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甔甀洞稿》,54卷,目录2卷。明吴国伦撰,清道光十年(1830年)桂芬斋木活字印本。每半页10行,行20字,小字双行,字数同。版框21cm×14.1cm。四周双边,白口,单黑鱼尾,鱼尾上记书名《甔甀洞稿》,下表卷第、页次。封页刻有“道光庚寅年重镌”、“甔甀洞稿”、“楚兴国吴国伦著”、“桂芬斋梓”。卷首大题下诗类属“楚兴国吴国伦著”、“九世族孙步瀛镌”,文类同。以下依次为:《兴国洲志明卿先生传》,《铣重刊甔甀洞稿序》,明万历十二年王世贞《吴明卿先生集序》,隆庆六年(1572年)胡心得《天鬻子古乐府序》,万历元年(1573年)孙应鳌《西征杂述序》,目录。全书共20册,4函。
《甔甀洞稿》是一部内容丰富的明人诗文集。各卷内容及收录数量如下:卷一至卷二乐府诗250首;卷三乐府杂拟31首,杂歌谣17首,四言古诗70首;卷四至卷七五言古诗263首;卷八至卷九七言古诗110首;卷十至卷十七五言律诗971首;卷十八至卷十九五言排律诗93首;卷二十至卷二十二七言律诗270首;卷二十三至卷二十九七言律诗626首,七言排律诗5首;卷三十五五言绝句189首,六言诗31首;卷三十一至卷三十三七言绝句400首;卷三十四碑文4篇,墓志铭3篇;卷三十五至卷三十六墓志铭14篇;卷三十七明表6篇;卷三十八至卷四十四序81篇,传8篇;卷四十五传1篇,记9篇;卷四十六记4篇,行状2篇,诔2篇;卷四十七哀辞5篇,祭文17篇;卷四十八杂文4篇,像赞4首,告文5篇,题跋10篇;卷四十九至卷五十三书193通;卷五十四书14通,奏记3篇。是书印刷年代较晚,但因木活字精印本传世稀少,弥足珍贵。
《甔甀洞稿》最早的刻本为明万历初年本,文集20卷,诗集6卷。此外有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兴国吴氏刻本,54卷;明万历十二年、三十一年(1603年)兴国吴氏递刊本,54卷,续编27卷,台湾中央图书馆等处有藏。《评林新镌甔甀洞稿文类二十卷诗集六卷》,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清白堂杨新泉刻本,上海复旦大学等处有藏。又一《甔甀洞稿》,诗集12卷,文部15卷,目录2卷,明万历三十一年吴士良、马攀龙刻本;又《甔甀洞稿》,清初吴栋元刻本,上海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馆等处有藏。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古籍善本书目》著录。 《列子·汤问》:“当国之中有山,山名壶领,状若甔甀。”殷敬顺释文:“谓瓦瓶也。”甔,古代指坛子一类的瓦器;甀,指盛水浆的小口瓮。 吴国伦(生卒年不详),字明卿,号川楼,又号南岳老人,兴国(今江西省兴国县)人。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进士,授兵部给事中。与王世贞、李攀龙、宗巨、徐中行、梁有誉、谢榛号称明代诗坛“后七子”,在“后七子”中年寿最高,人有节行,筑嘉树园于北郊,垒石为洞,名曰甔甀。活字印刷始于宋代的泥活字。元代大德二年(1298年),王祯曾用木活字印书。制法:先在木板上刻字,逐字锯开,修整一致,然后在木框内排字,行间隔以竹片,塞紧后即可印刷。1899年,在敦煌千佛洞中,也曾发现过元代的维吾尔文木活字。在我国印刷史上,木活字的重要性仅次于刻版,自元至明清各代流行很广。
也称“框廓”、“边栏”。指古书书页四周的界线,主要形式为线栏。四周单线者称“四周单边”,四周双线者称“四周双边”,上下单线而左右双线者称“左右双边”。为求形式美观,亦有以图案花样组成的版框,称为“花边”。我国古代雕版印刷的书,只在纸的正面印刷,中间有一空行,在此对折而成一张书叶,书叶中缝称为书口,亦可称版口或版心。其作用,一是用于对折书页,二是格内经常刻有书名、卷次、页码、字数、刻工姓名和出版处。在书口近上下两端处印有】形符号,称为鱼尾,上鱼尾上面的空格和下鱼尾下面的空格叫象鼻,以其形状相似而得名。象鼻中空的,即称为白口,是古代印书的一种版式。
线装书的书口款式之一。其标志为书口中缝刻的鱼尾形符号“【”,常刻在书口上节或下节的四分之一处,体黑者称“黑鱼尾”, 体白者称“白鱼尾”。同页上下节有两个鱼尾的称“双鱼尾”,只在书口上边刻一个的称“单鱼尾”。书版一般用四周的界线围成,界线又称边栏,简称边。四周界线只画一道粗墨线者称单边。在粗线之内又附一道细墨线者称双边。上下两边没有细线、仅左右两边有细线者,称为左右双边。上下左右全有细线者,即称四周双边。 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江苏太仓人。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以诗文名于世,工书法,兼善画。书画评论颇多。为明代著名文人,曾与李攀龙共主文坛,李死后独主文坛二十余年,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倡导复古摹拟,与李攀龙、徐中行、梁有誉、宗臣、谢榛、吴国伦合称“后七子“,在当时影响极大。卒赠太子少保。其著述卷帙浩繁,主要有《弇山堂别集》《弇州山人四部稿》《觚不觚录》《书苑》《画苑》等。<br />
南宋(1127—1279年)及以后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其《论语》、《孟子》皆先秦已成书,《大学》、《中庸》摘自《礼记》。《礼记》虽为汉人编定,但其内容则采自先秦旧作,早已列为五经之一。南宋哲学家朱熹 (1130--1200年) 继承北宋程颢、程颐之理学,推崇《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并重,著有《大学中庸章句》、《论语孟子集注》。绍熙元年(1190年)刻书流传,名为《四书章句集注》,始确立“四书”之名称。朱熹死后,“朝廷以其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训说立于学官。”乃盛行于世,元明因之。明并定为经筵日讲之必修课程。
此书为中国现存公藏善本书目的总汇,收录了各级各类公藏部门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图书馆,博物馆,文物保管委员会,高等院校,科学院系统图书馆,中等学校,文化馆,寺庙等781家单位的现存善本图书约13万部,但台湾地区除外。版本目录学上关于“善本”的含义向来是指精加校雠、误字较少的版本或稀见旧刻以及名家抄校、前贤手稿之类。本书目据上述范围选取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而又流传较少的书籍,但不包括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本书目按经、史、子、集、丛5部编排,分部出版。各部类所收各书以著者的时代先后为序;同书有多种版本者,亦按时代先后,先刻本,次抄本,有稿本者排在各本之前。每部书依次著录其书名、卷数、编著注释者、版本、批校题跋者及统一编号。每部书之后有藏书单位代码表和藏书单位检索表。善本书目。北京大学图书馆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北京大学图书馆是我国五大图书馆之一,古籍收藏有150万册,占馆藏的三分之一。其中古籍善本书有15,000余种,160,000余册,珍稀品种和版本已超过5,000种。当中包括该馆历年购入的古籍善本;私人捐赠本,如清末方氏碧琳琅馆捐赠的明清刻本,近代著名藏书家李盛铎捐赠的宋、元、明刊本、抄本、稿本、名人手校题跋本,日本刻本、抄本和朝鲜刻本等;接收的国学院藏书和燕京大学图书馆并入的古籍善本等。本书目的收录标准原则上依《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之收录标准。分类按传统的“四部”体系,略作调整,设经、史、子、集、丛五部。依传统的著录方式,每书著录书名、卷数、作者、版本、册数及索书号。书目后附有书名、著者索引。TAG标签耗时:0.04330492019653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