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安南得胜图》,清杨大章等绘,清乾隆五十五年至五十八年(1790—1793年)内府铜版印本。册页装1函,图版6幅。纵50.7cm,横88cm。图上端有乾隆皇帝御题诗文。
《平定安南得胜图》描绘了清乾隆五十三年至五十四年(1788—1789年)间清政府出兵平定安南的战争场景。六幅图依次为:嘉观诃滬之战、三异柱右之战、寿昌江之战、市球江之战、富良江之战、阮惠遣侄阮光显入觐赐宴。
在东南亚各国中,安南大越与中国疆域毗邻,关系密切。清统一全国后,安南内部仍然陷于南北纷争之中,广南(今越南南部)阮氏控制南方,北方郑氏擅权,国王黎氏徒拥虚位。安南久列藩封,黎氏传国最久,臣服中国最为恭顺。清高宗应黎氏之请用兵安南,为安南平定内乱。战争结束后,乾隆皇帝即命内务府造办处刻印了铜版《平定安南得胜图》。
此套图在风格上受到郎世宁“西法中国画”的影响,在画面局部采用焦点透视和一定的明暗对比来表现纵深效果和立体感,在构图、造型上又带有中国画和木版画风格,反映了中国画家在试图融合中西绘画优长方面所作的努力。 唐调露元年(679年)改交州(今越南河内市附近一带)都督府为安南都护府,简称安南府、安南,“安南”之名始此。五代晋时独立,建国号为大瞿越,或大越。北宋开宝三年(970年),封其王为安南郡王;八年(975年)又封为安南都护、交趾郡王;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改封安南国王,此后遂正式称其国为安南。明永乐五年(1407年),成为明朝一省,于其地置交趾布政司。宣德二年(1427年)独立,仍称安南。自宋迄元、明、清各朝均接受册封。其南部疆域不断扩张,早在11世纪即蚕食南部邻国占领领土。15世纪以后逐渐占有占城国全部和真腊国(今柬埔寨)一部分,拓地至暹罗湾(泰国湾的旧称)。清嘉庆八年(1803年)改国号为越南,光绪十年(1884年)沦为法国保护国,分其国为东京(北圻)、安南(中圻)、交趾支那(南圻)三部分,但直到1949年前,我国民间仍沿称其地为安南。 职官名,见《周礼·天官》,执掌贡赋货藏,以供邦国之用。后泛指皇家府库或宫廷。
杨大章(1491—1568年),字克文,号斗山,清安徽怀宁人。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以善画为内廷供奉。擅长画精细人物、花卉、草虫,设色修洁。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作《仿刁光胤写生》册,五十六年(1791年)作《白鹰图》,又有《仿宋人金陵图》卷。 册页的组合形式类似西方绘画中的组画,这种艺术形式在山水画中能够比较完整地展现一个地域不同的自然景观,在花鸟画中可以从多重角度、时节去描绘其自然姿色。在人物画中,可以完整地叙述一个历史故事发生的全过程或细化表现某种道德观念。 全称“总管内务府”,是清代掌管皇家事物的最高管理机构。始设于清初。顺治十年(1653年)六月裁内务府,改设十三衙门。顺治十八年(1661年)废十三衙门,重设内务府。康熙十六年(1677年)内务府初具规模,下设七司三院:广储司、都虞司、掌仪司、会计司、庆丰司、营造司、慎刑司、上驷院、武备院、奉宸苑,其职能与国家机构中的六部相对应。另有分支机构一百三十余处。<br> <br> 绘画造型术语,以近大远小的规律科学地展示人物和景物的空间关系和远近层次,达到与现实生活的一致,成为写实绘画的基本法则。
郎世宁(1688—1766年),意大利米兰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Giuseppe Castiglione),青年时期受到系统的绘画训练,后来加入了欧洲基督教下属的宗教组织耶稣会,并于1714年(清·康熙五十三年)以传教士的身份离开欧洲来到东方,次年抵达澳门,起汉名郎世宁,继而北上京师,随即于康熙末期进入宫廷供职,开始了他长达数十年的中国宫廷艺术家的生涯。郎世宁在清宫廷内为皇帝画了多幅表现当时重大事件的历史画,以及众多的人物肖像、走兽、花鸟画作品,还将欧洲的焦点透视画法介绍到中国,协助中国学者年希尧完成了叙述这一画法的著作《视学》,成为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1766年7月16日(清乾隆三十一年六月初十日)郎世宁在北京病逝,终年78岁。
绘画创作中将摄取的物象限定在一个视点、视向和视域的一种透视方法。以这种透视法创作的作品,画面符合生活中直观看到的近大远小的比例关系和造型原则,绘画的形象效果更为逼真。焦点透视法最早在西洋绘画中应用,清代早期传入中国,在当时亦称为“海西透视法”。TAG标签耗时:0.033641815185547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