膝之前,长裙曳地,双足露出,脚踏覆莲座。座下一长方体石台,正面中心以墨线绘莲花,着红彩,两侧为二护法狮子相对。菩萨的舟形背光上以墨线绘火焰纹奔腾燎绕。背面绘有一比丘像,身着红色僧衣,祥云环绕,席地而坐,姿态闲适。北朝佛教题材雕塑半成品存世数量较少,该尊造像使我们得以直观了解这一时期造像的基本雕造工艺和方法。

周亮智造释迦像

    北周天和四年(569年)

    通高46.5厘米
    1957年山西省稷山县大郝村采集
    现藏山西博物院

周亮智造释迦立像通体为一整块黑石雕造。佛螺发,肉髻扁平,面相丰颐,双目微睁,神态慈祥,脖颈粗短,身躯略胖,着通肩袈裟,衣纹多以阴刻线“U”形纹表示,右手残,左手捏袈裟下摆,跣足立于仰莲座上。莲台下为长方形石座,座正面刻题记:“周天和四年岁次乙丑…… ”及供养人姓名。

著述:

郭志成,周桂香:《北朝晚期山西石雕佛教造像艺术风格初探》,《沧桑》,2001年04期,页35-39。

张世兴造观音像

    开皇元年(581年)

    通高37厘米 座宽10厘米
    山西省平陆县出土
    现藏山西博物院

菩萨面相方圆,头微低,戴花冠,宝缯下垂,饰项圈臂钏。璎珞垂于膝下,下着裙,腹微突,左臂下垂持净瓶,右手胸前持莲蕾,跣足立于仰莲座上,护法狮分立菩萨两侧。台座上有铭文:“开皇元年九月九日佛弟子张世兴为亡妇造观世音石像一区……”。该像涂金彩绘,惜今大部已脱落,唯头光及菩萨所着裙上尚存痕迹。

佛立像

    北周—隋(557—618年)

    通高155厘米 座直径55厘米
    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佛面相大而方,螺发,低肉髻。眉毛与眼睛修长,鼻翼宽大,有损伤。嘴角上翘,表情慈悲平静。颈部比例稍短,刻有三道纹。通肩式袈裟厚而有质感,披垂而下,衣褶简洁,袈裟随着身体起伏被刻画地自然而流畅,内着僧祇支,胸前打扇形结,佛的左手握衣角,右手抬起,已残,原应施无畏印。脚下踩圆柱形台,下面承接扁平的覆莲和八角形台座。这尊宽大厚重的立像,脸型和五官都保持着西安地区北周造像的特征,只是佛的袈裟更为厚重宽大,右手下的衣服边缘呈波浪状下垂,衣纹的转折与躯体起伏相应,处理手法成熟,显示这尊像的制作年代有可能稍晚于北周。

刘保生造无量寿像

    刘保生造无量寿像
    北魏景明三年(502年)

    高50厘米 宽35厘米 厚20厘米
    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佛像脸型长圆,五官清秀。同心圆式涡旋纹高肉髻,额间有白毫。身穿通肩式袈裟,衣纹的处理多见细密的平行线,装饰感较强,是陕西北魏佛教雕刻常见的手法。衣裾分三层下垂覆座,双腿处衣纹呈八字形,下垂衣纹在中间翻向两侧。佛像双手结禅定印,手心向内。坐佛两侧蹲踞狮子,头向外。佛像头后有同心圆形的头光和莲瓣形背光,背光纹饰由外向里是火焰纹、化佛与圆形莲花相间。造像碑背面凿出一长方形,上刻发愿文:“景明三年岁次任(壬)辰(午)四月一(乙)丑朔十一日一(乙)亥,弟子刘保生为亡父母、见存眷属敬造无量寿佛石像一区……”。

著录:

西安碑林博物馆编:《长安佛韵-西安碑林佛教造像艺术》,页49,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交脚弥勒像

    北魏(386-557年)

    高40厘米 宽30厘米 厚15厘米
    1983年陕西省西安市空军通讯学校出土
    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这龛造像体量小巧,内容丰富,正反面均刻有不同的佛教美术题材。龛正面分上中下三段,上方开三个小龛,其中各有坐佛一尊,中央坐佛左右立胁侍菩萨,两端巧妙利用三角形小空间,雕凿胡跪姿势的供养人。中段是龛的主体部分,表现了五尊菩萨,主尊是交脚菩萨,身份应是弥勒,左右各有一尊思惟菩萨,外侧分立胁侍菩萨各一尊。五尊菩萨上方左右各有一身飞天,龛楣上也充分利用狭小的空间刻跪姿顶礼的供养人与飞天形象。最下段长方形空间开有五个拱形龛,中间为二佛并坐,其余小龛内刻坐佛一尊。龛背面分为四个长条形的区域,浅浮雕表现了树下诞生、九龙灌顶、太子踰城等故事场面。

著录:

西安碑林博物馆编:《长安佛韵-西安碑林佛教造像艺术》,页54,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一佛二菩萨像

    北魏末—西魏(520-556年)
    高35厘米 底径10.9厘米
    1999年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六堡村出土
    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此像为一佛二菩萨三尊式组合。主尊为波浪式高肉髻,眉弓上挑,柳叶形的眼睛平视前方,口鼻小巧,略带微笑。着双领下垂式袈裟,衣纹厚而密,显示出服饰的质感,两腿之间的衣纹呈距离均等的U字形,袖缘和衣摆层层叠叠,排列参差有序,富有装饰感。左手施与愿印,右手施无畏印,跣足立于双层覆莲台之上,莲座下承接圆柱体台座,台座表面装饰兽面口衔莲花,两侧各插一个单独铸造的龙吐莲花,莲花枝叶与龙保持着向上升腾的动势,在视觉上支撑着上方宽大的三尊像和背光。主尊两侧莲台上各立一胁侍菩萨,穿着华丽,衣摆向两侧飘动。佛像舟形背光,外缘为火焰纹,主尊头部上方装饰一簇莲花,伞盖般的花朵与枝叶向四周舒卷,主尊身体两侧有自下而上生长的莲蕾。此像体量较大,保存完整,整像装饰华美,显示出高超的铸造工艺。

著录:

国家文物局编:《丝绸之路》,页285,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年11月。

比丘法和造像碑


    西魏大统三年(537年)
    高110厘米 宽50厘米 厚14厘米
    1972年西安市未央区出土
    现藏西安博物院

此碑四面雕凿。正面构图分上、下两层,上方尖顶龛内为一佛二思惟菩萨,下方长方形龛内仍是一佛二菩萨组合,两侧菩萨各捧持物,恭谨站立。佛像袈裟垂搭于台座上,形成华丽的波浪状悬裳,台座两旁各有一只张口的狮子蹲立。台座下方的空白处刻铭文“魏大统三年岁次丁巳……,比丘法和……敬造释迦多宝、定光、弥勒、维摩文殊、观世音、普贤石像各一区,愿法界众生之□敬发菩提心,□此之善,弥勒三会,同登出手(初首)。”石碑背面仍为上、下两层布局,上层表现了文殊菩萨与维摩诘对坐说法的场景,维摩诘右手持麈尾,倚凭几,目光直视;文殊菩萨戴花冠,右手抬起,似乎正在辩法。两人身旁各有胁侍菩萨,后面背景中有围观的众人,只露出头部,巧妙处理了前后的空间关系。文殊与维摩诘下方两侧各有五身比丘,中央一力士左右两手各举长茎莲花,莲台上各立一人,共同托举持物,持物已残损。下层凿刻一佛一菩萨,各立于伞盖下,形成两个单独的场景,左侧佛像右手抬起,左手缺失,身旁一童子踩于另外一童子肩上,应是阿育王施土的场面。此故事讲释迦牟尼佛与弟子阿难入城乞食,遇一群孩童在路旁游戏,将泥土作成房屋与仓库,其中一孩童见佛顿生布施之心,即捧仓中名为“米”的沙土献佛以表虔诚,此童子后来转生成为统一印度的阿育王。右侧立姿菩萨双手结与愿印和无畏印,两侧分立持物弟子一尊。

石碑两侧各开两龛,上面龛内刻交脚菩萨,或骑象或坐于台座;下方龛内刻佛像,或一佛独坐或二佛并坐。

著录:

王长启、高曼:《西安地区出土北朝晚期佛造像及其艺术风格》,《碑林集刊》八,页86,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编:《佛教造像——西安文物精华》,页18-19,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

马法先造释迦像

    铜鎏金
    北周天和五年(570年)
    通高22厘米 宽12厘米 厚15厘米
    1977年西安市未央区出土
    现藏西安博物院

此像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厚重,宝珠形背光,圆筒状的人物,半球形的莲座和方形台座,几个简洁的几何体,勾勒出北周造像的特征。佛像为细密的螺发,肉髻明显,面相清秀,柳叶形的眼睛,平缓的眉弓连接直挺的鼻梁,嘴唇如月牙般上弯,显得慈悲而自然。佛像着通肩式厚重袈裟,衣纹从胸前至膝下均为不同弧度的U形,统一规整。内着裙,下摆垂搭脚面,无衣纹,于两脚侧外撇呈三角形,平衡了头与身体的重量感。佛像左手握持袈裟衣角,右手抬起于胸前施无畏印。身后有两重同心圆的头光,外侧是火焰纹。脚踩的小莲台之下,是两只狮子夹香炉的配置,狮子鬃毛飞起,张口怒目,威风可爱。中心为夜叉或地天托举香炉,以简洁洒脱的刻画,表现出双腿蹲立、用力托举的形象。双层方形台座带壸门,后侧刻发愿文称:“天和五年三月八日,比丘尼马法先为七世父母、法界众生敬造释迦牟尼像一区供养”。

著录: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编:《佛教造像——西安文物精华》,页56,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

一佛二弟子像

    北周(557-581年)

    高42厘米 宽26厘米 厚10厘米
    1975年4月西安市未央区草滩出土
    现藏西安博物院

此造像龛为规整的长方形帐型龛,垂幔装饰华丽,上端饰有莲花、莲蕾,以整齐的皱褶表现厚重的织物质感,两侧垂挂流苏。主尊着褒衣博带式袈裟,内着僧祇支,胸前束带,厚重的袈裟衣缘富有垂挂感,翻卷的衣褶呈双层重叠。佛陀面部饱满,五官精巧,左手置于腿上,右手于胸前施无畏印,身后有同心圆状头光和舟形背光,两侧分立二弟子。下端正中雕刻香炉,两侧有向上翻卷的荷叶和莲蕾,优美华丽,这种香炉样式常见于我国北朝造像中。香炉两边是相向伏卧的狮子,威猛可爱。

著录:

保全:《西安市文管处所藏北朝白石造像和隋鎏金铜像》,《考古与文物》1979年3期,页83-85。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编:《佛教造像——西安文物精华》,页71,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

菩萨立像


    北周(557-581年)
    高95厘米 宽29厘米 厚21厘米
    西安市未央区汉长安城遗址出土
    现藏西安博物院

菩萨头戴华丽宝冠,面部大而饱满,眉弓平缓,鼻翼宽大,双目俯视,嘴角上弯,是完全汉化的面孔。颈部佩戴宽大的项圈,披挂璎珞,于腹前穿过一圆环,交叉呈X形,在两膝处上绕,垂于体侧。下着裙,胸前系带,裙摆宽大,下缘呈水波形垂于脚面。菩萨左手于腿侧持净瓶,右臂残损。与北魏和北齐造像相比,北周造像头部偏大,身躯偏短,配饰稍显粗大厚重,这些特点也体现在这尊菩萨像中。

佛立像

    北周(557-581年)

    通高106厘米 座宽34厘米 厚34厘米
    现藏西安博物院

西安地区出土了大量北周时期的佛教造像,从造像出土的位置来看,主要分布在长安城内,尤其是在宫城的周围比较集中,说明这一带当时佛寺相对密集。这些北周时期造像有着类似的特征,比如佛像肉髻低缓,有些甚至没有明显界限,额头宽广,弯眉修长,脸型方中带圆,脖子短粗,肩宽体阔,从比例来说,下身显得略短,座上常有狮子。这尊佛像正好反映了这些特征,难能可贵的是袈裟上保存至今的彩绘以及不同于青州佛像的衣纹表现,足以思考同一粉本被不同地域工匠修改与发挥后呈现的浓厚的地域特征。

佛立像

    北周(557-581年)

    通高173厘米 像高136厘米 座边长60厘米
    1978年西安市中官亭村出土
    现藏西安博物院

此像为圆雕,像与座分体雕刻,袈裟与座上原施彩,面部、颈部与手足等肉体部分贴金,现大部分已脱落。佛像肉髻大而低缓,小螺发排列细密整齐,脸型方圆饱满,眼睛细长,鼻梁直挺,嘴小唇薄,左手握袈裟衣角,右手抬起施无畏印。袈裟厚重贴体,衣纹较为简洁,与人物姿态和动势相一致。佛像脚下为覆莲座,莲瓣宽大,瓣尖向上翘起,富有力量感。座的四角各有一蹲狮,两两相背,昂首呲牙,肌肉紧实,增添了造像刚健有力的气势。

著录: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编:《佛教造像——西安文物精华》,页58,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

菩萨立像

    北周(557-581年)

    通高79厘米 座边长30厘米
    1996年西安市未央区出土
    现藏西安博物院

菩萨像以白石圆雕而成。菩萨头梳发髻,戴宝冠,脸型圆润,发辫垂至肩两侧,眉目细长,嘴唇小巧饱满,透出一种含蓄和丰腴之美。菩萨身上所着装饰华丽厚重,束带、披帛、衣裙层层叠叠,又披挂项饰、璎珞等饰物,彩绘贴金,显得华丽而繁缛。菩萨左手持净瓶于体侧,右手抬起于肩部持柳枝,双腿直立,身姿饱满。菩萨跣足立于仰莲台上,又整体插在一个大的覆莲座上,座下有长方形座基,座基上蹲立两只护法狮。从造像比例来说头偏大,下肢偏短,这是北周时期常见的特征,也昭示着北朝向隋唐风格的过渡。此白石菩萨立像,1996年于西安市未央区汉城乡西查村出土,一同出土的白石菩萨像共三尊,风格类似,且装饰手法雷同,都有彩绘和贴金,据推测是在灭佛之时被集中掩埋的。

观音菩萨立像

    北周—隋(557-618年)

    高85厘米 宽30厘米 厚30厘米
    1959年西安碑林区和平门外出土
    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观音发束高髻,头戴宝冠,宝冠上端残损,正面残存一尊结跏趺坐的阿弥陀,坐于莲台上。菩萨面庞圆满,弯眉细眼,略带微笑。披帛于腹前穿璧交叉,戴项圈和璎珞,项圈胸前正中间垂花朵状装饰,璎珞较为粗大,从肩膀垂至膝前。下着裙,裙腰翻卷向外,呈均匀的波浪形,裙下缘层叠有致。菩萨右手自然下垂,握璎珞,左手从肘部残缺。

董钦造阿弥陀像

    隋开皇四年(584年)
    铜鎏金
    高41厘米 座宽29厘米 厚24厘米
    1974年陕西省西安市南八里村出土
    现藏西安博物院

这铺铜鎏金造像为一佛二菩萨二力士的人物组合,加上台座和狮子,保存完好,鎏金精美。台座后侧所刻发愿文称:“开皇四年七月十五日,宁远将军、武强县丞董钦敬造弥陀像一区……”,可知这是公元584年所造的一铺阿弥陀像。主尊肉髻低平,脸型偏圆,眉毛以阴线刻出,双目细长,嘴角上翘,面带微笑。身着袒右肩袈裟,左手向前平伸,右手抬起,掌心向外,施无畏印,姿态清秀自然。佛的两侧立胁侍菩萨,体型细瘦,宝珠形头光,头戴宝冠,缯带从宝冠左右垂至膝侧,下着裙,披挂璎珞等饰物,帔帛搭于两臂,垂于体侧,跣足立于莲花座上。左侧菩萨右臂自然下垂,平托一莲蕾,左臂上举,捏宝珠。右侧胁侍菩萨右手举与肩平,持莲蕾,左手置于胸前,手心朝下。两菩萨的前面是二力士,稍稍侧身握拳,竖眉鼓目,嗔目怒视,衣裙随着人物的姿态动作飘向一侧,与相对静止的佛与菩萨形成对比,渲染出一触即发的力量感。两力士中间为地神托举博山炉,地神一手撑地,另一手与歪向一侧的头部承托底盘,圆形平托上有莲花与莲叶簇拥的博山炉。带有护栏的台座四边开壸门,前面两侧有相向蹲立的狮子,昂首挺胸,前腿伸直,筋肉鼓起,充满着紧张感,似乎随时都会一跃而起。这铺铜鎏金造像保存完整,造型和做工均十分考究,是隋代金铜造像中的精品。

著录:

保全:《西安市文管处所藏北朝白石造像和隋鎏金铜像》,《考古与文物》,1979年3期,页83-85。

国家文物局编:《丝绸之路》,页299,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年11月。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编:《佛教造像——西安文物精华》,页97-99,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

菩萨像

    隋(581-618年)

    残高100厘米 宽70厘米 厚37厘米
    1987年西安市唐礼泉寺遗址出土
    现藏西安博物院

这尊菩萨残像体量较大,因此得以表现许多细节,现只存腰以上部分。菩萨头戴高花冠,地刻纹饰,上有圆形饰物,挂坠璎珞和珠串,中间上方有月牙和宝珠。宝冠两侧缯带于耳朵上方打花结,宽宽的带子垂于肩上。脸型宽阔,细眉长目,鼻翼宽厚,面带微笑,五官的刻画使用精准劲利的线条,简洁勾勒出慈悲温和的相貌。菩萨佩戴精致华丽的项圈,项圈地刻花纹,与花冠一致,上嵌菱形和椭圆形宝物及花朵形装饰,同样垂挂璎珞和铃铛。菩萨丰腴柔软的右手举起,握柳枝于肩部,柳枝的叶子与枝干清晰可见。整尊造像虽大半残损,但如此体量且雕凿精美的菩萨像并不多见,依然可以体现出北朝至隋代佛教雕刻艺术的高超技术和极强的表现能力。

著录: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编:《佛教造像——西安文物精华》,页121,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

菩萨头

    隋(581-618年)

    高36厘米 宽30厘米 厚27厘米
    1958年3月陕西省考古所交
    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菩萨头戴扇形高宝冠,地刻花纹,垂挂粗大的璎珞和流苏,与1987年西安市唐礼泉寺遗址出土的菩萨残像宝冠装饰有相似之处,宝冠两边各有扇形花结。菩萨额头宽大,眉弓弯而修长,双目细长,充满笑意,宽鼻翼,嘴的边缘刻画明确。与北周造像相比,这尊像的五官略显紧凑,下颌稍窄,暗示着造像风格的变化。

交脚弥勒菩萨像

    北魏(386-534年)

    残高44厘米
    河北曲阳修德寺遗址出土
    现存河北博物院

弥勒菩萨交脚坐姿,双手及背光残缺。面相方圆,头戴宝冠,长发披肩,袒上身,戴项圈璎珞,下着长裙。残存的头光刻有坐佛,残存背光内二圈皆为胡跪的供养人,外圈为火焰纹。菩萨两侧各站立一胁待菩萨,双手合十,立于圆台上。菩萨双足两侧有护法狮子。下有四足方床,正面刻香炉,两侧各跪坐六身供养人,床两侧亦各有五身供养人。此尊交脚菩萨像是河北曲阳地区现存最早的石刻造像之一,且并未采用北朝后期这一地区著名的白石材料,向我们呈现了这一地区早期造像雕刻艺术的基本样貌,值得深入研究。

刘伯阳造释迦像

    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

    通高31厘米 台座宽14.7厘米 厚10.5厘米
    河北省临漳县习文乡北吴庄村发掘出土
    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佛像为背屏式,保存完整。佛像结跏趺坐,波状发髻,肉髻较圆,脸型椭圆,大耳下垂。身着袒右袈裟,内着僧祗支,偏衫搭覆右臂,施禅定印。背屏边缘浅雕五身坐佛,身着通肩袈裟,禅定坐姿。方座正面浮雕香炉,其余部分为刘伯阳及父母,妻子等供养人像,均着交领袍服,或立或跪作供养状。底面有纪年题记:“太和十九年岁在乙亥……魏郡邺县民刘伯阳,为居眷男女大小敬造释迦牟尼石像一区…… ”。

参考:

朱岩石等:《河北邺城遗址赵彭城北朝佛寺与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考古》,2013年07期,页49-68。

智徽造观音像

    东魏天平四年(537年)

    通高30厘米 座宽13厘米 厚11厘米
    河北省临漳县习文乡北吴庄佛像埋藏坑发掘出土
    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菩萨头戴三叶冠,面容瘦削,唇上有须,莲瓣式头光,下身着长裙,裙摆外撇,披帛在膝前交叉,右手在胸前持莲蕾,左手在腹下握桃形香囊,跣足立覆莲台上。下有长方形基座。通体保存红、黑彩绘及贴金痕迹。尖楣背屏边缘饰火焰纹,背面墨绘太子树下思惟像。方座背面题刻“天平四年,岁次丁巳……永晖寺智徽为师僧父母敬造白石观音像一躯……”

参考:

朱岩石等:《河北邺城遗址赵彭城北朝佛寺与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考古》,2013年07期,页49-68。

北梁太守贾仲贤造释迦像

    东魏武定元年(543年)

    通高约40厘米
    河北省临漳县邺城北吴庄佛像埋藏坑出土
    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造像通体白石雕造,主尊低平肉髻,面相方圆,着通肩袈裟,结跏趺坐于方形束腰座上,袈裟下摆从座面垂下,双手残。圆形头光内圈为莲瓣,外为卷草纹,火焰纹背光。胁侍菩萨戴三叶冠,上身斜披内衣,下着长裙,披帛在腹前打结交叉,跣足立于覆莲台上。三尊像共用一方形台座,台座正面浮雕护法狮子与莲叶博山炉。本件造像在台座背面铭刻长篇发愿文,其上提及了施造者和雕造年代,为本件作品提供了精确的年代标尺。北梁太守贾仲贤作为东魏政权的中高级官员,其出资雕造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这一时期雕造艺术的较高水平。

道智造释迦像

    东魏武定四年(546年)

    通高57.5厘米 座宽31.8厘米 厚15.5厘米
    河北省临漳县习文乡北吴庄佛像埋藏坑发掘出土
    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此为背屏式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七身像。主尊为坐佛,面部圆润,肉髻宽扁,头光刻莲瓣纹。着褒衣博带式袈裟,右手施说法印,左手结禅定印,结跏趺坐于束腰方座上。外侧胁侍均立姿,内侧为两身弟子,身穿僧袍,中为两身菩萨,外侧为两身菩萨装力士,头戴矮冠,双目圆睁,肌肉凸张。背屏上端雕飞天两身。背屏背面阴刻坐佛一身,施说法印。底座正面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浮雕双狮香炉,下层中部为一舒腿坐姿菩萨,左侧为一比丘,着袒右袈裟,手持行炉,单膝胡跪,旁刻“比丘僧道智供养”。其右亦为一舒腿坐姿的供养菩萨,双手在颈腹间托持一串连珠形物。方座两侧面各阴刻一身舒腿坐姿供养菩萨。背面有长篇造像记:“大魏武定四年……比丘僧道智……採匠京都,敬造释迦石像一区。……”

参考:

朱岩石等:《河北邺城遗址赵彭城北朝佛寺与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考古》,2013年07期,页49-68。

弥勒像

    北齐(550-577年)

    残高55厘米 宽43.5厘米 厚21.5厘米
    河北省临漳县邺城遗址出土
    现藏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造像整体采用镂雕技法雕刻了弥勒与胁侍共七尊像。主尊弥勒菩萨,交脚舒坐于莲台上,头戴宝冠,宝缯披肩,袒上身,带项圈,璎珞交叉,披帛垂地,双手残,头光内圈雕莲瓣纹饰,外圈刻卷草纹与化生童子。主尊两侧各有弟子、辟支佛、菩萨共六身,唯最右侧菩萨残缺。各胁侍手中持物或双手合十,跣足分立于莲台上。底座正面雕地神托举博山香炉、比丘、蹲狮和力士,左、右、背三面刻树、风、山、狮、珠、鸟、象、鱼等八位神王。背面浮雕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胁侍菩萨、飞天和化生童子等;树下有释迦佛与跪拜布施的童子形象。造像场景宏大,布局严密,内容复杂,工艺精湛,出土地位于北齐东都邺城遗址附近,代表了同时期较高的工艺水准。

佛坐像

    北齐(550-577年)

    残高37.5厘米 座宽30.5厘米 厚15.8厘米 高10厘米
    河北省临漳县邺城北吴庄佛像埋藏坑出土
    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此背屏像原应为七尊,最外侧的菩萨像皆残,因此仅剩五尊。主尊为坐佛,低平肉髻,脸部方圆,着袒右袈裟,内着僧祗支,右臂残断,左手作与愿印,结跏趺坐于束腰圆莲台上。圆形素面头光。主尊两侧的弟子与辟支佛皆着袈裟,手中有捧物,跣足立圆莲台上。莲台下残见二龙,可辨胸颈和前肢部,一爪支地,一爪上托莲台。下部方座正面雕双狮香炉,莲花香炉由两身舒坐童子托举。方座的其余三面雕八身神王像。本像雕刻工艺精到,彩绘保存亦较好,在同时期此类造像中较为罕见。

参考:

朱岩石等:《河北邺城遗址赵彭城北朝佛寺与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考古》,2013年07期,页49-68。

菩萨立像

    北齐(550年-577年)

    残高70厘米
    河北省临漳县习文乡北吴庄佛像埋藏坑发掘出土
    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这是2012年在河北邺城遗址出土的一件菩萨立像,是北齐造像中的精品,选用了曲阳一带所产白石,光洁莹润,表面经过精细打磨之后宛如白瓷。菩萨造型饱满敦厚,下垂的眼睑和略带笑意的嘴角,与同时期的印度笈多造像有异曲同工之妙。简洁的衣纹配以精细雕琢的璎珞,裙子前面的部分采用镂空立体雕饰,以完全写实的细节衬托出菩萨像整体简约俊逸的气质。

参考:

朱岩石等:《河北邺城遗址赵彭城北朝佛寺与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考古》,2013年07期,页49-68。

佛头

    北齐-隋(550-618年)

    通高约30厘米
    河北省临漳县习文乡北吴庄佛像埋藏坑发掘出土
    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佛头于2012年出土于北吴庄村佛像埋藏坑,白石雕造,轮廓圆满丰润,满头螺发,面容清秀,五官刻画立体,眉如新月,鼻梁高挺,鼻头稍有残损,嘴唇上有朱砂彩绘痕迹并绘出胡须。代表了这一时期石刻佛教造像艺术的高超水平。

菩萨立像

    北魏晚期-东魏(公元6世纪)

    高105厘米 宽35厘米 厚25厘米
    1996年山东省青州市龙兴寺窖藏出土
    青州市博物馆藏

这件菩萨像造型上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圆形头光与身光的结合,而非常见的舟形背光。菩萨面容立体突出,笑容鲜明。细长的眉眼舒展,浮现出沉思而喜悦自如的神情。头顶戴冠饰,头光莲瓣纹凸显。肩部突出圆饼状饰,披帛覆肩下悬,交叉展拓于膝前。裙尾纹褶细密,而且向外侈,呈鱼尾状。跣足立于仰莲台上。此菩萨的衣饰呈现出早期较朴素的特色,雕饰的刻工也较为精致,体现了这一时期青州地区菩萨造像鲜明的艺术特点。

著述:

青州市博物馆编:《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艺术》,页163,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4年5月。

菩萨立像

    东魏(534年―550年)
    铜鎏金
    通高7.8厘米 像高9.6厘米 座高3.2厘米
    诸城市博物馆

造像通体铜鎏金铸造,为一菩萨二胁侍的一铺三身像。主尊头戴花冠,披帛膝前交叉,璎珞在腹前穿珠交叉,左手施与愿印,右手施无畏印,跣足立于仰覆莲座上。主尊圆形火焰纹头光,三身像共用一舟形背光,背光上部为火焰纹,火焰纹中有坐佛五身。左右胁侍菩萨头戴冠,披帛在身前横列两道,跣足立于由莲叶长茎支撑起的覆莲台上。

佛立像

    东魏(534―550年)
    铜鎏金
    通高7.2厘米 像高7.7厘米 座高3.5厘米
    诸城市博物馆

造像通体铜鎏金铸造,为一佛二菩萨的一铺三身像。主尊佛像,高肉髻,面容及躯干大部锈蚀,漫漶不清。左手施与愿印,右手施无畏印,跣足立于双层覆莲座上。主尊头光内层为莲瓣,外层为同心圆,舟形背光上部刻火焰纹,火焰纹中有三身禅定坐佛。左右胁侍菩萨均束发,双手合十,披帛在膝前交叉,跣足立于覆莲台上。

蝉冠菩萨造像

    东魏(534-550年)
    石(彩绘贴金)
    通高120.5厘米 像高97.2厘米 头光直径52厘米
    山东博物馆

蝉冠菩萨像于1976年出土于山东博兴县龙华寺遗址,出土时断为三截,后经修复拼接完整。1994年7月初被盗,流转到英国文物市场,1995年被日本美秀博物馆(Miho Museum)花费巨资购得,成为该馆的展览文物。后在中日双方多次交涉下,在2008年1月,蝉冠菩萨像回归中国,入藏山东博物馆。

菩萨戴高冠,冠正中饰以蝉纹,故称蝉冠。嘴角微翘,面含笑意,头光的正面和背面都做成内层莲瓣、外层同心圆的样式。斜披内衣,双肩覆搭披帛,帛带于胸前打结后分向两侧,下垂至小腿侧再向上折,最后各自绕两手肘下垂,两肘外侧下垂的帛带已残缺。下身穿着长裙,裙袂处分布密集皱褶。菩萨身躯修长,装饰华丽,双层项链,璎珞从两肩的圆饼形饰垂下,在腹前的一颗硕大的宝珠处交叉绕向身后。蝉冠最早为汉代时侍从官所佩戴,侍从官经常陪伴在皇帝的左右,后代常常以“蝉冠”比喻显贵、高官,“蝉冠菩萨像”也由此寓意其高贵的身份。此种形制的菩萨,在世界范围内亦属罕见,弥足珍贵。

参考:

肖贵田:《山东的维纳斯女神——蝉冠菩萨像》,《中国博物馆》2010年2期,页85-87。

一佛二菩萨像

    东魏-北齐(534年-577年)

    通高126厘米 宽73厘米 厚15厘米
    1996年山东省青州市龙兴寺窖藏出土
    青州市博物馆藏

主尊佛像磨光肉髻,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内着僧祇支。左手施与愿印,右手残损,跣足立于圆台上。左、右胁侍菩萨均头戴冠,宝缯垂肩,饰项圈,着天衣,跣足立于双龙口中吐出的的莲台上。三尊像共用一整个舟形背屏,在背屏上分别彩绘出各自的头光与身光。背屏上部正中为一单层侧面塔,装饰华丽,两侧环绕飞天六身,二身托塔,四身分执笙、箜篌、琵琶、排箫。飞天下方有化生童子两身,侧身向主尊作礼拜状。主尊足下有榫,原应另有台座,现已不存。此件背屏式造像体现了青州地区造像风格的成熟。

著述:

《净土梵音:山东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展图录》编委会编:《净土梵音:山东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展图录》,页38,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3年12月。

佛立像

    北齐(550-577年)

    通高151厘米 宽37厘米 厚20厘米
    1996年山东省青州市龙兴寺窖藏出土
    青州市博物馆藏

佛像采用圆雕工艺,石灰岩材质,面相圆润,双目低垂,螺发细密,肉髻低圆,小嘴厚唇,嘴角微微上扬,似在微笑。内层头光饰以莲瓣,外层施以线刻彩绘同心圆纹饰,头光残存部分上尚存四身浅浮雕化佛,身着通肩袈裟,彩绘田相纹,朱红色。左臂上举,左手残,右手下垂提袈裟下摆,跣足而立于圆台上,圆台下有榫,应有可插之莲台,惜无存。这种袈裟几乎没有衣纹的佛像表现,是青州北齐时期佛像的特色,显示出印度笈多艺术对青州地区的影响。

著述:

《净土梵音:山东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展图录》编委会编:《净土梵音:山东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展图录》,页43,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3年12月。

佛立像

    北齐(550-577年)

    通高113厘米 宽45厘米 厚25厘米
    1996年山东省青州市龙兴寺窖藏出土
    青州市博物馆藏


佛像通体圆雕,石灰岩材质,肉髻低圆,顶饰螺发,佛面圆润丰满。头光内层饰以莲瓣,外层以线刻同心圆及忍冬纹装饰,最外层雕七尊坐姿化佛。身着通肩袈裟,袈裟上以阴刻线表达衣纹,线条简洁。胸部平坦,腹部隆起,右手牵袈裟衣角,左手及双足均残。在这件造像我们可以看到印度笈多艺术在北齐的本土化改造。


著述:

《净土梵音:山东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展图录》编委会编:《净土梵音:山东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展图录》,页50,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3年12月。

青州市博物馆编:《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艺术》,页75,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4年5月。


法界人中像

    北齐(550-577年)

    通高115厘米 宽43厘米 厚25厘米
    1996年山东省青州市龙兴寺窖藏出土
    青州市博物馆藏

佛像通体圆雕,石灰石质。佛头缺失,身着袒右袈裟。袈裟前身以双阴线分成十三块方框,采用减地平雕的手法在方框内刻山峦、宫殿、人物、动物,方框外用不同的图案装饰。此像乃是佛教华严宗所尊奉的主尊——卢舍那佛,《华严经》云:“无尽平等妙法界,悉皆充满如来身”,卢舍那法界人中像正是“佛陀即法界”思想在造像艺术上的体现。

像身袈裟之上分成正面纵三列的界格,每列再分四五格雕画面,此特点是青州地区的传统风格。而画面雕刻又是以减地法刻出小画面,再于小画面的人物、景物上以阴刻线条表达出细节,使形象完整细致。然而本像并未彻底完工,最后的线刻细节工序只完成了一二个人物就停止了加工,因而小画面内容亦难以辨识。

著述:

《净土梵音:山东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展图录》编委会编:《净土梵音:山东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展图录》,页57,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3年12月。

青州市博物馆编:《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艺术》,页151,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4年5月。

思惟菩萨像

    北齐(550-577年)

    高71厘米 宽28厘米 厚19厘米
    1996年山东省青州市龙兴寺窖藏出土
    青州市博物馆藏

思惟像是各类佛教石刻造像之中较为特殊的一类,为左腿自然下垂、右脚踝置于左膝上的半跏坐姿,右肘部支撑在右腿上,用右手掌或手指支撑着下颏,左手扶住右脚踝,称为“思惟像”。呈思惟姿态的造像身份常见的有释迦太子、弥勒菩萨、观音菩萨等。思惟菩萨像并不在青州系造像中占有突出地位,而在河北曲阳白石小型造像之中此类作品不仅数量多,而且发展出了双思惟像甚至有镂空的双树双思惟像。青州此类造像不仅体量明显大于曲阳同类造像,绘彩雕饰也呈现不同于曲阳的风貌。其下半身大面积涂朱,彩绘保存情况较好,另外菩萨身下形制独特的筌蹄座亦是这一时期青州造像艺术的鲜明特色。

著述:

青州市博物馆编:《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艺术》,页184,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4年5月。

佛坐像

    北齐(550-577年)

    通高64厘米 宽40厘米 厚35厘米
    1996年山东省青州市龙兴寺窖藏出土
    青州市博物馆藏

佛像头顶肉髻低平,满头螺发,面相方圆丰满,双目微闭,嘴角内陷,微含笑意,其面部及颈部都残存贴金痕迹,右臂残断,左手手指虽残,但仍可看出其掌心向前施与愿印。宽肩挺胸,细腰收腹,体态雄健而有力度。身披袒右袈裟,薄厚适中,表面刻出阶梯式衣纹。袈裟大面积涂朱,色彩鲜艳,保存情况较好。主尊结跏趺坐于单层仰莲座上,基本造型与其他地区同一时期的造像较为接近。

著述:

《净土梵音:山东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展图录》编委会编:《净土梵音:山东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展图录》,页64,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3年12月。

青州市博物馆编:《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艺术》,页113,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4年5月。

佛立像

    北齐(550-577年)

    通高122厘米 宽40厘米 厚25厘米
    1996年山东省青州市龙兴寺窖藏出土
    青州市博物馆藏

佛像肉髻低平,饰以螺发,脸庞丰满圆润,双目下视,饱含慈悲济世之情。着双领下垂式袈裟,躯干修长,从露出的躯干可看到造像的胸部较平,显得较为清瘦,袈裟衣纹以双阴线刻表达,感觉轻薄贴体。右手已失,左手残损,似掌心向前施与愿印。袈裟外有彩绘残痕,惜已大部剥落。这尊佛立像具象化地表现了北齐造像艺术的新风尚。

著述:

青州市博物馆编:《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艺术》,页78,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4年5月。

菩萨立像

    北齐(550-577年)

    通高115厘米 宽30厘米 厚25厘米
    1996年山东省青州市龙兴寺窖藏出土
    青州市博物馆藏

菩萨通体圆雕,头戴花冠,冠上有贴金残痕,冠中有一化佛。面相方正饱满,内衣斜披,颈佩项链,肩部饰圆饼形饰,披帛在腹前交叉打结,璎珞华丽繁缛,从肩悬下到腹部相交于宝珠上,左臂残断,右臂上举,跣足而立。菩萨雕刻精美,施以彩绘贴金,展现了北齐一代成熟的雕像技艺。

著述:

《净土梵音:山东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展图录》编委会编:《净土梵音:山东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展图录》,页58,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3年12月。

佛立像

    北齐(550―577年)

    高118厘米 宽40厘米 厚24厘米
    诸城市博物馆

佛像的头、足、左臂均已残缺。佛像身披通肩袈裟,全身以彩绘贴金的方式绘出袈裟上的田相格,虽未刻出一道衣纹,但躯干上肌肉的起伏制造出了袈裟轻薄贴体的效果。左臂上举,右手自然下垂牵袈裟衣缘。本件佛立像虽残损较为严重,但在残存的躯干身上我们依旧可以看到这件佛立像初造之时的华丽色彩和熠熠光辉。

菩萨立像

    北齐(550-577年)

    高118厘米 宽32厘米 厚15厘米
    山东省诸城市南郊体育场出土
    诸城市博物馆

菩萨出土时残损较为严重,后经修复,基本恢复了原有面貌。菩萨头戴花冠,脸庞丰腴,双目下视,小嘴厚唇,脖颈细长,项饰精美,肩挂串珠,裸露双臂佩戴臂钏,披帛在腿前、膝前横列两道打结于胸前,跣足而立。本件立像雕工精细,衣纹、帛带流畅,且保存基本完整,较为难得。

著述:

任日新:《山东诸城发现北朝造像》,《考古》1990年08期,页717-726。

菩萨立像

    北齐(550年-577年)
    铜鎏金
    每件通高27.5厘米 像高18厘米 座高4.5厘米
    诸城市博物馆

这两件铜鎏金菩萨立像外观上基本完全相同,保存状态也相似。菩萨戴花冠,面相圆润,宝缯披肩,圆形头光的内层与外层为莲瓣纹,中间以阴刻同心圆纹装饰。带项饰,披帛在腹前穿璧交叉,左手施与愿印,右手施无畏印,跣足立于覆莲座上,莲座下有榫。由此推断,此两件菩萨立像应属一组像中的两尊。

佛立像

    北齐(550年-577年)

    通高106厘米 宽30厘米 厚14厘米
    诸城市博物馆

佛像整体圆雕,保存较完整,立姿,面相圆润。袈裟薄衣贴体,衣纹基本不见,左右手均残断,跣足立于圆台上。造像贴体无衣纹的袈裟样式与青州造像北齐圆雕佛像中的一类相似,身体线条颀长优美,体现了这一时期山东诸城地区造像的独特艺术风格,也体现了印度笈多艺术对山东造像的影响。

著录:

杜在忠、韩岗:《山东诸城佛教石造像》,《考古学报》1994年2期,页231。

菩萨立像

    北齐(550年-577年)

    通高93厘米 宽50厘米 厚23厘米
    诸城市博物馆

1988年和1990年,山东省诸城市在兴修体育中心时,出土了三百多件佛教石造像残体,此件菩萨像就为其中之一。菩萨饱满紧实的躯体上,饰有极其华丽的颈饰和璎珞,所有饰物均以浅浮雕手法表现,虽繁缛却不影响造像的整体感。表面残存彩绘贴金,与青州造像类似。这件造像凿刻于北齐晚期,开启隋唐造像之先河,雕刻之精致,表现之细腻,都不愧为北齐时期山东造像之佳作。

著录:

杜在忠、韩岗《山东诸城佛教石造像》,《考古学报》1994年2期,页231。

佛立像

    北齐(550-577年)

    通高85厘米 宽28厘米 厚12厘米
    山东省青州市龙兴寺窖藏出土
    现藏青州市博物馆

佛像通体圆雕,头、臂、足均已残断,仅余躯干。身着袒右袈裟,以肢体突出部位来表现其身材,袈裟上刻浅线来表现衣纹,显得轻薄贴体。佛像宽肩、细腰、胸腹微凸,双腿修长。袈裟上有朱彩贴金痕迹,这种装饰佛像的特点在东魏北齐时期盛行于山东青州,是这一时期青州造像艺术最鲜明的特征之一。

佛立像

    北齐(550-577年)

    通高79厘米 宽31厘米 厚15厘米
    山东省青州市龙兴寺窖藏出土
    现藏青州市博物馆

佛像圆雕,头、足多处残断。身躯丰满、胸部平坦、腹部微微鼓起,身着通肩袈裟,以浅线刻出田相纹,并施以朱彩,色彩鲜艳,写实性较强。立佛左手上举,右手自然下垂拈袈裟衣缘。这类大量施以彩绘的造像装饰技法是这一时期青州造像艺术最鲜明的特征之一。

四面佛像

    北齐(550-577年)

    宽43厘米 高56厘米 厚49厘米
    济南市舜井街出土
    现存济南市博物馆

本件石造像于1986年济南市舜井街重修时出土,上部有榫头,下部有卯眼,其应为石塔或经幢中的组成部分。略呈方柱型,四面都凿有佛龛,龙首龛楣,其中三面佛龛内雕一佛二菩萨,一面佛龛内雕一佛二弟子。四面造像主从有序,阴刻、浮雕、圆雕、互相配合,层次分明,衣纹线条流畅,所作造像的特征显示出北朝晚期的雕刻艺术风格,与济南地区几处石窟相比较,其应晚于济南市南郊建于北魏正光四年(523年)至东魏兴和二年(540年)的黄石崖造像,而与长清县五峰山莲花洞建于北齐乾明元年(560年)的造像大体相似。

参考:

房道国:《济南市出土北朝石造像》,《考古》,1994年06期,页571。

张难扬造一佛二菩萨像

    北魏景明四年(503年)

    高140厘米 宽90厘米 厚33厘米
    新乡市博物馆早年征集
    现藏河南博物院

本件造像又称“张难扬等八十人造像”,为莲瓣型背光前雕一佛二菩萨。主尊结跏趺坐于方形座上,高肉髻,额上正中发纹呈右螺旋涡轮状。面相清瘦,颈部细长,胸部扁平,两肩削窄,身躯修长。上身穿褒衣博带式袈裟,内衣束带打结下垂,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施与愿印。两侧胁侍菩萨头戴花蔓冠,披帛绕肩在膝前交叉,下身着裙,双手捧莲蕾恭敬侍立,造型清瘦秀丽。莲瓣型背光由内而外以四层窄带分隔,最内层为主尊之椭圆形头光,高浮雕莲花图案。其外为桃形,内饰浅浮雕坐佛九尊。第三层刻飞天六体,身着宽袖短衣,下着长裙,似从天宫飞降,最外层为火焰纹。菩萨的桃形头光内刻忍冬纹。在佛菩萨之间的两处空隙各线刻一供养人,戴冠、着长裙、执莲花,面佛而立。其上分别有榜题,左为:“开佛光明主张难扬一心供养佛”。长方形佛座中部阴线刻一博山炉,两旁线刻二供养人,亦有榜题。背光后面上部刻释迦多宝并坐像,其下刻:“景明四年下张村合邑捌拾人为皇帝造石像一躯”的题记,下部刻供养人形象与题名。两侧面上部各刻一龙,龙首向上,下部刻结有果实的忍冬纹。根据题记中所提及的“下张村”,可知这尊造像原存地可能在黄河以北辉县(今河南省辉县市)张村一带。

著录:

王景荃:《河南佛教石刻造像》,页31-35,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4月。

佛面

    北魏熙平元年前后(516年前后)
    20世纪80年代于河南省洛阳市永宁寺塔遗址发掘
    残高24.5厘米 宽25厘米 厚14厘米
    现存洛阳博物馆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年),随着都城迁至洛阳,在洛京宫室营建的同时,佛教寺窟的营造也从平城(今山西大同)移到洛阳。自孝文帝之后,在洛阳即位的宣武、孝明等诸帝王及王室贵族皆好佛法,致使佛教的发展在此时达到了一个空前繁荣的阶段。除开凿龙门石窟外,在洛阳城内还修建与平城永宁寺同名的著名寺院——永宁寺及九层木塔。北魏对洛阳永宁寺的大规模营建是在孝明帝熙平元年(516年)。孝明帝生母胡太后曾亲率官僚为永宁寺九层木塔表基立刹,其所花费用不可胜计。这座皇家着力营造的寺院及高大木塔,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崇佛尚佛与南北竞造高塔的时代风尚,它的出现是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后发展繁荣到第一个鼎盛时期的重要标志。这件佛面残件20世纪80年代出土于永宁寺塔基遗址,至今我们只能看到这件造像双眼的下眼睑、鼻、嘴、下颏、脸颊等部分,即便如此,造像雍容华贵、气宇轩昂的神情依旧光彩照人。佛面像脸型圆润、丰满,五官端庄匀称。鼻梁高挺,嘴唇微微闭合,唇线流畅清晰而柔和,嘴角微微上翘,既有超尘绝世的神秘感,又有人世间温雅娴静的亲近感,其莫测高深的秀美神情被塑造得淋漓尽致。

参考著述:

钱国祥:《北魏洛阳永宁寺塑像的初步研究》,《中原文物》,2005年01期,页76-85。

少目、程壮丽、吕建明:《北魏永宁寺出土的泥塑像》,《上海文博论丛》,2013年03期,页65-70。

菩萨像

    3-4世纪
    片岩
    高87.5厘米 宽36.5厘米 厚14厘米
    出自巴基斯坦犍陀罗
    现藏马哈拉施特拉邦孟买威尔士王子博物馆

这是一件犍陀罗风格的雕像,表现悉达多出家之前还是太子时的形象,因此称为菩萨像,这类形象也是犍陀罗艺术中最爱表现的雕像之一。这尊雕刻是犍陀罗印度王者式菩萨像的典型,眉毛下垂,眼睛大睁,薄唇紧闭,唇上有胡髭。头上缠有印度王子的攒花头巾,束成高耸漂亮的花结。佩戴精美的项圈,臂钏、手镯、戒指,胸前垂下的百索缕护符装饰有对鹿衔环。他左手叉腰,右手施无畏印,显得英姿勃勃,风度翩翩。从左肩披下的衣帛缠绕全身,下身穿着衣裙,质地厚重,类似罗马长袍的衣料,双脚已残。袒露的肩膀,胸部、腹部和手足的肌肉光滑、细腻而精妙。 

菩萨头

    北魏神龟至永熙年间(519-534年)
    残高27厘米 宽14厘米 厚9.5厘米

    20世纪80年代于河南省洛阳市永宁寺塔遗址发掘
    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菩萨头像形神兼备,头发于额前两半中分,发髻残缺,面部丰满圆润,双目纤细呈柳叶状,鼻梁挺拔,小口薄唇,嘴角微微上翘,似在微笑。永宁寺塔于北魏孝明帝神龟二年(519年)建成,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年)二月遭雷击起火坍塌,这批泥塑造像制造年代应在此15年间。

参考: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魏洛阳永宁寺1979~1994年考古发掘报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

少目、程壮丽、吕建明:《北魏永宁寺出土的泥塑像》,《上海文博论丛》,2013年03期,页65-70。

佛坐像

    4世纪
    浅黄色砂岩
    高30厘米 宽20厘米 厚7厘米
    出自北方邦舍卫城
    现藏北方邦勒克瑙国立博物馆

这件佛像以浅黄色的砂岩雕刻而成,具有笈多马图拉样式的艺术风格。佛像面部长圆,长长的眉毛下垂,双眼圆睁,下嘴唇略厚,头发为规整的螺发,有肉髻,右手施无畏印,手掌部分残毁,掌心有一圆轮,左臂已残。佛像身穿通肩袈裟,袈裟样式可见犍陀罗遗风,但是变得轻薄贴体。双腿结跏趺坐于台座上,台座两端各有一只站立狮子,面向正前方。台座中央有一尊结禅定印的坐佛,两侧各有两位侍立人物。台座底部有一排题记。

人物立像

    北魏神龟至永熙年间(519-534年)
    残高22.7厘米 宽12.1厘米 厚7.8厘米

    20世纪80年代于河南省洛阳市永宁寺塔遗址发掘
    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这是永宁寺塔基中清理出来的一件残像,永宁寺塔基中出土了大量的泥塑残件,在制造技艺上大部分采用身首分别制作,而后将颈部末端插入躯干的办法组合,因永宁寺塔曾遭大火焚烧,泥塑已坚硬如陶制,原连接处亦残断,故在今天我们看到的这批造像均身首分离。除少部分佛、菩萨外,绝大多数为世俗供养人及侍从像。这件立像身着广袖褒衣,下着曳地长裙,腰束宽带,衣裙似随风摆动,体态优美,动作协调,似正徐徐前行,在服饰上具象化地展现了孝文帝迁洛后鲜卑贵族深度汉化的社会现象。

参考:

少目、程壮丽、吕建明:《北魏永宁寺出土的泥塑像》,《上海文博论丛》,2013年03期,页65-70。

佛立像

    4世纪
    浅黄色砂岩
    高71厘米 宽35.5厘米 厚19.5厘米
    出自北方邦马图拉
    现藏北方邦马图拉政府博物馆

这尊佛立像以浅黄色砂岩雕成,具有笈多萨尔纳特艺术样式的特点。像面部长圆,眉弓高挑,眉间有白毫,眼睛半闭,鼻梁挺直,嘴唇肥厚,头发为规整的螺发,有肉髻。头后原有华丽硕大的头光,已残。身穿通肩袈裟,单薄透明,躯体轮廓清晰可见,腰间系带在左侧打结;右手施无畏印,掌心有法轮,左手执袈裟衣角,双脚跣足立在一块带矮靠背的朴素石板上。

人物坐像

    北魏神龟至永熙年间(519-534年)

    残高13.8厘米 宽7.9厘米 厚12.1厘米
    20世纪80年代于河南省洛阳市永宁寺塔遗址出土
    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这件坐像身着广袖褒衣,衣袖延伸直至地面,腰束宽带,衣袖及领口尚有彩绘痕迹。臀部放于脚踝,上身挺直,正坐姿。在坐姿及服饰上具象化地展现了孝文帝迁洛后鲜卑贵族深度汉化的社会现象。

佛立像

    4世纪晚期至5世纪早期
    红砂岩
    高149厘米 宽65厘米 厚30厘米
    出自北方邦马图拉
    现藏北方邦勒克瑙邦立博物馆


笈多时代的佛像雕刻,在继承贵霜时代的犍陀罗、马图拉和阿马拉瓦蒂佛像雕刻传统的基础上,遵循印度民族的古典主义审美理想,创造了纯印度风格的笈多式佛像。笈多式佛像在高贵单纯的肉体塑造中灌注了沉思冥想的宁静精神,精神美成为肉体美的内在灵魂,肉体美成为精神美的直接表现,达到了高度平衡、和谐、统一的境界,代表着印度古典主义艺术的最高成就。在笈多时代的两大雕刻艺术中心马图拉和萨尔纳特,分别创造出了笈多式佛像的两种地方样式——马图拉样式的“湿衣佛像”和萨尔纳特样式的 “裸体佛像”。这尊佛像就是典型的笈多时期马图拉样式的 “湿衣佛像”。

这尊雕像是典型的笈多时期马图拉样式的 “湿衣佛像”。佛像有着印度人的面容,脸型椭圆;眉毛细长,眼睛半闭,眼帘低垂,带有沉思冥想的神情;嘴唇宽厚,略带微笑。顶上肉髫是一圈圈排列整齐的右旋螺发。头后有硕大华丽的光环。佛像身穿半透明通肩式僧衣,从双肩垂下一道道平行的U字形衣纹纤细如丝,仿佛微风吹皱了池水,逐层荡开了一圈圈轻波波动的涟漪。这薄纱般的僧衣紧贴在身体上,好像被水浸湿了一样半透明,可以看见衣服里面身体的轮廓,构成了一种朦胧含蓄而神秘的美感。佛像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握执僧衣一角,双足跣立于一块有靠背的石板上,正面有两行题记。


道唅造像碑


    北魏孝昌元年(525年)
    高135厘米 宽98厘米 厚44厘米
    1976年荥阳大海寺遗址出土
    现藏河南博物院

道唅造像碑,四面环刻,碑阳上部雕成帐型龛样。正面雕尖楣圆拱形大龛,龙首龛梁,尖桃形龛楣浅浮雕坐佛七尊与莲花化生,坐佛中央一尊稍大,两侧依次减小,均着通肩袈裟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身后均有莲瓣型火焰纹背光。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尊弥勒交足坐于方形台座上,足踏莲台,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施与愿印。头戴宝冠,宝缯垂肩,面相清癯秀美,颈戴桃形带坠项饰,下着长裙,披帛腿前交叉,反映弥勒在上生兜率天宫为菩萨时的场景。身后减地浅浮雕莲瓣型背光、身光及圆形头光,龛内还线刻供养天人七身、莲花化生、维摩诘与文殊菩萨辩法,构成《维摩诘经变图》。二弟子刻于龛内转角处,右阿难左迦叶,双手合十,跣足立。二菩萨位于龛内两侧,面向主尊。其下佛座上各刻一比丘,左题“邑师道唅”,右题“比丘道胜”。龛柱外各浅浮雕刻一护法力士,其侧均有榜题。碑背顶部雕二龙交缠形成螭龙碑首,其下列雕五个小龛,中央龛内雕释迦多宝并坐,其外为两方形小龛,左侧小龛雕立佛一身。右侧雕善跏趺坐思惟菩萨一尊,最外两龛左右分别雕佛传故事“九龙浴太子”与“阿育王施土”,其下刻供养人。下刻造像记,正书51行,满行14字。节录如下:“夫玄宗冲赜……大魏孝昌元年岁在乙巳七月十日造……。”碑左侧面雕屋型龛,龛内雕一坐佛,旁刻一菩提树,树下雕禅定比丘二人,其下为供养菩萨及供养人。碑右侧雕佛传故事“释迦诞生”和一倚坐佛。下部与左侧面相同。这件雕造于北魏晚期的造像碑无论从人物造型还是表现手法已完全趋向汉化,是这一时期佛造像深度本土化的一个例证。

著录:

王景荃:《河南佛教石刻造像》,页93-103,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4月。

郑州市博物馆:《河南荥阳大海寺出土的石刻造像》,《文物》,1980年第3期,页56-66。

门柱

    5世纪
    红砂岩
    高135厘米 宽24厘米 厚21厘米
    出自北方邦马图拉
    现藏北方邦勒克瑙邦立博物馆

柱子上半部分从上至下分成方形、圆柱形、多边形等不同形状的六段,分别装饰卷草、莲瓣、兽面、联珠等不同的纹饰。下方为站立的雅穆娜女神像,站在一只动物身上。最下方为植物花纹围绕的基座。

道俗九十人造像碑

    东魏武定元年(543年)

    高200厘米 宽80厘米 厚22厘米
    新乡市博物馆早年征集
    现藏河南博物院


道俗九十人造像碑为螭首扁体造像碑,首身一体。碑首为弧形,雕六龙盘绕,龙首向下口衔碑身两侧上沿。碑阳正中雕一尖楣圆拱形大龛,龛楣两端各雕一龙口衔上卷的龛粱,其外侧各刻一伎乐天人。龛内雕一佛,高肉髻,面相饱满圆润,着褒衣博带式袈裟,内着僧祗支,腰束带打结,双手分施无畏、与愿印,结跏趺坐于束腰仰覆莲座上。龛柱外雕二弟子二菩萨,弟子双手合十,菩萨头戴花冠,袒上身,披帛穿璧交叉,下着裙,均立于莲花上。主尊座下雕一莲花化生双手托举博山炉,炉旁刻忍冬、荷叶,其外雕护法狮子及力士。碑额雕维摩诘经变,右侧维摩诘戴高冠,手持麈尾上扬,面左而坐,左侧文殊菩萨手握经卷屈肘上举,面右端坐。碑阴碑额处浅浮雕一尖楣圆拱龛,内雕释迦多宝二佛并坐。碑身分三层刻,上层减地线刻佛传故事画3列12幅,每幅皆有榜题。中层刻造像记22行,行8字,正书。节录如下:“夫妙色湛然······大魏武定元年岁次癸亥七月己丑朔廿七日乙卯造”。造像记左侧刻礼佛图两幅。最下层刻供养人像9幅。碑两侧面减地线刻供养人像,上下6列每列3人。均有榜题。这是一件有明确纪年的东魏孝静帝时期作品,为研究北魏造像向北齐造像的演化过程提供了一件难得的实例。

 

著录:

王景荃:《河南佛教石刻造像》,页161-164,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4月。

佛头

    5世纪
    红砂岩
    高55厘米 宽30厘米 厚43厘米
    出自北方邦马图拉·嘎穆达提拉
    现藏北方邦马图拉政府博物馆

这件佛陀头像具是笈多时代马图拉样式佛像头部造型的一般特征。佛像的面容尽管按照三十二相的规定加以抽象化或程式化了,但一望便知仍是印度人特有的相貌。脸型更显椭圆,顶上肉髻覆盖着一圈圈排列整齐的右旋螺发。弓形的长眉,半闭下垂沉思冥想的眼睑,笔直的鼻梁之下的人中、下嘴唇异常肥厚的嘴唇均以凸起的棱线刻画。拉长的矩形耳垂与颈部的三道褶痕符合三十二相的规定

张永洛造像碑

    东魏武定元年(543年)

    高97厘米 宽47厘米 厚13厘米
    河南省新郑市出土
    现藏河南博物院

张永洛造像碑碑首六龙缠绕,龙首向下,口衔碑侧上沿。碑阳碑首圭型碑额处雕一尖拱龛,龛柱及龛楣线刻两株菩提树,龛内雕一佛二菩萨。主尊有莲瓣型火焰纹背光和圆形头光。高肉髻,着通肩袈裟,手施禅定印,结跏趺坐,二菩萨头戴花冠,面相丰圆,颈戴项饰,上身袒,下身着裙,双手合十,跣足立于仰莲座上。碑身雕一圆拱形大龛,内雕一佛二菩萨。主尊有莲瓣型背光和圆形莲瓣纹头光,高肉髻,面相方圆丰润,两肩宽厚饱满,着褒衣博带式袈裟,内着僧祗支,胸前束带打结下垂,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施与愿印,结跏趺坐于方形束腰须弥座上,其侧二菩萨形象与装束同碑额菩萨。龛下正中雕一莲花化生双手托举着博山炉,两边各雕一力士,上身袒,下着裙。龛周围刻造像记四方,龛上刻题记两行:“伏波将军白水令上龛像主张永洛为亡父母造像壹区。”碑阴圭型碑额处无造像,上书“皇帝万岁”四字楷书,碑身上部刻造像记,正书,18行,满行5字,录文节选如下:“大魏武定元年岁次癸亥二月辛酉朔三日,合邑等敬造石像一区……除行佛果,□□时见性。碑阴下部刻“重修三堂寺前殿碑记”。录文节选如下:“大明国河南开封府钧州新郑县······明嘉靖三十八年岁次己未秋孟月十五日”。从碑阴的刻文可知:这件东魏年间的造像碑在明嘉靖年间曾被二次利用,其碑阴碑额上的“皇帝万岁”及碑身上的重修碑记为明代后刻,另外在碑阴碑记两侧的花纹里还可以看到原刻造像人题名,明人将其打磨掉后刻成纹饰。

著录:

王景荃:《河南佛教石刻造像》,页165-168,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4月。

佛头

    5世纪
    红砂岩
    高27厘米 宽20厘米 厚20厘米
    出自北方邦
    现藏北方邦马图拉政府博物馆

这件佛陀头像具是笈多时代马图拉样式佛像头部造型的一般特征。脸型椭圆,线条柔和,头上有排列整齐的一圈圈右旋螺发,上面有肉髻。眉毛呈倒八字高高挑起后下垂,双眉间有右旋的白毫;眼睑半闭,下面阴刻出了眼珠,鼻尖略残,下嘴唇异常肥厚,具有印度人的面容特点。拉长的矩形耳垂与颈部的三道褶痕符合三十二相的规定。

 

刘子瑞造像碑

    北齐天保三年(552年)

    高29厘米 宽47厘米 厚9厘米
    1964年7月河南省新郑市小乔乡出土
    现藏河南博物院

刘子瑞造像碑为横长方形扁体造像碑。碑之中部雕一尖楣圆拱龛,内雕一佛二菩萨。主尊肉髻扁平,面向丰满,慈祥敦厚,身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内着僧祗支,右手施无畏印,结跏趺坐于方形束腰须弥座上,袈裟下摆覆搭座上,座下沿饰覆莲一周。二菩萨戴宝冠,有圆形头光,颈戴桃形项饰,上身袒,腕戴钏环,披帛在腹前穿璧交叉,一手屈肘上举,手持莲花,一手自然下垂,跣足立于莲座上,衣纹浅显,简洁流利。龛周围遍刻造像记,正书18行,满行11字,节录如下:“维大齐天保三年三月中,乡豪都督刘子瑞,领军人向径州城打吴贼,路中见浮屠······又愿边地众生,俱登彼岸······父刘绍安,兄刘马翼······弟刘陆虎”。北齐时期的造像碑形制多种多样,这种横长方形的卧式造像碑也是这一时代常见的造像形式,这类碑以造像记为主,仅在碑中雕一拱形佛龛,龛内多雕一佛二菩萨,继承了北魏晚期横长方形扁体造像碑的特点。这类长方形碑当时多被镶嵌在寺院墙壁或佛塔的塔壁上,多为发愿或还愿所造。从碑文内容来看,确为刘子瑞领军攻打吴贼途中发愿,后获胜平安归来,遂与其父亲、兄弟共造佛塔与此碑以还夙愿。从其保存现状看,该碑应为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7年)灭佛时所埋。

著录:

王景荃:《河南佛教石刻造像》,页185,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4月。

李文生:《龙门石窟装饰雕刻》,页106,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

佛立像

    5世纪
    红砂岩
    高112厘米 宽63厘米 厚28厘米
    出自北方邦马图拉贾玛尔普尔
    现藏北方邦马图拉政府博物馆

这件塑像头部已佚,发现于印度北方邦马图拉贾玛尔普尔,与著名的五世纪上半叶由笈多雕塑家丁纳(Dinna)雕造的马图拉佛陀立像出自同一地点,完全也完全类似,因此应该也属于同一时期,也许原先供奉于同一座寺院。

这种佛像的典型特征就是通肩袈裟如湿衣状,因此也被称为“湿衣佛像”,单薄的通肩式僧衣覆盖全身,以弧状平行细线刻划的流水般波动的衣纹紧贴身体,半透明的薄衣犹如被水浸湿,衣内的肌肉和腰带隐约可见。右手已佚,左手持僧衣下摆的褶边。双脚也已残。

刘绍安造像碑

    北齐天保十年(559年)

    高59厘米 宽25厘米 厚9厘米
    1964年河南省新郑市小乔乡出土
    现藏河南博物院

刘绍安造像碑为螭首扁体造像碑,首身一体。碑首六螭盘绕,龙首向下,口衔碑之两侧,碑阳碑额处雕圭型龛,内雕禅定坐佛,面相方圆,着双领下垂袈裟,内着僧祗支,身后为莲瓣型背光。碑身凿一尖楣圆拱形大龛,虹形龛楣是北齐造像龛楣的典型标志。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辟支佛。主尊有莲瓣型火焰纹背光和圆形头光数匝,内为莲瓣,外为光环。主尊坐佛面相方圆,着双领下垂通肩袈裟,内着僧祗支,胸前束带打结。左手垂膝,右手施无畏印,结跏趺坐于方形束腰须弥座上,袈裟下摆覆搭座上。两侧弟子,着双领下垂袈裟,双手袖于衣内,立于坐佛两侧。二菩萨位于龛柱位置,头戴宝冠,披帛绕肩,颈佩桃形项饰,着裙,与其外侧辟支佛跣足分立于长梗莲座上。主尊座前雕山花蕉叶装饰的博山炉,两旁各有一供养人跽跪供养,似为刘绍安夫妇。外侧各雕一护法狮子卧伏状,龛楣两侧刻菩提树枝。碑阴碑额处刻“像主刘绍安刊石记愿”3行9字,碑身左侧刻“大齐天保十年九月八日造”1行11字。碑身左右两侧面上下两排刻供养人六身,左四右二,左边框榜题“刘子端、刘蛮勇、刘景明、刘陆虎”,右边框题:“刘马翼、刘伏保侍佛时”。长方形碑座上边沿抹角,呈覆斗状。正面中间减地线刻一山花蕉叶和莲瓣装饰的博山炉,左右各刻三身供养人,左侧榜题:“刘神欢、韩仕宣、刘道□侍佛时”右侧榜题:“刘文男、刘罗胡、刘通天。”

著录:

王景荃:《河南佛教石刻造像》,页214-217,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4月。

湿婆残像

    5世纪
    红砂岩
    高20厘米 宽25厘米 厚15厘米
    出自北方邦马图拉
    现藏北方邦马图拉政府博物馆

雕像仅存头部和肩部,胸部以下部分已佚。湿婆额上有第三只眼,头上有精致的发式和装饰,戴有大耳环和项链。


菩萨头

    北魏(386-557年)

    高约30厘米 宽约15厘米 厚约18厘米
    河南省巩义市(原巩县)出土
    现藏河南博物院

菩萨头戴宝冠,面相长方,修眉细目,双目微睁似闭,嘴角微微上扬呈月牙状,似在微笑,鼻头上有少许残损。根据本件头像的体量推测其整身大小可知,这应是一件较大的石造像作品的残件。这件像头早年出土于河南省巩县(今巩义市),巩县位于北魏中后期时的国都洛阳以东,地理位置十分接近,县郊大力山下现存北魏中晚期开凿的皇家石窟——巩县石窟。

佛立像

    5世纪
    红砂岩
    高53厘米 宽24.5厘米 厚7厘米
    出自北方邦马图拉
    现藏北方邦马图拉政府博物馆

这件雕像椭圆的面形,半闭的眼睛,挺直的鼻梁,略厚的下嘴唇,垂肩的大耳,整齐的螺发肉髻都具有笈多马图拉佛像的特点,但是通肩僧衣的衣纹是平行的斜线纹,不是如流水般流动的U形衣纹,施无畏印的右手也抬得略高,握衣角的左手也抬得略显得有些紧张而不够自然。头后未见硕大华丽的头光,是一块朴素的舟形石板作为大背光。

田延和造一佛二菩萨像

    北魏(386年—534年)

    高96厘米 宽44厘米 厚10厘米
    河南省淇县城关出土
    现藏河南博物院

此作品为莲瓣型背屏式一佛二菩萨造像,背屏底部有榫,当插于某个台座上,现已无法知晓。主尊立佛头饰高肉髻,额上正中饰右旋涡轮纹,细眉修目,面带微笑。头后有圆形头光,内层为莲瓣,外层刻忍冬花蔓,这种头光装饰在北魏晚期的造像中较为多见。主尊立佛颈长胸平,两肩削窄,着褒衣博带式袈裟,内着僧祗支,胸部束带打结,结带下垂,袈裟下摆呈尖角外撇。左手施与愿印,右手施无畏印,跣足而立。主尊足下两侧各出一屈颈龙首,口吐长梗莲台,菩萨就立于莲台之上,颈戴桃形项饰,披帛绕肩在腹部穿璧交叉,下着长裙。束腰之裙带打结后垂于两腿间。右菩萨左手持宝奁,右手提善锁。左菩萨右手残损,左手持净瓶。莲瓣形背光减地阳刻火焰纹,繁缛细密,在主尊头光上部刻吉祥草,主尊与二菩萨之间刻莲花荷叶图案。背光背面上部正中减地线刻交脚弥勒,左右各刻一供养比丘,分别各有榜题“比丘僧道妙侍佛”和“比丘僧惠持供养佛”,下部线刻供养人5排,每排6-8人不等。且每人旁都有说明其身份之榜题,内容均为“邑子某某某侍佛”,其中第一行有“菩萨主田延和侍佛”题记。该造像虽无纪年,但从艺术风格看,与龙门宾阳中洞北壁之佛、菩萨相类。宾阳洞开凿于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完工于孝明帝正光四年,由于民间造像的范本往往来源于石窟造像,因此此件作品的雕凿年代应晚于孝明帝正光年间(520-525年)。

著录:

王景荃:《河南佛教石刻造像》,页119-121,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4月。

俱毗罗

    4世纪
    红砂岩
    高60厘米 宽41厘米 厚15厘米
    出自北方邦马图拉
    现藏北方邦马图拉政府博物馆

这尊雕像一面二臂,面部丰满圆润,线条柔和,大腹便便蹲坐在一块石块上,右手拿酒杯,左手似乎拿着一个水果。因此有学者将该尊像定为俱毗罗。俱毗罗原本是属于印度本土民间信仰中的大地精灵群体,被视为药叉、山精和罗刹之首,与他们一起守护大地的宝藏。在形象上,俱毗罗是一位大腹便便、身体笨重之神,象征着康乐幸福。

他佩戴有耳环、项链和臂钏,项链和臂钏上装饰有精美的宝石;头后有朴素的圆形头光,脚下有底座,底座上刻有题记,笔法古拙,但也有学者根据底座上的题记认为该尊像是与太阳神有关的夜叉。

张伏惠造像碑

    北齐天统四年(568年)

    高131厘米 宽65厘米 厚9厘米
    河南省襄城县汝河西岸孙庄村出土
    现藏河南博物院

张伏惠造像碑为竖长型扁体造像碑,无碑首,座已失,保存较为完好。碑阳上端平面浅浮雕帷幔,上饰莲瓣纹、三角悬珠和璎珞。帷幔上的五条悬幡均刻有题名,主要为助造造像碑的比丘、比丘尼及居士姓名。其下雕二列三层共六龛,上两龛为尖楣圆拱龛,龛内均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辟支佛七身组合,龛左边框及两龛之间的隔梁上均有榜题,内容为供养人姓名。 中间两龛为帐型龛,左龛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辟支佛二婆薮仙人,右龛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下层两龛为尖楣圆拱龛,龛柱下饰圆形柱础,上饰莲瓣,龛粱两端向上卷起。龛楣左右雕听法弟子六人,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供养人。左龛主尊无量寿佛结跏趺坐于束腰莲花座上,右龛造像与左龛基本相同,只是座两侧各雕一护法狮子。碑阴上部刻造像记16行,满行7字,录文节选如下:“大齐天统四年……邑主张伏惠……同登彼岸”。下部刻邑子姓名五排。左侧面刻题名:“南荆州安昌县令张伏恭侍佛……邑子宣威将军赵文景”右侧面刻题名:“邑子张小兴祖张元庆……清信张寂奴”。

王景荃:《河南佛教石刻造像》,页244-250,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4月。

佛头

    5世纪
    红砂岩
    高32厘米 宽20.5厘米 厚23厘米
    出自北方邦马图拉
    现藏北方邦马图拉政府博物馆

这件佛头因为有肉髻方可辨认其为佛像,不过从其发髻和眼睛的表现方式来看明显受到印度教造像的影响。头发是整齐的卷发,有肉髻,眉弓高挑,眼睛半闭,刻出眼珠,鼻梁挺直,鼻端略残,嘴唇上方有胡髭,嘴角略带微笑。面部表情显得刚直硬朗,勇武有力,缺少了些沉思冥想的表情。

刘陆造一佛二菩萨像

    北齐天统五年(569年)

    高28厘米 宽17.5厘米 厚8.5厘米
    1964年7月河南省新郑市小乔乡出土
    现藏郑州博物馆

刘陆造一佛二菩萨像,1964年与刘子瑞造像碑、刘绍安造像碑、刘绍安造菩萨像同时出土,为莲瓣型背屏式一佛二菩萨造像。主尊高肉髻,面相饱满,着褒衣博带式袈裟,内着僧祗支,左手自然放于腿上,右手施无畏印,结跏趺坐于方形台座上,袈裟下摆覆搭座沿。二菩萨头戴宝冠,披帛或打结交叉或穿璧交叉,下着裙。主尊座前中刻莲蓬、忍冬装饰的博山炉,左右两只护法狮子昂首翘尾相向作蹲坐状。造像上有红色彩绘痕迹。造像背面刻造像记5行,满行8字。节录如下:“天统午(五)年七月十五日,佛弟子刘陆造石像一区。愿史(使)夫妻眷属萇(长)命延康,无诸病苦,善愿从心。”该造像题记中的“刘陆”应为“刘陆虎”之误。在同批出土的天保三年刘子瑞造像碑和天保十年刘绍安造像碑中,均有“刘陆虎”题名,据刘子瑞造像碑记载,刘陆虎系刘绍安第六子。

著录:

王景荃:《河南佛教石刻造像》,页251-253,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4月。

薛文灿:《新郑北齐石造像》,《中原文物》1986年2期,页57。

周铮:《新郑小乔北齐造像考》,《中原文物》1988年第3期,页62-65。

菩萨像

    6世纪
    浅黄色砂岩
    高44.5厘米 宽31厘米 厚20.5厘米
    出自北方邦萨尔纳特瓦拉纳西
    现藏新德里国家博物馆

大乘佛教时期出现了为数众多的菩萨,菩萨是佛陀慈悲的化身,本已臻佛境,但为了救度众生而推迟自己进入涅槃的时间,充当人与佛之间的媒介或舟辑,把众生从此岸的生死苦海拯救到彼岸的极乐世界。

4世纪初叶,笈多王朝(约320-550年)从北印度比哈尔一带的古国摩揭陀崛起,继孔雀王朝之后,建立了印度人统一的大帝国。笈多王朝二百余年的政治统一带来了印度宗教、哲学、文学、艺术和科学等古典文化的全面繁荣,佛教艺术也进入鼎盛时期。笈多时代的佛像雕刻在继承贵霜时代佛像雕刻传统的基础上,遵循印度民族的古典主义审美理想,创造出了代表印度古典主义艺术最高成就的笈多式佛像,出现了马图拉和萨尔纳特两大雕刻艺术中心。

这尊菩萨像出自北印度笈多时期著名的佛教雕刻艺术中心——萨尔纳特,以当地独具特色的红砂岩制成。像呈现青年面相,面部具有印度人特征,脸型椭圆,面颊饱满;眉毛细长呈倒八字形向上挑起,眼睛半闭,眼帘低垂,带有沉思冥想的神情;嘴唇尤其下唇肥厚,嘴角微笑自然;耳垂拉长成矩形,下巴圆润丰满;颈部出现三道明显的褶痕,是佛的三十二瑞相之一“颈部三折”;头上发髻是排列整齐的发辫,高高束起,是当时印度苦行者的发式,另有三缕发辫垂在两肩;上身袒露,左肩披有仁兽皮,据说仁兽形似山羊,天性慈悲,常救人于危难,在造像中多用于观音和弥勒菩萨。

像的双臂和下半身已佚,头光也残缺不全,但可辨大体呈椭圆形,边缘有一周宽边菱形卷草纹装饰图案。

宋始兴造像碑

    北齐武平七年(576年)

    高148厘米 宽62厘米 厚19厘米
    原存河南省登封市会善寺
    现藏河南博物院

宋始兴造像碑为螭首扁体造像碑,碑首碑身一体,碑座已失。碑阳碑首刻六龙盘绕,龙首向下,口衔碑身,碑额处雕一尖楣圆拱龛,龛内倚坐弥勒,头戴宝冠,宝缯垂肩。龛柱上分别阴刻楷书供养人题记。碑身分三层雕刻,上层正中雕一覆钵式花塔,塔下饰覆莲瓣,方形塔身辟两龛,各雕一坐佛,应为释迦多宝,塔左右各雕一飞天。中层雕一大帐型龛,龛楣帐幔上刻莲瓣纹、三角纹和华丽的流苏装饰。龛内雕一佛二菩萨二力士。主尊头部与双手残,着双领下垂袈裟,内着僧祗支,结跏趺坐于方形台座上,座下左右相向刻两供养人,手持长梗莲花作胡跪供养状。二菩萨头戴宝冠,面部残损,宝缯垂肩,披帛在腿前横挂两道,下着裙,跣足立于覆莲台上。二力士头戴冠,裸上体,肌肉隆起,手残,宝缯上扬,下着长裙,跣足立于山形台座上。龛左右边框各有题记,主要内容为供养此碑的比丘及比丘尼姓名。下层长方形龛内,中雕一地神扛托博山炉,两侧各雕一供养比丘,身后各雕一护法狮子。碑阴碑额处雕一尖楣拱形龛,龛楣中部雕一火焰宝珠,龛内雕释迦多宝说法像,龛柱刻题记。碑身上部刻造像记,楷书17行,行15字。节录如下:“……都邑主宋始兴合邑一百人等……比丘尼惠高……”,刻碑落款已不可识,根据清人吴式芬《捃古录》载为“大齐武平七年(576年)十一月廿三日”。在艺术风格上,该碑凸显了北齐造像的时代特征,主尊宽厚饱满的双肩较之前期的瘦削双肩显得更加浑厚有力,袈裟下摆亦由前期的满覆座前变为覆搭座之上部,另外在雕刻题材方面深受 《法华经》的影响,反映出当时造像艺术的流行风貌。

著录:

王景荃:《河南佛教石刻造像》,页289-293,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4月。

吴式芬:《捃古录》,北京,中国书店,1982年。

怪兽像

    5世纪
    红砂岩
    高92.5厘米 宽55厘米 厚14厘米
    出自北方邦萨尔纳特
    现藏新德里国家博物馆

这种动物融合了狮子、马、羊等多种动物的特征,是幻想出来的一种怪兽。它有多种形式表现,被认为是一个吉祥的题材,常被用于寺庙中,出现在重要神祗或门口的两侧。怪兽的背上有个武士,一只脚踩在怪兽背上,右手前伸执剑,左手上举握执飘带端头;怪兽的左前脚下也有一个武士,右手上举执短剑抵住怪兽的前脚,左手正奋力抓住怪兽的尾巴,身体前倾半躺在地,似乎正在使出浑身力量努力驯服这头怪兽。怪兽的头部一般雕刻得像牛头,眼睛突出,嘴巴张开,头上长的角似羊角,背部似马背,尾巴似牛尾。背上的武士卷发中分,佩有耳环、项链和手镯,腰系短裙;脚下的武士双眼圆睁,眉头紧锁,面目表情生动,发式略有不同。

此类题材通常雕刻的就是这种武士正在攻击怪兽或骑在怪兽身上的场景,表现的是对野性的抵制和驯服,标志性执物是知识之剑和公平之盾,通常作为武器拿在武士手中。


丁朗俊造像碑

    北齐(公元550-577年)

    高100厘米 宽47厘米 厚15厘米
    1989年河南省新郑市薛店乡南枣岗村出土
    现藏河南博物院

丁朗俊合家造像碑碑阳碑首雕六螭盘绕,碑额处雕一菩萨二弟子,主尊有桃形头光,戴冠,上身袒,下着裙,半跏坐于方形台座上,座下波涛汹涌,一只海兽在波涛中游走。碑身下部雕一大圆拱龛,龛内雕佛、弟子、菩萨、辟支佛、力士,反映的是释迦说法众弟子听法的场面,左右共雕12人。座前正中雕双地神托举莲花、忍冬装饰的博山炉,两旁刻二护法狮子。龛上正中雕一座莲花宝塔,塔内刻禅定坐佛四身,塔外左右各刻一身材高大的立佛指向宝塔,此二佛应为释迦多宝,反映的是《法华经·见宝塔品》中释迦在灵鹫山说法华经时的场景。碑两侧分三层雕刻龛像,左侧上层刻飞天两身,中层刻比丘4人,下层刻一菩萨二比丘。右侧上层雕两个小圆拱龛,龛内各雕一禅定修行的比丘,旁有一比丘站立。中龛刻一佛二弟子,主尊座前刻二跽跪供养人。菩提树下刻二思惟菩萨。碑阴刻造像题名,碑额处刻都邑主丁朗俊、丁思善。碑身刻题名两列,主要内容是供养人的姓名。该碑在面积不大的范围内错落有致地雕刻出48个神态各异的人物形象,线条浅显流畅,人物形象丰满,具有较为典型的北齐造像特征。

著录:

王景荃:《河南佛教石刻造像》,页310-314,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4月。

石雕枋

    5世纪
    红砂岩
    高21厘米 宽192厘米 厚27.5厘米
    出自北方邦瓦拉纳西·萨尔纳特
    现藏新德里国家博物馆

这是一件装饰性的石刻雕带,或许为大门过梁处的装饰组件残片。雕带的中央有一只摩羯鱼,混合了鳄鱼、鱼和爬行动物的特征,尾巴涡卷上翘,鼻子似象鼻,嘴巴大张,正在咬住一个侏儒的下身。从它的嘴巴里逃出来一只天界的侏儒,似乎刚刚偷到了藏在摩羯鱼肚子的宝石。根据神话传说的记载,宝石就藏在这种水生动物的肚子里。石雕的最右侧也有一个侏儒,被涡卷的植物纹围绕。石雕的其余空间也被这种常见的涡卷植物纹填满。这种风格化的植物纹装饰题材营造出了一种活泼动感的气氛,似乎展现了摩羯鱼遇到侏儒时引起的水浪翻腾、喧闹混乱。向着边侧的植物纹表明这件或许是寺庙大门最内侧的装饰组件。

周荣祖造像碑

    北齐(公元550-577年)

    高160厘米 宽72厘米 厚27厘米
    新乡博物馆早年征集
    现藏河南博物院

碑首呈弧形,雕六龙盘绕,龙首向下口衔碑侧上沿,碑阳圭型碑额处凿一圆拱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尊着通肩袈裟,内着僧祗支,手施禅定印,结跏趺坐。龛额阴刻飞天两身,龛左右两侧阴线刻两身胁侍菩萨。碑身减地平雕法刻出上下三列佛传故事,每列间以粗线间隔,上列刻帷帐龛,顶部框格内刻飞天10身。龛内以立柱将整幅画面分为三幅,中间刻交脚弥勒及二胁侍菩萨。两侧各有一跪姿供养菩萨,外侧分别为手持琵琶和吹笙的伎乐天人与马首人身和鸟首人身的天神。中列刻廊、阁、门等建筑物,右边阁中坐一交脚弥勒,对面一人骑马而来,前有飞天导引,后有持华盖者随从,门内一人跑出,中间一倚仗老者坐在藤座上,反映的是释迦为太子时出四门遇见老人的情景。下列刻山林树丛之间,右边马车上一人端坐,身后有华盖,中间一人骑于马上,一人持华盖紧随其后,左上方三人吹奏笙、洞箫、横笛。下方2人双手合十而跪,一人急步趋前准备迎接对面而来的释迦太子。碑的右侧面上部刻释迦为菩萨时曾骑金翅鸟游历人间,下部刻摩耶夫人梦见菩萨入胎的情景,左侧面上刻太子长大后在宫中听歌赏舞,下刻山林田园的民间生活。碑阴碑额处凿一拱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龛下刻博山炉,炉旁刻二供养比丘坐于左右,龛左刻一女供养人和其身后的随从,榜题供养人姓名。碑身遍刻造像记文,隶书19行,满行27字,节录如下:“夫神道难谟……天保年中诸邑等共发善心……至武平中……延至四方”。根据造像记透露的年代可知这件造像碑的凿刻年代当在北齐武平年间。碑阳刻佛传故事图在同时期造像碑中较为罕见,此外该碑造像记以隶书写就,然与东汉魏晋时期的隶书风格明显不同,在书法研究的角度也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同时,必须一提的是,有学者认为此碑图案有作伪可能。

著录:

王景荃:《河南佛教石刻造像》,页299-304,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4月。

佛立像

    5世纪
    浅黄色砂岩
    高119厘米 宽43.18厘米 厚22.86 厘米
    出自北方邦萨尔纳特
    现藏北方邦萨尔纳特考古博物馆

这件雕像也是笈多萨尔纳特样式的“裸体佛像”,眼睛下视,鼻梁挺直,表情沉思冥想,耳大垂肩,颈下有三道。通肩僧衣恍若透明,仅在领口、袖口和下摆边缘依稀可辨几丝透明衣纹。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握僧衣下摆衣角;双腿直立,略为分开,脚踝以下部分已残。头后硕大华丽的头光也已残,头光上方有粗大的杆柄支撑的厚重伞盖。

 

荀国丑造一佛二菩萨像

    隋开皇二年(582年)

    高190厘米 宽100厘米 厚40厘米
    新乡市博物馆早年征集
    现藏河南博物院

荀国丑造一佛二菩萨像,主尊高肉髻,面相丰满稍长,嘴角内敛,微带笑容。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内着僧祗支,束腰结带,两手拢于腹前施禅定印,结跏趺坐于方形束腰须弥座上,袈裟下摆覆搭座上。座两侧各雕一力士,双手上举,承托座案。主尊头后的圆形头光与身光相连,头光内刻缠枝莲花和忍冬纹。两侧各雕一菩萨,上身袒,下着裙,璎珞自肩斜挂,跣足立于覆莲台上。佛与菩萨身后的莲瓣型大背光由两株高大的菩提树组成,于树枝上分三层雕刻佛像8身,上层雕交脚弥勒菩萨,下层雕七佛禅定坐,均有圆形头光,于细微处依旧可看到浅淡的朱红底色。造像背面素面无饰,下部佛座刻造像铭记及题名,节录如下:“大隋开皇二年岁次······都像主荀国丑······阿弥陀像主家妙姿······邑子孙长雄,邑子荀老女。”从造像记中可以看到,这一时期阿弥陀佛信仰是当时重要的信仰对象,另外其莲瓣型的背屏样式多见于北魏晚期,随着东魏、北齐造像碑的流行,这种形式的造像就不再流行了。荀国丑造像整体上继承了北魏晚期的传统,但将菩提树作为背屏的雕刻题材,取代了前期的火焰纹,是对北魏造像的继承与发展,其上承北魏晚期造像风格,下启盛唐造像艺术,是一件过渡时期的重要作品。

著录:

王景荃:《河南佛教石刻造像》,页382-385,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4月。

弥勒菩萨像

    5世纪
    浅黄色砂岩
    高65.58厘米 宽33.02厘米 厚12.7 厘米
    出自北方邦瓦拉纳西·萨尔纳特
    现藏北方邦萨尔纳特考古博物馆

这尊雕像面部方圆,身材纤细。眉毛呈倒八字形,眼睛半闭,鼻梁挺直,下唇略厚,大耳垂肩,表情严肃作深思状;头发中分先横梳再竖梳,束扎结髻,顶部中央有一个净瓶。右手上弯捏念珠,左手下伸执净瓶,可知他的身份是弥勒菩萨。上身在左肩斜搭有一块兽皮,自左肩斜披有一条简单的大花环垂到膝盖上方;腰间系有带,左腿左侧卷起的衣褶可以判断下身穿有裙子。

 

巩县石窟第一窟拓片

    北魏神龟至孝昌年间(518-528年)
    现代拓印
    巩义市博物馆

巩县石窟第一窟,平面方形,有中心柱。中心柱四面开龛,龛内雕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佛座下面两侧雕一对蹲伏披毛的狮子。佛像的背光刻火焰纹,两侧刻有对称的飞天、化生和莲花。中心柱基座四周,雕有力士,形像各异。北壁壁脚雕畏兽十二躯,面孔狰狞,给人以恐怖之感。中心柱上端各面皆为由化生、莲花和垂鳞纹、彩铃、飘带组成的垂幔,刻工精细,美观而庄重。石窟的四壁之上部,刻千佛龛,龛内千佛所著衣服,富于变化。东、西、北三壁千佛龛下各有四个大龛,龛楣及龛两侧有飞天、莲花、忍冬和火焰等花纹图案。南壁即洞门内壁两侧,千佛龛下为三层浮雕“帝后礼佛图”。礼佛图生动而逼真地记录了北魏统治者宗教活动的情景。左侧三幅以皇帝为主,右侧三幅以皇后为主。每幅上都有众多侍从,有的为帝后执扇撑伞,有的捧持香炉和供品。行列前有身穿袈裟的僧人为前导,后面紧跟着仪态雍贵的帝后及为他们挈提拖裙的宫女,浩浩荡荡的仪仗队簇拥着帝后进香礼佛。浮雕构图协调,刀法圆熟,造型逼真,显示出北魏工匠高超的艺术才能。同样题材的帝后礼佛图亦见于龙门石窟宾阳中洞东壁,但于20世纪30年代被切割盗取。其中,皇帝礼佛图陈列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皇后礼佛图陈列在美国堪萨斯纳尔逊博物馆。因此巩县石窟这组幸存的帝后礼佛图便成为了现存唯一完整的一组帝后礼佛图。

骑怪兽像

    5世纪晚期
    浅黄色砂岩
    高86.36厘米 宽55.88厘米 厚12.7厘米
    出自北方邦瓦拉纳西·萨尔纳特
    现藏北方邦萨尔纳特考古博物馆

这种动物融合了狮子、马、羊等多种动物的特征,是幻想出来的一种怪兽。它有多种形式表现,被认为是一个吉祥的题材,常被用于寺庙中,出现在重要神祗或门口的两侧。怪兽的背上有个武士,跪骑在怪兽背上,左手抓住怪兽的角,右手当腰执剑;怪兽的右前脚下也有一个武士,左手上举弯过头顶,右手前伸剑,剑尖直抵怪兽的前脚,怪兽的尾巴缠在武士腰上。这两名武士一上一下似乎正在使出浑身力量合力驯服这头怪兽。怪兽的头部雕刻得像牛头,眼睛突出,嘴巴张开,头上长的角似羊角,背部似马背,尾巴似牛尾。背上的武士卷发中分,佩有耳环、项链和手镯,腰系短裙;两名武士双眼圆睁,眉头紧锁,面目表情生动,发式略有不同。

此类题材通常雕刻的就是这种武士正在攻击怪兽或骑在怪兽身上的场景,表现的是对野性的抵制和驯服,标志性执物是知识之剑和公平之盾,通常作为武器拿在武士手中。

 

佛坐像

    西魏(535―556年)

    高89厘米 宽61厘米 厚25厘米
    现藏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

麦积山石窟开凿于陡峭的崖壁上,自后秦、西秦,又经北魏、西魏、隋、唐,至宋、元、明、清各时代均有营建。这尊坐像原为麦积山西崖第117窟的主尊,头部略方,高肉髻,饱满的脸颊,目光俯视。西魏造像继承了北魏造像传统,人物仍具有秀骨清像的特征,但人物身躯更为饱满,富有张力。佛像于须弥座上结跏趺坐,内着僧祇支,胸前束带,外披厚重的袈裟,衣褶垂搭于台座前,层层叠叠的处理富有韵律和节奏。左手施与愿印,右手残损。佛像身后有圆形头光和椭圆形身光,以莲瓣装饰。两侧的弟子像,残存右面一身,侧身面朝主尊,一手持净瓶,姿态恭谨。造像身上仍保留有当时的彩绘,得以一睹当时洞窟内的华彩。

著录:

日本经济新闻社编:《中国麦积山石窟展》,页59,东京:大冢巧艺社,1992年。

佛头

    5世纪
    浅黄色砂岩
    高15.27厘米 宽10.16厘米 厚10.16厘米
    出自北方邦瓦拉纳西·萨尔纳特
    现藏印度北方邦萨尔纳特考古博物馆

这是一件典型的笈多萨尔纳特样式的佛头,面部椭圆,长眉呈倒八字形,双眉几乎在鼻梁处相相接,眼睛半闭,表情沉思,鼻子已残,下嘴唇略厚并涂红。头发是排列整齐的右旋螺发,有肉髻。

佛坐像

    北周(557-581年)
    泥塑
    高84厘米 宽32厘米 厚26厘米
    现藏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

这尊像位于第135窟,此窟原为北魏后期开凿的大型石窟,北周时期又在正壁中央龛两侧各增加了一龛,此佛像就安置于新开凿的左龛右侧。麦积山北周时期造像风格在西魏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人物造型敦厚、简练,形体粗壮。这尊佛像头部稍稍前倾,肉髻低平,脸型方圆丰润,垂目俯视,嘴角微微上翘内敛,表现出佛陀慈悲、内省、沉静的精神世界。佛像所着袈裟厚而简约,垂足坐于方形台座,膝盖以下已残损。丰满柔软的两手置于胸前,似乎正在为众生说法,呈现出精妙的肢体语言,虔诚而自然。这尊造型高度简约的佛像,是麦积山北周时期的佳作。

著录:

日本经济新闻社编:《中国麦积山石窟展》,页60,东京:大冢巧艺社,1992年。

佛立像

    5世纪
    浅黄色砂岩
    高99.06厘米 宽17.78厘米 厚35.56厘米
    出自北方邦瓦拉纳西·萨尔纳特
    现藏北方邦萨尔纳特考古博物馆

这件雕像也是萨尔纳特样式的佛像。佛站立在舟形的大背光内,背光边缘有一周连弧纹和连珠纹。佛像面部椭圆,眼帘低垂,表情宁静安祥,头上螺发整齐,有肉髻,身穿通肩僧衣,几乎完全透明,显露出匀称欣长的身材。右手自然下垂施与愿印,指间有蹼,手掌和掌心的手纹比较写实,左手已残,原应握执僧衣下摆的衣角。大耳垂肩、颈下有三道、指间有蹼均是佛的三十二瑞相特征。

 

李阿昌造像碑

    隋开皇元年(581年)

    高146.5厘米 宽50厘米 厚16厘米
    甘肃省泾川县水泉寺出土
    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甘肃境内的造像碑始于北魏时期,其后造像碑体量逐渐增大,内容也更加丰富起来。这件隋代造像碑从上到下大致可分为四层,上方是释迦多宝二佛并坐,两侧各有一佛二弟子小龛。其下为一佛二菩萨,再下为弥勒倚坐像与二弟子,两侧各有一佛二弟子小龛。最下层区间内刻文殊与维摩诘对坐说法。这些题材常见于北朝至隋的造像碑上。此碑在人物的组合排布上显得十分成熟,虽人物众多,仍被安排地有条不紊,如维摩诘像,坐于帐中,身后有几位立姿的人物,虽空间狭小,仍能将人物的前后主次关系表达清楚。造像碑左右两侧各开四龛,均为一佛二弟子像。碑阴上部正中设弥勒菩萨龛像,碑身刻发愿文与供养人题名,发愿文中提到:“维开皇元年岁辛丑四月庚辰朔廿三日壬寅,佛弟子李阿昌等廿家去岁之秋合为仲契……”,可知此碑为开皇元年,由李阿昌等二十家结社所造。

著录:

日本经济新闻社编:《中国麦积山石窟展》,页96-97,东京:大冢巧艺社,1992年。

弥勒菩萨像

    5世纪
    浅黄色砂岩
    高137厘米 宽68.58厘米 厚27.94厘米
    出自北方邦瓦拉纳西·萨尔纳特
    现藏印度北方邦萨尔纳特考古博物馆

弥勒佛是未来佛,是继释迦牟尼佛之后降临人间的佛。在降世之前,弥勒佛居住在兜率天宫等待下凡,这时称为菩萨。后来大乘佛教中,弥勒菩萨是非常重要的菩萨之一,受到单独的崇拜。

这件弥勒菩萨像双手和膝盖以下部分已残。椭圆形的脸庞饱满圆润,眉毛高挑,眼睛半闭,鼻子和嘴巴略残,头发梳成苦行者的发髻,粗粗的发丝如枝桠状垂在双肩,头顶中央有一位坐佛,已残,但可辨右手施无畏印,左手结禅定印,是为不空成就佛,据此判断该尊像为弥勒菩萨。全身未见佩戴装饰,上身斜披宽宽的帛带,下身穿裙,腰间系带,在左腿上垂下道道衣褶。

佛像范

    5—6世纪
    高14.8厘米 宽14.3厘米 厚5.8厘米
    石膏
    1959年巴楚县脱库孜萨来遗址出土
    现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此佛像范保存较为完整,外缘为圆形,下端稍有些损坏。中央为一坐佛,端坐于菩提树下,菩提树的枝叶刻画简洁而具有装饰性,巧妙填充了佛像背景。佛头上有螺髻和高肉髻,眉目俯视,表现出沉思冥想之神态。佛像着通肩式袈裟,两手于腹前结禅定印。衣纹随着身体动态排列成整齐宽大的皱褶。在佛像两肩,有两个火焰状的三角形凸起,这种佛像样式一般被称作“焰肩佛”,源自贵霜时代,在阿富汗喀布尔地区曾经出土著名的舍卫城神变焰肩佛,以及肩部带有火焰的佛坐像,表现了佛陀不可思议的力量。

乐人像拱门构件

    5世纪
    石灰岩
    高124厘米 宽70厘米 厚22厘米
    出自拉贾斯坦邦科塔穆昆达罗
    现藏拉贾斯坦邦科塔政府博物馆

这件雕刻最初是穆昆达罗地区某座寺庙内部的窗户装饰构件,显示了艺术家非凡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件雕刻大致呈“山”字形,右侧部分已残,中央内凹刻有一个圆,圆的四周环绕着繁茂交错的卷草纹,两侧下方各有一只摩羯鱼仰头口吐花,十分生动。内凹的圆内浮雕一位乐人,侧身悠闲地坐在石垫上,怀中抱着鼓,右手执短棒,似在倾情演奏,乐人表情闲适专注,头部略颔,螺发规整、腰肢扭转,与圆外侧生动的摩羯鱼相映成趣。

佛像范

    石膏佛像范
    5-6世纪
    石膏
    高41厘米 宽34厘米 厚8厘米
    1989年新疆于田县喀拉墩遗址采集
    现藏和田地区博物馆

这种石膏范是用来制作黏土或灰泥塑像的,采用这种材料做范与帕米尔盛产石膏有关。佛像结跏趺坐,禅定印。头发呈水波纹状,眉毛细长,眼睛俯视,鼻梁挺直,嘴角微微上翘。佛陀着通肩式袈裟,衣纹呈均匀流畅的U字形排列,垂搭于手臂上的部分,依据人体结构转折自然。此像从内敛沉思的表情,到流畅如水的衣纹,都明显具有印度笈多时期马图拉地区的造像特征。

著录:

中国历史博物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编辑:《天山 古道 东西风——新疆丝绸之路文物特辑》,页110-111,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国家文物局编:《丝绸之路》,页136,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年11月。

门柱

    5世纪
    红砂岩
    高137厘米 宽28厘米 厚25厘米
    出自北方邦阿拉阿巴德
    现藏北方邦勒克瑙邦立博物馆

这件雕刻呈竖长条形,上部刻有三列连续的棕叶纹、莲花纹和卷草纹,底部的尖拱门内刻有湿婆站像。湿婆呈温和相,一面二臂,头发束成苦行者发髻,前面似乎装饰有骷髅冠,耳朵佩戴的耳环一大一小,暗示着雌雄双体。从右肩斜披祭祀绳,左手拿碗,右臂悠闲地搭在站立在其右侧的胁侍头上;腰间束有宽带,裹有薄纱短裙,男根隐约可见。站立在其旁侧的侍者身体矮小得多,面向湿婆一侧站立,左手上举攀绕着湿婆的手臂,右手当腰放置,穿有与湿婆类似的薄纱短裙。

佛头范


    6-7世纪
    高22.5厘米 宽17.5厘米 厚14厘米
    1980年皮山县杜瓦遗址出土
    现藏和田地区博物馆

新疆地区佛教寺院遗迹发现的许多泥塑佛像,多使用模型制作,为避免大量生产造成的千篇一律,人物面部使用模制,而发式、装饰等部分单独制作,特征各有不同。这件佛或菩萨面部模具,鼻梁与眉弓以圆润的弧线连成一体,眼睛细长,嘴唇小而多转折变化。与犍陀罗地区的佛像相比,新疆的风格显得婉约柔美,而与同时期内地汉化的脸型也有很大差异,具有独特的西域特征。

著录: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事业管理局等主编:《新疆文物古迹大观》,页104,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9年。

国家文物局编:《丝绸之路》,页137,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年11月。

王室出行像

    5世纪
    黄砂岩
    高180厘米 宽27厘米 厚20
    出自阿拉阿巴德·瓜哇
    现藏北方邦勒克瑙邦立博物馆

这件雕刻呈横长条形,中间靠右有一根立柱将画面分成左右两部分。左侧第一尊是一位坐姿人物,坐在圆形的大身光内,身下有坐骑;然后从左至右依次共刻出11尊站姿人物,其中前两尊相对而立作交谈状;第三尊正面朝前,头顶轮胎状物品;第四尊弯曲向前作行走状,左手提着一个钟形物,好像灯笼,正在照亮前行的道路;第五尊第七尊均肩扛担子,担子上挑着装满货物的袋子;第六尊形像远高于他周围的人物,头上有着厚重的发式,暗示着他的地位较高;第八尊弯曲向前手执扫帚状长杆劳动工具;第九尊头顶有一伞盖,第九尊和第十尊前面有一位跪地迎接的人;第十一尊和第十二尊人物面向第九尊和第十尊人物,第十一尊体量较小的人物更是弯腰前倾,似乎在迎接出行队伍的到来。立柱右侧中央似乎有一台子,下方有5位人物坐地,手中捧物,似乎在吹奏乐器,最右侧角落有一位人物立姿双手上举,似乎在随乐起舞,其余五位人物位于台座上方或一侧,均呈舒适坐姿,似乎在低头聆听欣赏乐舞表演。

佛坐像

    约6世纪
    泥塑
    直径17厘米 厚3厘米
    洛浦县热瓦克佛寺遗址出土
    现藏和田地区博物馆

热瓦克佛寺遗址位于新疆和田地区洛浦县城西北50公里处的沙漠中,是一处以佛塔为中心的寺院建筑遗址。此作品为建筑装饰构件,正圆形的莲花中央有坐佛一尊,面部磨损,高肉髻,大耳垂肩。身着袒右肩袈裟,腹前U字形的衣纹清晰可见。两手置于胸前,两膝向两侧张开,交脚姿势。佛像身后有正圆形的头光和身光,最外侧是一圈莲瓣。这种在莲花纹样之中描绘人物的构图,在公元前2世纪建造的印度巴尔胡特大塔上就已大量出现。在北魏洛阳永宁寺遗址中,也曾发现与这件作品类似的圆形建筑构件。

爱侣像

    5世纪
    浅黄色砂岩
    高30厘米 宽18厘米 厚13厘米
    出自北方邦瓦拉纳西
    现藏北方邦瓦拉纳西巴哈拉特卡拉巴万美术馆

这件雕刻原应为门柱的一部分,上面装饰有成对出现的爱侣。上方的一对爱侣均有着独特繁复的高发髻,均四分之三侧面站立,看向其左侧。男尊胯上系有厚重的宽带,在左腿处打结,女神下身穿斜纹长裙,女尊站在男尊的身后。每对爱侣之间有基座相隔,下面的一对爱侣仅存胸以上部分,面对面站立,男尊将右臂搭在女尊右肩上,神态亲密自然。

佛说法图浮雕

    6-7世纪
    石膏
    高40厘米 宽50厘米 厚5厘米
    巴楚县脱库孜萨来遗址出土
    现藏喀什地区博物馆

这块浮雕石膏板周围饰以卷草纹,正中画面有四位人物,右数第二位坐在梯形龛下,着通肩式袈裟的是佛陀,在他的左右,各有一位双手托钵的供养者,头上高发髻,饰物华丽,屈膝跪地,姿态恭谨。最左侧的人物骑在一头伏卧的骆驼上。人物背景施以各种装饰,佛龛背景刻有菱形纹样,上方是一排圆拱小龛,两角有鸟形装饰,左侧人物背后是一棵花朵繁茂的树木。20世纪初,法国学者伯希和调查发掘了脱库孜萨来佛寺遗址,其发掘记录体现在报告《图木舒克》一书中。图木舒克地区属于古代疏勒王国故地,脱库孜萨来遗址是研究疏勒佛教的重要素材。

著录:

东京国立博物馆编:《中国新疆丝绸之路文物展》,页50,2002年8月。

婆苏提婆、耶苏达和克里希纳

    5世纪
    浅黄色砂岩
    高62厘米 宽80厘米 厚17厘米
    出自比哈尔
    现藏北方邦瓦拉纳西印度美术馆

这尊雕像的题材来自《诃利世系》(Harivaṃśa)里记载的印度著名的克里希纳的神话故事。克里希纳是毗湿奴的第八个化身。因为有预言说邪恶残暴的摩荼罗国王坎萨(Kamsa)将被他堂弟婆苏提婆(Vesudeva)的第八个儿子杀死,于是坎萨把堂弟婆苏提婆和弟媳提婆吉(Devaki)关进监狱之中。为了保全刚生下的第八个儿子克里希纳,提婆吉和婆苏提婆将新生的婴儿送至狱外,与与牧人南达(Nanda)的妻子耶苏达(Yasoda)刚刚生下的女儿交换,从此克里希纳寄养在南达家。长大后克里希纳杀死了国王坎萨,从狱中救出了父母。

印度笈多时期,罗摩和克里希纳形式的毗湿奴崇拜非常流行。这尊雕像表现的就是婆苏提婆将刚诞下的婴儿克里希纳与耶苏达交换孩子的情景。

库木吐喇千佛洞21窟穹顶画

    5-6世纪
    彩绘
    库车县库木吐喇千佛洞
    现藏龟兹研究院

库木吐喇石窟位于新疆库车县西南,是仅次于克孜尔石窟的古龟兹较大的石窟群。其中第21窟主室穹顶部绘有十三身伎乐供养菩萨,保存较为完好,是库木土喇石窟中的壁画精品。穹顶中心是莲花图案,双层花瓣从内到外依次增大,重叠繁密,状如鱼鳞。莲花外围有一圈六瓣小花构成的圆环状二方连续纹样,下接十三身供养菩萨。这些菩萨头梳高髻,长发披肩,发型不一。脸型长圆,眉目距离很宽,鼻高而直,唇上画着两撇蝌蚪似弯曲的小胡子。肌肤白晰,上身赤裸,佩戴项圈、璎珞、臂钏、手镯等各种华丽繁复的装饰,下着各式裙装,姿态旖旎。有的两手持花环供奉,有的持净瓶,有的双手合十持花,身躯皆作S形扭动,舞姿翩翩,具有优美的节奏感。在绘画手法上,壁画用线条勾勒出人物形象,再以彩色填充,尤其是菩萨的肉体部分,使用了晕染的手法,眼皮、鼻梁和额头等凸起部分,使用白色颜料表现高光,体现了印度绘画对于西域的影响。

爱侣像

    5世纪
    砂岩
    高34厘米 宽105厘米 厚24厘米
    出自北方邦代奥克尔
    现藏新德里国家博物馆

从印度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印度人日常的都市生活,包括酒会,人们携带爱侣和舞者参加,这件砂岩雕刻或许就是佐证。

这件雕刻的内容可以分为三组,中央部分是一位时尚的都市人和他的爱侣正在饮酒作乐,他们以轻松休闲的姿势坐在矮座上,男人的左手拥抱着他的爱人,右手可能拿着酒杯,他的头发散开,显出美丽的发卷,耳朵戴着厚重的耳饰,颈部戴有单串珠链。女人温柔地靠在男子身上,右手放在他叠起的左腿上,左手拿着一件东西,可能是扇子。她的身上装饰华丽,精致繁复的发式,圆圆的耳环,珠子串起的项链,一条细细的珠链交叉绕过她丰满的乳房,胳膊上有臂钏,腕饰,环绕着圆润的腰肢有一圈精致的腰带。

她的右侧有另一对爱侣,旁边还有一位女侍者。中央的女人个子高大,比例匀称,身上的装饰也是极尽奢华。她的左手放在臀部,右手夸张地举在空中。她左侧的男人右手放在她肩上,左手拿着她滑脱的披巾。女人和侍者有着同样的站姿,左腿支撑身体的重量,右腿交叉于前。

雕刻的左侧可以看到活力四射的乐舞场景。中央的舞者在她四名女伴的伴乐下正翩翩起舞。最左侧的女性手里拿着一个双面鼓,另一位女性在有节奏地击钹。舞者穿着短裙,装饰很少,发式简洁,圆形的耳环,手镯和踝环,没有穿戴其它女性常见的装饰性腰带和传统的低腰裙,她的腰带更类似男性的。由此推测她可能是一名外国女性或是一名太监。另外的四个女性身上丰富的笈多风格的典型装饰,精致的发式,珠串的项链、腰带、臂钏和踝环。

一佛二菩萨像


    齐建武二年(495年)
    残高36厘米 座宽27厘米 厚15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商业街出土
    现藏成都博物院

此像为一佛二菩萨组合,石碑上部已残。主尊脸部有一定程度的风化残损,仍依稀可见弯眉细眼、嘴角上扬、慈悲微笑的面容。左手手心向外,拇指、食指与中指伸开,无名指与小指握起,右手手掌向外施无畏印。佛像着褒衣博带式袈裟,内着僧祇支,于胸前束带,带垂出领口之外。袈裟下缘厚重,分三层垂搭于台座前。主尊左侧胁侍菩萨上半部已残,只能看到垂下的左手持桃形持物,立于莲台,右侧菩萨头梳双髻,披帛于腹前交叉,左手掌心向外举于胸前,右手自然下垂贴于腹前。佛座两侧各有半蹲状狮子一只。造像表面原有贴金,佛像胸口与菩萨手部尚见残存。碑阴有浅浮雕屋形龛,内坐交脚菩萨,龛下方阴刻铭文:“齐建武二年岁次乙亥,荆州道人释法明奉为七世父母、师徒善友,敬造观世音成佛像一躯,愿生生之处永离三途八难之苦,面都诸佛,弥勒三会,愿同初首,有识群生咸□(珎)斯□(誓),□(发)果菩提,广度□切。”

著录:

四川博物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博物馆编:《四川出土南朝佛教造像》,页130-133,图版47-1,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11月。      

佛立像

    5世纪
    红砂岩
    高153厘米 宽55厘米 厚33厘米
    出自北方邦坎普尔白吉尔
    现藏北方邦勒克瑙邦立博物馆

这件佛像具有笈多萨尔纳特艺术样式的特点。佛像面部长圆,长长的眉毛呈弓形,眉间有白毫,鼻尖残毁,嘴唇肥厚,头发为规整的螺发,有肉髻。身穿通肩袈裟,领部多道平行纹略呈V形,腰间系带在左侧打结,袈裟恍如透明,身体轮廓毕现。右手已残,原来应施无畏印,左手执袈裟衣角。头后原有华丽硕大的头光,已残,双脚也已残。

王州子造释迦像


    梁天监十年(511年)
    高62厘米 座宽35厘米 厚12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商业街出土
    现藏成都博物院

此像为一佛四菩萨组合,正中立佛螺髻,脸型长圆,双目俯视,口鼻小巧,面容清秀,着褒衣博带式袈裟,内着僧祇支束带下垂,衣摆左右张开。左手于腹前掌心向外握起,右手上举施无畏印,跣足立于大覆莲台座上。左右两胁侍菩萨各立于带有莲茎的莲台上,戴宝冠,束高髻,装饰华丽,披帛交叉于腹前圆形纽,均为一手上举一手自然下垂的姿势。最外侧的二胁侍菩萨面朝主尊,立于力士托举的莲台上,各自于胸前持拂尘手柄,尘尾搭于肩后。五尊的排列、高低,错落有致,巧具匠心。宽大的背屏外缘,是十身衣袂飘飘的飞天,左右各五身,各持乐器演奏,飘举的天衣和飘带似火焰、似云气般升腾,正中顶端刻三层宝塔一座。在背屏的内区,佛像上方刻有浅浮雕说法图一铺,中央华盖下结跏趺端坐一佛,左右各立三位弟子,两侧最外各有汉式门阙,旁有一弟子跪坐。碑阴为阴线刻,分为上下两个区间,台座上方是一幅说法图,中央有坐佛一尊,左右各刻两位供养人,面佛而立。下方有六位供养人和侍女像。人物形象以极其简略概括的线条凿出,虽只有轮廓,仍能生动表现人物各自不同的衣着和姿态。下方台座上阴刻铭文:“梁天监十年,佛弟子王州子、妻李慧女,咸割身口,敬造释迦石像一躯,愿过去有亡父母值俉诸佛,面睹世尊,普及三界,五道众生,普同斯愿。”

著录:

四川博物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博物馆编:《四川出土南朝佛教造像》,页137-140,图版49-1,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11月。

耆那教第22祖尼密那它像

    5世纪
    红砂岩
    高63厘米 宽30厘米 厚17厘米
    出自马图拉·坎卡利提拉
    现藏北方邦勒克瑙邦立博物馆

耆那教是起源于古印度的古老宗教之一,有独立的信仰和哲学,主张禁欲,不持任何财产,甚至行乞用具和衣服都不应拥有,因此造像多为裸体,胸前有标志性符号“吉祥海云”。耆那教不讲究信奉神,但崇拜24祖。

这尊雕像雕的是耆那教第22代祖师那米那他,以带斑点的红砂岩雕刻而成。主尊像完全裸体,面部椭圆饱满,双眼圆睁,嘴巴小巧,头发为规整的螺发,肉髻不明显,颈下有三道,胸前有“吉祥海云”符号。双臂自然下垂,双腿跣足直立,生殖器清晰可见。头后阴线刻有硕大的头光,里面装饰多重莲瓣纹;头光上方两角有两位飞天,均双手持蔓;主尊两侧有两位体量较小的侍者,站立在基座上,下方两脚侧各有两位跪拜供养人。最下方主尊站立的基座上正面中央雕刻一圆轮,两边各有一面禅定印坐姿人物和一只动物。

尽管该尊造像的题材为耆那教的祖师,但是在造像样式上与马图拉萨尔纳特佛像有许多相似的特点。



 

佛立像

    梁中大通元年(529年)

    残高155厘米 宽58厘米 厚37厘米
    现藏四川博物院

佛像头、手皆失,肩部瘦削,身着通肩袈裟,内着僧祗支。薄衣贴体,右侧身体与右腿上的衣纹呈“U”型汇集于左肩,身体轮廓清晰。内层佛衣下摆衣褶呈波纹状。左腿直立,右腿微屈,双足后靠一条石,跣足立于长方形底座上。像背面下部阴刻铭文12行,现存119字,节录如下:“中大通元年太岁己酉,……敬造释迦像一躯……与一切众生等成佛果”。

参考:

袁曙光:《成都万佛寺出土的梁代石刻造像》,《四川文物》,1991年3期,页27-32。

四川博物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博物馆编:《四川出土南朝佛教造像》,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11月。页20-21。

罗什曼那毁容首哩薄那迦像

    5-6世纪
    红砂岩
    高80厘米 宽88厘米 厚26厘米
    出自北方邦代奥克尔
    现藏新德里国家博物馆

这幅雕刻来自代奥克尔有名的达萨万塔拉庙(Dasavatara)的阶状底座,属于较为大型的雕刻之一,表现的是史诗《罗摩衍那》中的一个故事场景。根据史诗的记载,拘萨罗国的国王十车王的长子罗摩被流放到森林,贤妻悉多(Sita)和弟弟罗什曼那(Laksmana)执意追随。在林中,楞伽城魔王拉瓦那(Ravana)的妹妹、罗刹女首哩薄那迦(Surpanakha)爱上了罗摩,罗摩拒绝了她,说他已经结婚,于是把她转介绍给了罗什曼那,罗什曼那也唾弃她,她怀疑罗什曼那也爱上了悉多,就对悉多发起了攻击,要吃掉悉多。罗什曼那一怒之下割掉了她的鼻子、耳朵和乳房。她逃往楞伽城,怂恿拉瓦那来劫走了悉多。

这幅雕刻表现的是罗什曼那毁掉首哩薄那迦容颜的场景。上方的蔓生植物表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在森林中,左侧站立的人物是罗什曼那,左手抓住罗刹女首哩薄那迦的头发,右手上举拿着一把剑,割掉了她的耳朵、鼻子。石刻右侧坐着的人物背后背有装满箭的箭囊,臂弯竖着劲弓,他是史诗《罗摩衍那》的主人公罗摩,罗摩和罗什曼那中间站着的女性是悉多。

石刻雕造精致,艺术家创造性地用一幅特定的场景表现了他的思想。男性人物身材欣长、胸前穿着交叉盔甲带,表明他们的身份属于刹帝利阶层/武士阶层,头发上束打结,是当时流行的苦行者的发式,耳垂因曾佩戴沉重的耳饰而变得拉长;女性体态丰满,发式规整独特,这些都是笈多艺术的突出特点。

比丘晃藏造释迦像


    梁中大通二年(530年)
    高41厘米 座宽28厘米 厚11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西安路出土
    现藏成都博物院

此像由一佛四菩萨四弟子二力士构成,一铺造像由众多人物组合而成,是南朝佛教造像的特征之一。主尊磨光肉髻,方额宽颐,五官清秀。左手抬于腹前,手心向外自然握起,右手手掌向外施无畏印。着褒衣博带式袈裟,右襟搭于左前臂上,袈裟于两腿前呈宽阔的U字形分布,垂下的衣缘多层重叠,两角略外侈。两侧的四位胁侍菩萨头戴高冠,面容慈悲亲和,宝缯垂至两肩,披帛、飘带披挂华丽。四位弟子像只露出上半身,穿插于四尊菩萨与佛之间的空隙,面朝主尊站立。在佛、菩萨像的前面两端,雕刻有二力士,圆形头光,头梳高髻,束带,颈部青筋尽现,但身体姿态略显放松,项圈、披帛与菩萨装饰有相似之处。台座前方正中央为力士托举香炉,两侧各有一蹲狮,昂首张口。背光中央是主尊的三层头光,由正圆形和桃形组成。头光上方浅浮雕说法场景,正中帐内有佛端坐,两侧是成组的人物整齐排布。背屏最外层是十身飞天,各持乐器,飞舞的天衣与飘带装饰性极强,顶端正中央为宝塔。碑阴分上下两部分,上方是说法图和供养人,人物的衣饰与姿态简洁刻画地惟妙惟肖,呈现剪影般效果。下方两侧各浮雕有僧人坐于山洞中修行的场景,中间长方形碑面刻有发愿文:“中大通二年七月八日,比丘晃藏奉为亡父母,敬造释迦石像一躯,藉此善因,愿七祖先灵、一切眷属皆得离苦,现在安稳,三界六道,普同斯誓。”

著录:

四川博物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博物馆编:《四川出土南朝佛教造像》,页157-159,图版56-1,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11月。

提婆吉和婆苏提婆像

    5-6世纪
    红砂岩
    高72厘米 宽51厘米 厚21厘米
    出自北方邦代奥克尔
    现藏新德里国家博物馆

这尊雕像的题材来自《诃利世系》(Harivaṃśa)里记载的印度著名的克里希纳(Kriśna,意为黑色的神,也译为黑天)的神话故事。《诃利世系》是印度古代一部往世书类型的长诗,叙述了黑天的世系,被认为是崇拜黑天的经典,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无穷的素材来源。

克里希纳是毗湿奴的第八个化身。因为有预言说邪恶残暴的马图拉国王坎萨(Kamsa)将被他堂弟婆苏提婆(Vesudeva)的第八个儿子杀死,于是坎萨把堂弟婆苏提婆和弟媳提婆吉(Devaki)关进监狱之中。提婆吉生下的六个儿子都被国王坎萨杀死,第七个儿子罗摩(Rama,也是毗湿奴的第七个化身)通过神力转移到婆苏提婆在狱外的一个妻子的子宫里,得以降生,免遭厄运。第八个儿子克里希纳刚生下就由婆苏提婆借助婴儿神力被送至狱外,到戈古罗(Gokula)村与牧人南达(Nanda)的妻子耶苏达(Yasoda)刚刚生下的女儿交换,从此克里希纳寄养在南达家。长大后克里希纳杀死了国王坎萨,从狱中救出了父母。

印度笈多时期,罗摩和克里希纳形式的毗湿奴崇拜非常流行。这尊雕像表现的就是提婆吉将刚诞下的婴儿克里希纳交给丈夫婆苏提婆送至狱外的场景。人物的雕刻具有笈多艺术的典型特点,女性健康丰满,男性结实健硕。提婆吉呈站姿,卷曲的头发盘在头顶,戴有耳环、项链、臂钏、腕饰、脚饰等,身穿薄透的印度沙丽,一手托着婴儿的头部,正在向丈夫递交。婆苏提婆上身袒露,下身穿的腰裙以阴线刻的形式表现,繁复的头饰和腰间系着的宽厚的腰带都具有笈多时期的特点。他正双手捧接妻子交给他的婴儿。

该像保存完好,完美地表现了克里希纳传说中的故事场景之一。

张元造释迦多宝像

    张元造释迦多宝像

    梁大同十一年(545年)
    高43厘米 座宽32厘米 厚10厘米
    1995年四川省成都市西安路出土
    现藏成都博物院

此像主尊为释迦、多宝二佛,结跏趺并坐于莲台,莲台下的莲茎和枝蔓从底端罐中长出。二佛皆着褒衣博带式袈裟,磨光肉髻,左侧一尊,左手施禅定印,右手举于胸前,手指自然握起。右侧一尊,左手于腰际,掌心向外,手指自然上握,右手于胸前施无畏印。二佛之间与外侧共有五尊菩萨,均戴宝冠,二佛之间的菩萨戴项圈,身着袈裟,其余四尊均着披帛、璎珞、飘带等饰物,手中持物,装饰华丽。佛与外侧菩萨之间,可见两身弟子像,只露出上半身。在佛座前侧,两边是着菩萨装的二力士,一手于胸前握拳,一手下垂握持兵器。二力士内侧是两只蹲狮。在众多人物的排列上,这铺像显然是经过精心构思的,近处是力士和狮子,向后依次是二佛、诸菩萨、二弟子,形成前后明确的四层构图,有条不紊地将诸多形象排列于有限的空间内,使得平面的雕刻有了纵深感。佛像背屏上,表现了佛于天上说法的场景,以及空中飘舞的飞天和佛塔。

碑阴雕刻内容分为两部分,上方浮雕一铺说法图,佛陀坐于正中菩提树下,后面有两组跪坐弟子,上方两身飞天,正中为山峦,佛的前方,左右两侧各有四位供养人,面朝佛陀,拱手而立。下方长方形碑面阴刻发愿文:“大同十一年十月八日,佛弟子张元为亡父母敬造释迦、多宝石像,并藉兹功德,愿过去者早登瑶土,奉睹诸佛,现在夫妻男女、一切眷属,无诸鄣碍,愿三宝□(应)诸,夫自□(身)。”

著录:

四川博物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博物馆编:《四川出土南朝佛教造像》,页160-163,图版:57-1,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11月。

爱侣像

    5世纪
    浅黄色砂岩
    高26.5厘米 宽18厘米 厚13厘米
    出自北方邦瓦拉纳西
    现藏北方邦瓦拉纳西印度美术馆

这件雕刻原来应为门柱的一部分,上面装饰有成对出现的爱侣。上方浮雕有一对爱侣,其中男子站在左侧,女子站在右侧,男子的右手握着女子的左手,男子的左手搂着女子的左肩,女子头部向后看向男子。这对爱侣下方有一基座,再下又有一对爱侣,女子的右臂搭在男子的左肩,男子右手当腰而放,女子右脚抬起放在左腿后,似乎将整个身体的重心斜靠在男子身上,这两对爱侣均神态动作亲密。

阿育王像


    梁太清五年(551年)
    残高48厘米 宽18厘米 厚8厘米
    1995年四川省成都市西安路出土
    现藏成都博物院

此像为圆雕作品,保存较为完好,原有的贴金尚有部分残存。此像发愿文称“太清五年九月卅日,佛弟子柱僧逸为亡儿李佛施敬造育王像供养,愿存亡眷属在所生处□(值)佛闻法,早悟无生,七□因缘及六道合令,普同斯誓,谨□。”

由发愿文可知,此为阿育王像。阿育王像是阿育王造释迦牟尼像的略称,在我国东晋、南北朝至隋代有着特别的信仰和尊崇。现存作品以四川的南朝造像当中尤为集中。此像涡卷纹高肉髻,螺发表现为大的磨光凸起,眉眼俯视,颧骨突出,有八字胡须,特征较为明显。身着通肩式袈裟,薄衣贴体,胸腹和腿前的衣纹呈U字形排列。残存头光上有环形纹饰带,现存坐佛五尊。阿育王像所立莲台装饰华丽,由仰覆莲瓣组成,仰莲为肉质感较强的双层莲瓣,花瓣上原有圆形和菱形嵌物,现已不存。像的背后,可见残存的头光上刻有供养人像,双足后面有一条石,刻有铭文,如前文所述。

著录:

四川博物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博物馆编:《四川出土南朝佛教造像》,页147-149,图版:52-1,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11月。

国家文物局编:《丝绸之路》,页287,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年11月。

 

迦那像

    5-6世纪
    浅黄色砂岩
    高47厘米 宽37厘米 厚19厘米
    出自北方邦
    现藏新德里国家博物馆

迦那(Gaṇa)是诸神的调皮小矮人侍从,一般追随的是湿婆。他常见的形象是肥胖的侏儒形象,是笈多雕刻中喜欢表现的题材。尽管神话中将迦那认为是湿婆的两个儿子塞犍陀(Skanda)和迦纳什(Gaṇeśa)的玩伴儿,但亦有文本说他是为湿婆和妻子波哩婆提(Pārvatī)提供音乐娱乐的。

这尊迦那像面带微笑、盘腿坐在一个有靠背的厚石板上,上身袒露,腰间系有带,表明下身穿有衣服,佩有单串珍珠项链、臂钏和手镯,是笈多时期的典型装饰;双手于胸前捧壶,是迦那的标志性执物;头发编成典型的笈多卷儿呈伞状蓬松,类似一个假发套。尽管目前尚不清楚这种雕像的起源,但是其厚重的耳环是印度北方邦笈多时期泥塑造像常见的特征。这尊迦那像比例协调,姿态自然,像是正在体验冥修带来的极乐,是此类作品中的精品。


阿育王像

    南朝(6世纪中叶)

    通高177厘米 宽88厘米 厚60厘米
    1954年四川省成都市万佛寺出土
    现藏四川博物院

阿育王像是阿育王造释迦牟尼佛像的略称,从文献记载这种造像样式的时间可以推溯到东晋时期。从成都地区出土的带题记的阿育王像中,可以总结出阿育王像的一些特点,比如硕大的束发状肉髻,明显的八字形胡须,杏仁状睁开的双眼,通肩袈裟呈“U”字形的衣纹,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捏袈裟的衣襟等。此尊像头、手皆残,披通肩式袈裟,薄衣贴体,胸前及双腿间衣纹呈“U”形凸起,左肘下有一组凸起的百褶状衣纹,内层佛衣下摆仅及小腿中部。双腿直立,双足后靠一条石,跣足立于长方形底座上,底座未见铭文。从袈裟衣纹特点判断,与梁太清五年的阿育王像十分相似,因此可以断定其为阿育王像。

阿育王像较多地保留了犍陀罗地区造像的特征,其自天竺经西域进入中原,而后流传江东,描绘了佛教雕塑艺术在中国的传播路线。

参考:

王剑平、雷玉华:《阿育王像的初步考察》,《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9期,页65-69。

四川博物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博物馆编:《四川出土南朝佛教造像》,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11月。

门柱

    5世纪-6世纪
    浅黄色砂岩
    高104.14厘米 宽43.18厘米 厚27.94 厘米
    出自北方邦瓦拉纳西·萨尔纳特
    现藏北方邦萨尔纳特考古博物馆

这件雕刻是笈多时期典型的门柱雕刻,原来可能是属于萨尔纳特的某座大型建筑,已残,现存的是当时左侧门柱的下半部分。门柱的下部雕刻有一个尖拱形龛,里面站着守门神和他的配偶,上面是竖排的带状装饰,共有三排,最左侧一排是成对出现的爱侣像或其它对像,中间是一排单体像,最右侧一排是卷草纹装饰。下方龛中的守门神面颊饱满,眉弓高挑,眼睛低垂,头部微颔,表情宁静平和,佩戴有笈多时期常见的装饰,耳环、双股珍珠项链和臂钏;头式较为特别,头发整齐上梳,头上戴有花冠,花冠中间有一个三角形花卉装饰,头顶一个两层螺发卷儿发髻。左手上弯执莲花,右臂搭在站在其右侧的配偶的肩上,右手抚摸其配偶的乳房。他的配偶身量比他小得多,也有着精美而繁复的发式,戴着厚重的耳环、项链,披有帛带,下身穿长裙,腰间系带。两者都略呈三道弯姿势站立。

 

佛立像

    梁(502-557年)

    通高137厘米 宽61厘米 厚36厘米
    1950年四川省成都市万佛寺出土
    现藏四川博物院

佛像头、手均缺失,外着通肩袈裟,内着僧祇支。衣纹在身体右侧与右腿处呈“U”字形汇集于左胸处,疏朗有致。袈裟贴体,身形轮廓隐现。

成都万佛寺创于汉延熹年间,梁时名安浦寺,明末毁于兵燹。万佛寺遗址自清光绪八年(1882年)起先后有四次出土石刻造像,出土众多南朝造像,题材丰富,布局完整,雕凿精美,许多还有纪年题记,是研究四川早期佛教艺术的重要资料。

供养塔上的佛像

    5-6世纪
    浅黄色砂岩
    高30.48厘米 宽15.24厘米 厚25.54 厘米
    出自北方邦瓦拉纳西·萨尔纳特
    现藏印度北方邦萨尔纳特考古博物馆

这件小型的佛塔前面浮雕有一件结说法印的佛像,原先可能是供僧人或居士个人礼拜所用。微型的佛塔放置在一件完全盛放的仰莲座上,塔基呈圆柱形的鼓状,塔身呈覆钵状,塔刹部分已经残毁。正面浮雕的佛像双手结说法印,身穿通肩僧衣,可见有阴线刻的平行U形纹,双腿自然下垂坐在带靠背的凳子上,脚下踩着莲座,头后有朴素的圆形头光。

佛头

    梁(502-557年)

    高35厘米 宽25厘米 厚25厘米
    1954年四川省成都市万佛寺出土
    现藏四川博物院

佛头高肉髻,细密的螺发均匀覆盖、排列整齐,面相方圆,眉线细长,鼻梁与额头平齐,嘴唇较厚,嘴角微微上翘,浮现出一丝自然恬静的微笑。

少女头像

    6世纪

    高18.4厘米 宽12.6厘米 厚11厘米
    出自查谟-克什米尔邦阿克努尔
    现藏新德里国家博物馆

阿克努尔常常发现有大量有趣的孤立的头像,种类也多得令人吃惊,这些头像目前主要保存在孟买、新德里、拉合尔和卡拉奇等地,还有少数的保存在其它各地的博物馆和艺术爱好者手中。印度国家博物馆收藏有几件阿克努尔的头像。

这尊头像表现的是一位贵族女性,有着优雅的发式。她的眼睛半闭,似在出神,嘴唇轮廓分明,略为外翻,唇线曲折,口鼻距离较近,下巴圆润,具有笈多时期的艺术特点。头发为呈规则排列的涡卷儿,中分线处有一圆孔,原来应该装饰有宝石;耳垂有穿孔。头部装饰的尾端呈现摩羯鱼状,这种装饰系受到了公元1-2世纪印度西北部犍陀罗地区的影响。

这件作品融合了来自印度东部的笈多艺术和西北地区希腊--罗马影响的犍陀罗艺术的特征,尽管笈多泥塑造像强调外表简洁、尽可能减少装饰,但是这尊阿克努尔头像仍然表现出了对装饰的偏好。


造像底座

    南朝(6世纪中叶)

    高105厘米 宽72厘米 厚50厘米
    1954年四川省成都市万佛寺出土
    现藏四川博物院

本件造像碑残座1954年于成都万佛寺遗址出土,红砂岩质,风化较为严重,横断面近圆形。外侧高浮雕、菩萨、力士数身,皆有头光,人物之间有侍从像,体量较佛菩萨为小,面容奇特,似是西域胡人。这类形制的造像碑座在四川以外地区所见较少,具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莲花手菩萨像

    6世纪
    浅黄色砂岩
    高54厘米 宽27厘米 厚8厘米
    出自北方邦萨尔纳特
    现藏新德里国家博物馆

大乘佛教的万神殿中,最受欢迎的观音菩萨有着各种各样的形式,手持莲花的莲花手菩萨就是其中的一种,同时他也是阿弥陀佛的心子。这尊像发现于印度那烂陀12号僧舍(Chaitya)遗址主殿北侧的一个小殿中。

莲花手菩萨的身体柔软,略显三折弯姿站立,身侧长着一株生机勃勃的莲花,菩萨左手扶着莲茎,莲花怒放在左肩侧;右手施与愿印,右手下方有一尊跪拜的女性,正双手合什向菩萨顶礼。菩萨的头发排列整齐,向上束起,正前方有一尊阿弥陀佛小坐像,表明了其身份。菩萨站立在一个质朴的长方形石框中,顶部呈拱形。菩萨略显扭转的身体由右脚支撑,左脚侧伸。上身袒露,下身穿着薄透的裙饰,仅在边缘可见;腰间系带,正前方打有衣结。身上的装饰仅有颈部的项链,由双层的珍珠和中间的坠子构成。

菩萨的圆脸、厚唇、发式、身躯、装饰、服饰等都具有笈多时期艺术的典型特点。

 



佛坐像


    通高48厘米 宽26厘米 厚11厘米
    南朝(6世纪中叶)
    1955年四川省成都市万佛寺出土
    现存四川博物院

此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组合。正面坐佛圆形头光,素面肉髻,脸庞方正,面带微笑,外着褒衣博带式袈裟,右肩搭偏衫,内着僧祗支,胸前系带打结,左手施与愿印,右手施无畏印,结跏趺 坐于须弥座上,袈裟下摆分三层敷搭在座沿下。主尊左右各立一弟子,身着袈裟。弟子外侧为菩萨,戴宝冠,宝缯披肩,披帛腹前交叉,双手胸前捧钵或持物。菩萨外侧为力士,头巾扬起,着菩萨装,左手皆下垂,右手平抬于胸前或举起于体侧。菩萨与力士均有圆形头光,跣足。须弥座的两侧为正面朝向的护法狮,座前站立两供养比丘。莲瓣型背光上内圈凿出七个圆拱形小龛,龛内须弥座上各雕刻一身禅定佛像,背光中间一圈连珠纹,外圈雕出十二身各执乐器与供物的飞天。本像在万佛寺出土南朝造像中是最完整的一尊背屏式造像,保存状况亦较好,具有极为重要的文物和历史研究价值。

参考:

袁曙光:《四川省博物馆藏万佛寺石刻造像整理简报》,《文物》2001年10期,页19-38。

威罗瓦像

    6世纪
    浅黄色砂岩
    高79厘米 宽38.1厘米 厚22.86厘米
    出自北方邦瓦拉纳西·萨尔纳特
    现藏北方邦萨尔纳特考古博物馆

威罗瓦意为毁灭者,是湿婆的恐怖相,是从湿婆的怒气中产生的可怕分身。在印度教中,他通常作为死者亡灵的守护者,与尸林有关。他也被认为是瓦拉纳西城唯一的守护者。此外,他还是与密教性力派有关的一位重要神祗。不过这尊怖畏的印度教神像出现在古老的佛教圣地萨尔纳特让人觉得奇怪,他可能被吸收为佛教的一个守护神,被安放在古代某座佛教寺院的外围位置。

这尊像左腿弯曲,右腿自然下垂,以舒适的姿态坐在一个石板台座上,左手扶三叉戟,右手放在膝上拿碗。脸型方圆饱满,眉头紧皱,双眼圆睁,呈忿怒相,额上有竖向的第三只眼,显示他与湿婆的联系。他头戴王冠,中央装饰有一骷髅,两侧各有一反向的手掌和一个圆形装饰。这里的骷髅和手掌可能象征着死亡和走向解脱过程中业的丢失。头两侧原先装饰有发髻,头顶也有两排发卷。他佩戴有耳环、项链、臂钏和脚镯,耳环一大一小,暗示着湿婆的雌雄同体,珍珠项链的中央有一个卷曲的虎钉吊坠,臂钏是在上臂缠绕两圈的蛇形臂钏;自左肩斜披有祭祀绳。

 

阳隐造阿弥陀像

    唐咸亨三年(672年)

    高108厘米 宽50厘米 底径50厘米
    河南省巩义市文化馆早年征集
    现藏河南博物院

阳隐造阿弥陀佛造像为背屏式单体造像。佛头高肉髻,肉髻前方及额头上呈“品”字形饰三个右旋式涡轮纹,面相丰润,高鼻细眉,两眼下视,嘴角内收,微露笑容。颈纹三道,身着袈裟,内着僧祗支,腰束带打结,胸部肌肉隆起,写实感较强。左手自然放于腿上,右手自肘部残缺。结跏趺坐于八棱束腰须弥座上,袈裟下摆覆搭座上,束腰处刻仰覆莲瓣,座下层饰覆莲瓣一周。莲瓣纹圆形头光外围为七身禅定坐佛,火焰纹背光外围为一圈伎乐舞蹈飞天。座正面刻造像题记:“咸亨三年岁次壬申十一月戌子朔八日乙未,佛弟子阳隐□为亡父及见存母敬造阿弥陀像一区并二菩萨……合家一心供养”。唐代造像多以造像碑和圆雕单体造像为主,该像的莲瓣式火焰纹背光在唐代造像中较为罕见,它将北魏晚期河南北部背屏式三尊像的造型与唐代盛行的高台座结合在一起,使造型更加优美。佛面相丰润秀丽,五官特征已完全汉化,该像保存现状较好,加之有明确的造像记年,是现存的唐代早期的优秀作品之一。

著录:

王景荃:《河南佛教石刻造像》,页431-433,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4月。

观音菩萨头像

    6世纪
    浅黄色砂岩
    高25.28厘米 宽15.24厘米 厚16.1厘米
    出自北方邦瓦拉纳西·萨尔纳特
    现藏印度北方邦萨尔纳特考古博物馆

这件头像以浅黄色砂岩雕刻而成,从高头冠中的坐佛可辨该尊头像为观音菩萨头像。面部略残,双眉呈倒八字上竖,并且几乎在鼻梁处相接,眼睛半闭。头发高高束起,前面戴有花冠,上方中央有一禅定印坐佛。

 

佛坐像

    唐龙朔年间(661-663年)

    高205厘米 宽85厘米 厚78厘米
    原存地不详
    现藏龙门石窟研究院

佛像高肉髻,肉髻前方及额头上呈“品”字形饰三个右旋式涡轮纹,面相丰润,两眼平视前方,颈纹三道,胸大肌呈块状隆起。着双领下垂袈裟,内着僧祗支,结跏趺坐于八角束腰莲座上,袈裟下摆悬于坐沿,呈同心圆纹样,这是唐代常用的样式,左手下垂抚于膝上,右手残缺,两腿间衣纹呈横向。佛之八角束腰座是将方座前面的两角磨平而成,这种新的台座样式,在唐代造像中普遍采用。该像无论是造型还是装束、莲座形制都与龙门石窟韩氏洞正壁坐佛像相似,而该洞根据题记可知其完工于龙朔元年(661年),故推断这件如来坐像年代应与之相仿,亦在唐高宗李治龙朔年间(661-663年)。

著录:

王景荃:《河南佛教石刻造像》,页420,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4月。

毗湿奴的人狮化身像

    6世纪
    红砂岩
    高45厘米 宽26厘米 厚21厘米
    出自北方邦瓦拉纳西
    现藏北方邦瓦拉纳西印度美术馆

据说毗湿奴的两个看门人胜利(Jaya)与常胜(Vijaya)有一次触怒了大神,因而受到诅咒:他们将转世为魔鬼,名叫金垫子(Hiranyakasipu)和金眼(Hiranyaksa)。毗湿奴的第四次化身——半人半狮和第五次化身——侏儒,就是为了对付这两个魔鬼。在图像学中,这种半人半狮化身在图像学中又有三种变体:山生人狮、柱中人狮和骑乘人狮。

这件雕像为柱中人狮,即这位半人半狮化身是从柱中现身,杀死恶魔。这尊像面部呈狮脸,已残,腿前平躺着的是恶魔金垫子,人狮的双手仿佛要撕开恶魔的肚子。

佛坐像

    唐调露年间(679-680年)

    高101.5厘米 宽58厘米 厚49厘米
    1958年河南省洛阳市龙门奉先寺遗址出土
    现藏龙门石窟研究院

佛像高肉髻,螺发,面相方圆丰盈,鼻梁残蚀,双目下视,眼线呈波浪形,颈纹三道,外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内着偏衫,胸前束带打结,左手下垂抚于右足上,右手施无畏印,手指残缺。结跏趺坐于圆形束腰仰覆莲座上。由于该像为奉先寺遗物,并兼具初唐造像艺术之典型风貌,其具体年代可以参考奉先寺的《大卢舍那佛像龛记》中所记载的:“调露元年乙卯八月十五日,奉敕于大像南,置大奉先寺”,与龙门石窟同时期相同造型的佛像相比较,此像雕造年代应当为奉先寺初创时期,即唐高宗李治调露年间(679-680年)。

著录:

王景荃:《河南佛教石刻造像》,页438,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4月。

杜尔迦或吉祥天女像

    6世纪
    浅黄色砂岩
    高120厘米 宽40厘米 厚38厘米
    出自北方邦加济布尔·比特日
    现藏北方邦勒克瑙邦立博物馆

吉祥天女是毗湿奴的妻子,被奉为美丽、富足与欢乐的女神。起初,吉祥天女是一位大地女神,从史诗时代起,她就成了毗湿奴的妻子,毗湿奴每次下凡,她都追随丈夫,并因丈夫化身的不同而拥有不同的称谓。毗湿奴化身为伽尔基时,她就是杜尔迦。

这尊像以浅黄色砂岩雕成。女神面部方圆,双眼鼓睁,头上发髻高束,戴有花冠,佩戴有大耳环、珍珠项链、臂钏、手镯和脚镯。双乳饱满浑圆,中间垂下有长长的胸链,从肩后绕过臂弯披有帛带;双手自然下垂,右手握有水果,左手握执帛带;下身穿有贴体斜纹长裙,腰间系有精美的腰带。女神身后两侧的莲茎上长有两朵莲花, 莲花上各撑托有一只大象,翘起鼻子卷住水壶口朝下,为女神沐浴。女神双手下方各有一尊带头光的坐像,均一手扶膝,一手施无畏印,坐在仰覆莲座上。

 

菩萨坐像

    唐调露年间(679-680年)

    高83厘米 底径45厘米
    2000年河南省洛阳市龙门奉先寺遗址出土
    现藏龙门石窟研究院

菩萨头束高髻,髻前饰宝瓶,面相方圆,丰腴饱满,弯眉细长,双目下视,小嘴厚唇。垂发披肩,佩戴项饰,上身袒露,宽胸细腰,斜披络腋,璎珞绕肩在身前交叉下垂,然后从座上绕于身后,交叉处饰圆环,左臂残缺,右手抚于右膝上,下着长裙,裙腰外翻,半跏坐于圆形束腰须弥座上,裙裾覆搭座前沿,右足残。从菩萨发髻中的宝瓶,可判断其身份为阿弥陀佛的胁侍——大势至菩萨。

著录:

王景荃:《河南佛教石刻造像》,页439,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4月。

舞王像

    5世纪
    红砂岩
    高50厘米 宽31厘米 厚9.5厘米
    出自中央邦古那
    现藏新德里国家博物馆

这种形象的舞蹈之神(Nataraja)是往世书(Puranic)神话中呈舞姿的湿婆,包含有多种象征意义。

这尊湿婆石像,尽管年代久远,但是仍然显得华丽绚烂,至情至圣。他的舞蹈象征着创造、保护和摧毁。这里的湿婆有六臂两足,六臂中仅剩三臂,可辨其手势;主双手结着优雅的印契,好像拿着一对钹,正在击打着舞蹈的节拍;中间右手下垂执一个双面鼓,与优美的创造之声共鸣;另一只右手粗鲁地向外伸展,上面盘绕着一条蛇,似乎是时间之主的装饰。两脚中左脚在前,右脚弯在左脚后面,走着简单的舞步。他长长的头发高束于头顶,有几缕披在肩上,似乎随时等着被拂到另一侧。他有三只眼,是其常见特征,拉长的耳垂上戴着沉重的耳饰,项链只是一串简单的珠饰。他上身袒露,下身穿着低腰长裙,腰带优雅地系在腰间,手臂上戴有臂钏和手镯。下方是湿婆的坐骑驼背公牛难迪,牛身上装饰有三道花环,牛头上也有头饰环着双角。石刻左侧的柱子表明这件雕刻原来可能位于寺院墙体的边缘。

舞蹈象征着天启,整尊雕像集中体现了所有环绕宇宙的节奏,堪称笈多艺术中的精品。

力士像

    唐调露年间(679-680年)

    高136厘米 宽55.5厘米 厚28厘米
    1955年河南省洛阳市龙门石窟路洞前出土
    现藏龙门石窟研究院

力士头束高髻,浓眉上挑,双眼圆睁,牙关紧咬,上身赤袒,下着战裙,披帛绕肩贴身垂下,一臂屈肘上举,一臂下垂,双手握拳,跣足而立,全身肌肉块状隆起,显得威猛无比。此像为我们展示了盛唐时期雕塑家对人体解剖结构的深刻理解和为塑造性格强化主题所做的理想化的努力,其细腻精湛的技巧和英武雄壮的造型,展现了大唐帝国鼎盛时期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虽然历经千年,但其生动的形象和深刻的历史底蕴仍使我们在欣赏时心灵为之颤动。

著录:

王景荃:《河南佛教石刻造像》,页441,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4月。

悉多思惟像

    5世纪

    高24厘米 宽23厘米 厚6.5厘米
    出自中央邦巴热哈特
    现藏新德里国家博物馆

印度笈多时期,建筑寺院的活动得到了极大的支持,这些寺院以各种各样的神像和装饰性题材进行装饰装修。这件泥塑瓦当原来应该用于装饰墙面,只见一个女人正坐在树下,她左手放在大腿上,右手放在脸上,似乎陷入了沉思。她身上佩戴有简洁的手镯、踝环和双股项链,耳朵上悬戴有简单的耳环,几缕卷发披在肩上。她体态丰满,上身袒露,下身穿有轻薄的衣饰,仅在边缘处能看出有衣褶。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这是悉多的形像,悉多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女主角,被魔王拉瓦那劫去,关押在无忧树花园,直到她的丈夫罗摩杀死魔王,救出了她。这幅场景有可能表现的就是悉多在被关押的日子里思念丈夫、想着何时才能被解救的情景。不过,这件塑像也有可能描述是她和罗摩团圆后,贞操受到怀疑,又被罗摩流放,她得到蚁垤仙人的救护,住在净修林时的场景。

这件塑像符合笈多时期的艺术风格,当时在寺庙装饰中这种泥陶瓦当非常流行,常被用于装饰寺庙,使寺庙变得生动而富有内涵。




佛头

    唐(618-907年)

    高30厘米 宽16厘米 厚12厘米
    现藏西安博物院

此像为白石雕凿而成,莹润精致。佛面部卵圆形,眉毛如月牙般弯起,眼睛细长俯视,鼻子大小适中,鼻翼饱满,嘴角微微上扬,唇边缘刻画简洁清晰,线条起伏自然,似乎微微张开,正欲说法。佛像高肉髻,佛发上布满小而密的螺髻,排列整齐,上刻涡卷状的发丝。在肉髻前部,有一大的圆珠从发髻中显现,为髻珠,即佛发中所现宝珠。

毗湿奴的野猪化身像

    5世纪
    红砂岩
    高38厘米 宽31厘米 厚16厘米
    出自北方邦
    现藏北方邦瓦拉纳西印度美术馆

根据神话传说,大地在大洪水中完全被淹没了,一个名叫金眼(Hiranyaksa)的恶魔抓住了大地女神普利提毗(Prthivi)。毗湿奴化身为一头大野猪伐罗诃(Varaha),潜到水底,杀死恶魔,把大地和女神——没有了她,也就没有了生命——从洪水里拱了出来。

这尊雕像雕刻的就是毗湿奴的第三次化身——野猪化身,通过一半动物、一半人形来实现。这里的雕像是猪首人身,猪头上有着一双小小的眼睛,一对獠牙从嘴巴两端伸出,长长的拱嘴显得憨态可掬,头上戴有花冠,耳朵戴有大耳环,胸部双乳下垂,腰间束带,大腹便便,下身和右手已残,左手执杯状物,上面有盖有莲花。

苏常侍造“印度”佛像

    唐(618-907年)

    高8.6厘米 宽8.6厘米 厚1.3厘米
    1954年陕西省西安市玉祥门外出土
    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此类形式的造像称善业泥,即指小型模压而成的泥质浮雕佛像,是将和好的泥土压印在木模或金属模上,取出阴干后,再经过低温烧造而成。此善业泥呈半圆形,正中为释迦牟尼坐像,左手施禅定印,右手触地施降魔印,左右各立一胁侍菩萨。佛座下排列7列小字,内容为法身偈:“诸法从缘生,如来说是因。诸法从缘灭,大沙门所说。”佛像背后有题记十四字:“印度佛像大唐苏常侍普同等共作”。供奉者苏常侍,陈直先生考证为宦官杨思勖,他笃信佛教,造善业泥颇多。根据像上的文字,特意点名此为“印度佛像”,表明佛像直接来自印度粉本。佛像袈裟贴体,只在领口、袖口和脚踝处表现袈裟边缘,类似萨尔纳特的佛像风格。加之佛像宝座四周有四个小塔,表明此为金刚宝座的式样,带有浓郁的印度特征。

迦那像

    5世纪
    红砂岩
    高69厘米 宽49.5厘米 厚25厘米
    出自中央邦萨特那·科赫
    现藏马哈拉施特拉邦孟买威尔士王子博物馆

这尊雕像出自印度中央邦科赫村,这里还发现了其它几件同时代的雕像,表明这一带在笈多时期既有湿婆派的寺庙,也有毗湿奴派的寺庙。

 迦那是湿婆的追随者。他常见的形象是肥胖的侏儒,是笈多雕刻中喜欢表现的题材。这尊迦那像左腿跪地,右腿前弯;右手上举,似在撑托某物,左手放在腰间握着系带。他的头发呈大大的波浪卷儿,向两端披散开来,遮住整个后肩;头部看向左侧,双目鼓胀,牙齿外露,耳环如同湿婆的耳环一样,一大一小,项链上悬挂一个尖牙作为坠饰;臂钏是笈多时常见的样式;绕过大腹便便的腹部缠绕有一条帛带。

这件雕刻以红砂岩刻出了光滑而肉乎乎的胸部、腹部和大腿,略偏的脑袋、上举的右手、半跪的双腿使这尊雕像显得写实自然、生动活泼。

脱佛像

    唐(618-907年)

    直径6.5—8厘米 厚2—2.5厘米
    交河故城地下寺院遗址出土
    现藏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脱佛就是模制佛像或佛塔,通常体量较小。这种习俗源自印度,为佛教供养荐福之用。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中提到:西国诸寺“造泥质底(即支提,塔)及拓模泥像,或印绢纸,随处供养;或积为聚以砖裹之,即成佛塔;或置空野,任其销散。” 此脱佛为圆形,由佛像、佛塔和梵字构成。外围一圈书写真言,正中圆形区域的中央为坐佛,禅定印坐于莲台之上,圆形头光,两边各有佛塔一座。在佛像和佛塔的空隙处遍布真言和种子字。

著录:

李文瑛、王宗磊:《近年来交河故城考古的新成果》,《西域研究》1997年3期,页22-28。

佛立像

    5-6世纪
    青铜
    高39厘米 宽15厘米 厚12厘米
    出自中央邦婆帕那尔
    现藏新德里国家博物馆

各种材质的佛像的发展演变,包括金属造像、石造像等,充分展示了笈多艺术对印度艺术的伟大贡献。这尊青铜佛像制作精美,身穿袒右袈裟,铜铸的僧衣像玻璃般晶莹明澈,较密的衣褶集中于双层僧衣两侧边缘,完全显露出佛陀光滑纯净的身体,这是笈多时期萨尔纳特样式的典型特点,这种佛像也称为“裸体佛像”。佛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提所握僧衣下方的褶边,双脚跣足立于精致的台座上。佛的面部呈卵形,颈下有三道,头上有肉髻,耳大垂肩,指间有蹼,这些均是佛的瑞相特征。这尊铜像的面容、螺发、冥思的眼神、手势和立姿都类似于石雕的笈多式佛陀立像。

这尊青铜佛像是一组七造像中的一尊,1964年发现于印度中央邦布罕普尔(Burhanpur)附近的婆帕那尔(Phophanar)村。

人首牛头水注

    唐(7-8世纪)

    高20厘米 宽6厘米 厚8厘米 顶部口径3厘米
    1976年和田县约特干遗址出土
    现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这件器物设计独特,将人头与牛首相连接,形状类似来通杯。人物面部特征是典型的西域人,眉毛浓密,络腮胡,高鼻梁。此容器内有空洞,从人物头顶到下端贯通,但容器内部空间狭小,似乎不宜储存液体,关于其用途,尚需研究讨论。约特干位于和田市西约11公里处,是古代和田王国都城遗迹,10世纪以后随着伊斯兰教势力的强盛逐渐消失。

著录:

孙大卫主编:《中国新疆古代艺术宝典7·器具卷》,页36-37,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

东京国立博物馆编:《中国新疆丝绸之路文物展》,页138,2002年8月。

轮人像

    5世纪
    红砂岩
    高42厘米 宽14厘米 厚10厘米
    出自中央邦萨特纳·毗帕里雅
    现藏新德里国家博物馆

毗湿奴的基本图像来自迦梨陀婆(Kalidasa)在叙事诗《罗怙世系》(Raghuvaṃśa)中的想象。当毗湿奴的胚芽进入王后考萨雅(Kausalya)的子宫时,毗湿奴的武器或常用执物转变成了侏儒人物,成为守护神。

5世纪晚期,随着《毗湿奴法上往世书》(Vishnudharmottara Pruana)的出现,毗湿奴的两种执物——神杵(gada)和圆轮(cakra)被赋予拟人化的身份,伴出在毗湿奴的两侧。这尊石刻就是拟人化的圆轮,原来应是站立在毗湿奴的右侧,其左侧一定是拟人化的神杵女(Gadadevi)。这尊像头顶的优雅手掌显然是毗湿奴的手,表明这尊像原是毗湿奴及其两种执物的化身一组三尊石刻的一部分。

笈多艺术的典型特征就是极其精致,表现在石像排列规整的螺发卷儿、精美的单串珍珠项链、臂钏和手镯、紧身贴体的薄透服饰。尽管这尊像体量小,但是仍然符合解剖学的平衡原理。考虑到这尊像身材略显苗条,但是站姿态自然,体态清爽,大致可断代为公元6世纪早期。

佛立像

    唐(618-907年)

    高21厘米 宽6.4厘米 厚5厘米
    民丰县安迪尔古城遗址出土
    现藏和田地区博物馆

此佛像头顶有馒头形肉髻,脸型圆而饱满,面部风化严重,依稀可见俯视的眼睛和佛像肃穆悲悯的神情,头后方残存半个圆形头光。佛像着通肩式袈裟,衣纹较密,以身体正中为轴线,呈大的U字形分布。左手自然下垂握衣襟,右前臂残断。佛脚下踏仰莲台,其下承接须弥座。这尊像出土于安迪尔古城,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民丰县安迪尔牧场东南约27公里的沙漠腹地,始建于汉代,于公元11世纪逐渐被废弃,是丝绸之路南道汉唐时期的重要遗存之一。

迦希吉夜像

    6世纪
    红砂岩
    高39厘米 宽26厘米 厚9.5厘米
    出自中央邦
    现藏新德里国家博物馆

迦希吉夜(Karttikeya)是印度神话中大神湿婆与雪山神女波哩婆提的儿子,因为是由昴星(Karttika)抚养的,所以得名迦希吉夜(Karttikeya)。他是印度文化中的战神和天军的首领,也被称为塞犍陀(Skanda)、穆卢甘(Murugan),神话认为他的出生结束了魔王达拉迦(Taraka)的残暴统治。他常见的形象有两臂、四臂、和十二臂三种,六臂和八臂的形象比较少见。

这是一件高浮雕石刻,年轻的战神迦希吉夜呈游戏姿舒适地靠着石板坐在一个程序化的莲座上,右腿弯在莲座上,右臂漫不经心地放在右腿上,搭在腰间,左腿下垂踩在他的坐骑孔雀身上,孔雀正在仰起头啃咬他右手中的水果,他的左手执一个雕刻精炼的套索,表现他对于王国的控制。他的头发排列整齐,束成两排圆发髻,中间有装饰,看起来像是戴着头冠。长长的耳垂佩戴有厚重的耳饰,项链是简单的珍珠串,环腰系有带。他那经过精细处理、略为前凸的身躯看起来像是公牛的脸。像下方叶状的雕刻表现的是水的流动,好像有鸟儿的羽翼掠过。

 

人物头像范

    唐(618-907年)

    高10.5厘米 宽10.2厘米 厚4.2厘米
    克理希居住遗址出土
    现藏库车县龟兹博物馆

这件陶范为圆形,刻画了一位肖像特征较为明显的人物形象。涡卷状的头发整理排列成两层,额头宽阔,眉弓突出,应是塑出人物形象之后再用墨线将眉毛画出。眼睛呈半圆形,上眼睑较直,下眼睑弯曲。嘴唇微张,两侧各有S形的三撇胡须。沿着脸的外侧是一圈络腮胡,均以波浪状的线条刻画。新疆地区流行模制的佛像和人物,使用陶范可以大量制作各种形象,也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湿婆神庙的建筑构件

    5世纪
    红砂岩
    高157厘米 宽29厘米 厚27厘米
    出自切蒂斯格尔邦贾夏布尔拿嘎尔·布玛拉
    现藏北方邦阿拉阿巴德博物馆

这件雕刻原为印度婆摩罗地区湿婆神庙中的建筑构件,呈横长条形,中间被柱子分隔成正方形和竖长形两方连续的格子,正方形的格子里刻无忧花、莲花等各种植物装饰图案,竖长方形中刻站立的侏儒迦那像,均上身长下身短,略显肥胖,头上有类似兜帽状的发套。

人物像

    唐(618-907年)
    泥塑
    高10.5厘米 宽7.9厘米 厚3厘米
    1986年穷先古城出土
    现藏库车县龟兹博物馆

新疆现存古代塑像当中,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此人物像应当为婆罗门像,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经常表现为诙谐幽默的形象。人物表情夸张,动态丰富,眼睛似嗔似笑,张口露牙,似在说唱,络腮胡从耳侧到下颏,围绕整个脸部轮廓。他大腹便便,左手持鼓状乐器,右手弹拨横于腿上的琵琶形乐器,两腿交叉,脚尖着地,生动刻画了一位正在边弹边唱的人物形象。

湿婆神庙的建筑构件

    5世纪
    红砂岩
    高187厘米 宽30厘米 厚26厘米
    出自切蒂斯格尔邦贾夏布尔拿嘎尔·布玛拉
    现藏北方邦阿拉阿巴德博物馆

这件雕刻原为印度婆摩罗地区湿婆神庙中的建筑构件,呈横长条形,中间被柱子分成正方形和竖长形的两方连续格子,正方形的格子里刻无忧花、莲花等各种植物图案和各种几何图形拼接成图案,竖长方形格式中刻有站立的侏儒迦那像,均上身长下身短,站姿各异,略显肥胖,头上有类似兜帽状的发套。

佛立像

    唐(618-907年)
    泥塑
    高16.9厘米 宽6.2厘米 厚2.5厘米
    现藏阿克苏地区博物馆

此类小像在新疆多有发现,通常是用模型压制,将之大量贴于寺院墙壁构成千佛,或者作为化佛贴于佛像背光。佛像着通肩式袈裟立于莲座上,厚重的衣褶显示出犍陀罗地区的特征。右手抬起施无畏印,左手握持袈裟一角。近乎圆形的脸,弯弯的眉毛,扁杏仁状的眼睛,饱满圆鼓的脸颊,是这类佛像常见的面部特征。由于体积较小,发髻制作相对简略,常以磨光肉髻涂以青黑色颜料,配以简素的圆形头光。

券顶构件

    5世纪-6世纪
    红砂岩
    高56厘米 宽74厘米 厚23厘米
    出自切蒂斯格尔邦贾夏布尔拿嘎尔·布玛拉
    现藏北方邦阿拉阿巴德博物馆

这件雕刻原来应为寺院建筑中的券顶构件,略呈三叶尖拱形,顶部略残,中央有一个圆,圆的四周和三叶拱的边缘都雕刻有精美的联珠纹。圆内中央有一主尊坐像,为迦希吉夜,是印度神话中的战神,湿婆神的第二个儿子。他头戴圆柱状高桶冠,正面雕刻有精致植物花纹,两绺卷成规整螺状的头发垂在两肩,面部五官集中,略残,佩戴粗股项链,从中央悬坠有一圆形辐轮,臂钏也较宽厚,装饰有与头冠类似的花纹,右手已残,左手执长杆三叉戟,一腿自然下垂,一腿弯曲坐在他的坐骑孔雀身上,孔雀的头部从他的两腿之间抬起,略残,颈部佩戴有铃铛,两翼沿着圆弧向两侧伸展,背后有程式化的植物纹。圆外下方两侧各有一朵莲花。

在婆摩罗发现有大量此类的券顶装饰构件,曾经被用来装饰今天已经不存在的寺院庙堂,构件的中央主尊主要为印度的重要诸神,如梵天、塞犍陀、俱毗罗等。

佛坐像

    唐(618-907年)
    木雕
    高13.3厘米 底宽7.8厘米 厚2.1厘米
    现藏阿克苏地区博物馆

从新疆现有遗存的制作材料上来说,塑像最多,小型木雕也很流行,石像与铜像较少,这与西域的地理特征和风土有关。此像面部风化严重,脸庞方圆。肩颈处可见圆形领口,原应着通肩式袈裟,两手于腹前结禅定印。结跏趺坐的两腿前侧已残损。木雕外原有彩绘,个别地方还残留小块红色颜料。

拱门构件

    5世纪晚期至6世纪上半叶
    红砂岩
    高37.5厘米 宽45厘米 厚9.5厘米
    出自切蒂斯格尔邦贾夏布尔拿嘎尔·布玛拉
    现藏北方邦阿拉阿巴德博物馆

这件雕刻原来应为寺院建筑中的窗户构件,中央有一个圆,四周被雕刻精美的联珠纹、错综盘曲的卷叶植物纹围绕,顶部中央悬垂有一钟形多瓣花。圆内中央主尊的图像特征有:头戴圆柱形的高桶冠,左手执杵,右手拿一个小小的水果。过去他曾经被辨认为阎摩,南方的守护神,也是死神,但是也有可能表现的是印度三大神之一毗湿奴。在婆摩罗发现有大量此类的窗户装饰构件,构件的中央主尊主要为印度的重要诸神,如梵天、塞犍陀、俱毗罗等,这件原来应该是婆摩罗地区湿婆神庙中的窗户构件,精致细腻的雕刻反映了笈多时期高超的艺术水平。

圆内的主尊两脚自然下垂倚坐在长凳上,高桶冠上装饰有精美的卷叶纹饰,佩戴有耳环、项链、臂钏和手镯,从左肩斜披有一条祭祀绳,弯曲绕过右臂。主尊上身袒露,下身着短裙,裙子的尾端在台座中央垂下几道平行曲线衣褶纹。主尊的两侧站立有两位女性胁侍,均手执拂尘,发型独特精致。

人物头像

    唐(618-907年)
    泥塑
    高12厘米 宽7厘米 厚7.6厘米
    1989年焉耆县七个星佛寺遗址采集
    现藏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物馆

这件陶像刻画了一位勇武的男性形象,头发以织物包裹缠作高髻,脸型偏圆,双眉皱起,眼睛圆睁,鼻翼略张。脸上的胡子表现得尤其夸张而富有装饰性,嘴上方的胡须呈横向S状,下方的胡须似波浪包裹整个脸颊。新疆向东连接中国内陆,向西毗邻西北印度和中亚地区。位于西北印度的犍陀罗地区是佛像最早出现的地区之一,佛教雕塑艺术发达,在3世纪以后,犍陀罗地区泥塑艺术逐渐兴盛,并且影响到周围的地域。新疆地区的泥塑和陶像,受到犍陀罗地区佛教美术发展影响,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象头神迦纳什像

    6世纪后期
    片岩
    高104厘米 宽47厘米 厚29厘米
    出自古吉拉特邦萨玛拉季-伊达尔
    现藏古吉拉特邦巴罗达博物馆及美术馆

象头神迦纳什是印度最流行的神,同时受到印度教徒、佛教徒和耆那教徒的供奉。他能清除各种障碍,被称为“障碍之主”或“清除障碍者”,此外,迦纳什也被视为知识、书写与学问的保护神。5世纪以来,他在印度广受尊崇。

象头神迦纳什一般被认为是湿婆和波哩婆提的儿子,最突出的标记是象头,关于它的起源有多种传说。这尊象头神呈象头人身,一面两臂,雕刻精致,生动传神,臀部略向右提,左腿略弯,站姿优雅;象头部分雕刻得尤其精妙,长长的象鼻向左上卷起,象牙已断,象耳如同簸萁,以此象征从真理中驱除邪恶,如同从谷物中分离糠秕。头上戴有一周珠子串起的冠饰,中央装饰有宝石花叶和流苏,头后有朴素的平板头光。他的右臂从肘部开始大部分残缺,左臂搭在站在他左侧的侍从半裸侏儒迦那的右肩上。迦那的形象粗短肥胖,憨态可掬,面带微笑,除腰间系带外几乎全裸。他上身袒露,大腹便便,据称他的大肚皮象征着富足和安康。脖颈处戴有项链,从左肩斜披一条交缠的蛇带,两条长长的披帛从肘弯处垂下,在下方形成厚厚的褶皱,端头呈波浪状;下身穿有斜纹裙子,阴线刻出衣纹,右腿露出膝盖,脚踝处戴有珠串脚镯。

这尊像是难得的一尊早期的象头神迦纳什的形像,1953年进入巴罗达博物馆及美术馆的收藏。


 



菩萨像

    唐(618-907年)
    泥塑
    残高12.4厘米 宽8.9厘米 厚3.6厘米
    1989年焉耆县七个星佛寺遗址采集
    现藏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物馆

七个星佛寺遗址位于焉耆县西南约30公里,位于霍拉山东麓。遗址的盛期在七、八世纪,属焉耆国。七个星佛教遗址中,发现的塑像较多。这尊菩萨残像采集于七个星佛寺遗址,面庞饱满,眼睛细长,嘴角含笑,是西域典型的菩萨形象。菩萨目光微微朝向右侧,恭谨眺望的神态惟妙惟肖,发束高髻,以花朵装饰,双手于胸前合十,衣服和披帛以简洁的线条稍作刻画,与微妙细腻的面部线条形成对比。

㤭摩利像

    6世纪后期
    片岩
    高60厘米 宽35厘米 厚16厘米
    出自古吉拉特邦萨玛拉季-伊达尔
    现藏古吉拉特邦巴罗达博物馆及美术馆

这尊塑像是根据性力派传统来表现女神㤭摩利的,她面相椭圆,略带微笑,原来似乎有四臂,现仅存右侧两臂,上举执斧头和拂尘?她上身袒露,双乳饱满突出,仅佩戴有简单的珍珠项链、臂钏和手镯和胸链。腰间系带,下身穿朴素长裙,腰带呈圆环绕在腿上。她双腿骑坐她的坐骑孔雀身上。

 

人物头像范

    唐(618-907年)
    石膏
    高11.4厘米 宽8.5厘米 厚4.6厘米
    1989年和硕县乌什塔拉采集
    现藏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物馆

新疆地区盛行制作翻模泥塑,这一技法对于干燥少雨、石材不足的沙漠地带来说是十分适宜的,加上模制塑像可以大量制作,在新疆各地寺院遗迹遗存不少。泥塑的图像种类也多种多样,有佛、菩萨、天人、鬼神、婆罗门、士兵、供养者等等。此陶范塑造的人物形象眉毛高挑,眼睛圆睁,浓密的头发向上束起,结成发髻,两侧鬓角的头发也向后梳理,于耳侧形成两个半圆形的鼓起。面部下方的胡须被表现为三角形。

爱侣像

    6世纪
    浅黄色砂岩
    高36.5厘米 宽25厘米 厚10厘米
    出自比哈尔邦
    现藏马哈拉施特拉邦孟买威尔士王子博物馆

印度古代艺术和文化中,代表繁荣、喜乐、婚姻幸福、生命完整的亲密爱侣或两性结合的题材是非常重要、非常常见的。这件爱侣雕刻被认为是6世纪笈多雕塑家的精品之作。雕刻已部分残毁,但主体部分尚在,可见一对爱侣站在繁茂的枝叶、花丛和果实中,背后有云彩,右下角有一只鹅,嘴里叼着一串珠子。两尊人物具有笈多艺术的典型特点,均有着程式化的优美发式,脸颊饱满,长眉高挑,表情宁静祥和,戴有耳环、项链、臂钏和手镯,女子双乳之间还垂下有长长的胸链。男子右臂已残,左手拿着花环;女子左手拿着莲蕾,右手搭在配偶的肩上。

佛头

    唐(618-907年)

    高14厘米 宽9厘米 厚7.5厘米
    巴楚县脱库孜萨来遗址出土
    现藏喀什地区博物馆

新疆地区艺术的重要性,相当一部分原因要归于其地理位置,它位于古代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之间,长期以来是连接古罗马、伊朗与中国的交通要道,也是中国与印度之间交往的通道。新疆古代佛教艺术很少有确切的时间证据,编年难度极大,佛教雕塑盛行的时间大致是从5至9世纪,新疆在周围地域如犍陀罗、中印度、伊朗和汉地、周边诸小国等影响之下,形成了独特的西域样式。这件泥塑佛头,造型简约,面部饱满,五官小巧精致,细而长的眉毛和眼睛使用青黑色墨线勾勒,嘴唇涂朱,神情恬然。尤其是略显集中的五官,配以磨光的头发与肉髻,具有西域造像特征。

著录:

国家文物局编:《丝绸之路》,页136,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年11月。

东京国立博物馆编:《中国新疆丝绸之路文物展》,页51,2002年8月。

巴拉玛像

    7世纪
    红砂岩
    高91厘米 宽42厘米 厚26厘米
    出自北方邦马图拉玛赫里
    现藏北方邦马图拉政府博物馆
巴拉玛据称为毗湿奴的一个化身,为克里希纳的兄弟,两人一道打败了魔王卡姆萨。他象征着忠诚、责任和纯朴。石像面部略残,双臂、双脚也均残。佩戴有耳环、项链和胸链,上身袒露,仅可见左臂有披帛。腰间系带,绕大腿一周系有帛带。

佛残像

    3-4世纪
    泥塑
    高30厘米 宽18厘米 厚11厘米
    洛浦县热瓦克佛寺遗址出土
    现藏和田地区博物馆

此像残损较为严重,只剩下头与胸的一部分。佛面部偏圆,眉毛以墨线绘出,上眼睑和眼皮在塑造的基础上同样以墨线勾勒,上眼睑弯曲,下眼睑较平。鼻翼饱满,口唇小巧,嘴角的凹陷表现出微笑的神态。颈部残断,胸前残存的一块显示出佛所穿着的袈裟,佛的右手贴于胸前,施无畏印。

天人立像

    3-5世纪
    木雕
    高64厘米 宽18厘米 厚9厘米
    民丰县尼雅佛寺遗址出土
    现藏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发现此木雕天人像的尼雅遗迹,既有日常生活场所,又有与佛教相关的空间。木雕天人一共出土了四件,散落在建筑物靠近中央的木柱附近,应与建筑装饰相关,在现存的同类型遗物中也罕见。天人像刻在柱子的正反两面,原来应该是依靠彩绘来表现眉眼和细节的,颜色脱落不存,只剩轮廓,人物左手举起,右手上屈,头上有圆形发髻,下着裙,从这些特征来看与龟兹壁画中的梵天相似,当为天人像。

著录:

贾应逸:《尼雅新发现的佛寺遗址研究》,《敦煌学辑刊》,1999年2期,页48-55。

东京国立博物馆编:《中国新疆丝绸之路文物展》,页127,2002年8月。

佛坐像

    十六国(304~439)
    通高21.4厘米 华盖直径11.9厘米
    1955年石家庄市北宋村出土
    现藏河北博物院

此像通体鎏金,由佛身、背光、伞盖、底座四部分组成,各部分可拆卸组合。主尊全跏趺坐于双狮座上。头顶为磨光高肉髻,头略前倾,头后有阴线刻莲瓣纹饰。面相清秀,着通肩袈裟,宽边圆领上刻有卷草纹,胸部及前襟呈极生硬的方折U形,断面呈阶梯状。双手结禅定印,双掌前后重叠。主尊头顶上方有一化佛,头两侧各有一飞天,手托宝珠,身体两侧下部各有一供养人。背屏上窄下宽,略呈葫芦状。伞盖为圆拱形,盖面錾刻莲瓣纹,周边有等距小孔十个,原应悬挂有饰物。座下双狮张口露齿,神情稚拙,憨态可掬。双狮中间刻宝瓶莲台。底座与主尊像套接,座面为四面坡形,正面刻花纹,其它三面为素面,底座正面横梁及两足上刻有波浪状卷草纹,其它三面亦为素面。

参考:

林章芹:《河北省博物馆藏十六国至北齐铜造像概述》,《文博》,2009年04期,页6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