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才图会》,106卷,明王圻、王思义辑,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槐荫草堂刻本。版框20.8cm×14cm。半页9行,行22字,小字双行,字数相同,白口,版心上刻书名,下刻“金陵吴云轩刻,秣陵陶国臣刻”。卷端题“云间元翰王圻纂集,谭滨黄晟署重校”。107册14函。
《三才图会》为类书,又名《三才图说》。书分14类,依次为天文、地理、人物、时令、宫室、器用、身体、文史、人事、仪器、珍宝、衣服、鸟兽、草木。此书汇集诸家书中有关天地诸物图像,“图绘以勒之于先,论话以缀之于后”,对每一事物皆配有图像,然后加以说明。图不清晰者可借助文字表达,文字无法说清者可以图作参考,图与文互为印证。所配插图偏重通俗性和实用性。此书可为众多学科的研究者提供资料,其功用可与百科全书相比。
此书刻成于明万历年间,正值我国版画发展的黄金时代,徽州和金陵刻工的作品在当时享有盛誉。《三才图会》地理二卷第一页版心上刻“金陵吴云轩”5字。图像的绘刻线条清晰,但因卷帙巨大,图像繁多,绘刻亦有粗细不同。
《三才图会》刻本流传甚少,除此本外,尚有乾隆年间刊本。王圻(生卒年不详),字元翰,明松江府(今上海)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授清江知县,擢御史。因得罪权相,贬为州判官,后至陕西布政司参议。辞归故里后以著书为事。著有《继文献通考》、《东吴水利》、《稗史汇编》等。王思义(生卒年不详),字明允,明松江府(今上海)人。王圻之子,以著书承其家学。著有《宋史纂要》、《香学林集》、《故事选要》。古人称“天、地、人”为三才。本书汇辑诸书中有关天、地、人之图谱,故名《三才图会》。 也称“框廓”、“边栏”。指古书书页四周的界线,主要形式为线栏。四周单线者称“四周单边”,四周双线者称“四周双边”,上下单线而左右双线者称“左右双边”。为求形式美观,亦有以图案花样组成的版框,称为“花边”。我国古代雕版印刷的书,只在纸的正面印刷,中间有一空行,在此对折而成一张书叶,书叶中缝称为书口,亦可称版口或版心。其作用,一是用于对折书页,二是格内经常刻有书名、卷次、页码、字数、刻工姓名和出版处。在书口近上下两端处印有】形符号,称为鱼尾,上鱼尾上面的空格和下鱼尾下面的空格叫象鼻,以其形状相似而得名。象鼻中空的,即称为白口,是古代印书的一种版式。
吴云(生卒年不详),字少甫,号平斋,晚号退楼,又号愉庭,归安(今浙江湖州)人。以举人官苏州知府。工书,书宗颜真卿。亦擅画山水、竹石,并精通金石考据学。富收藏。著《两叠轩彝器图释》、《古铜印存》等书。明代南京私人书坊之一。类书是把众多书籍的内容按不同门类分别析出,把相同门类的资料集中,然后按门类排列起来。就内容广泛这一点来说,类似于今天的百科全书,但它与百科全书又不同。百科全书是按学科列条目,然后予以准确的科学解释,后附参考书目,而类书则主要在某一门类下摘录有关书中的资料,一般不作叙述和解释,恰当地说,是百科资料汇编。我国历史上最早编纂的类书,要算魏文帝时的《皇览》,后来历代都有,可惜亡佚了不少。
雕漆主要工艺之一,又称雕工。即先在器物上髹漆若干层后,再凭漆之厚度来雕刻花纹。
TAG标签耗时:0.043350934982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