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氏墨苑》,12卷,附录《人文爵里》9卷,明程大约撰,明万历年间(1575-1620年)安徽新安程氏滋兰堂原刻彩色套印本。版框23.9cm×14.7cm。行、字不等,无行格,白口,四周单边,版心上刻“墨苑”二字。20册2函。
《程氏墨苑》是明代万历年间雕印的一部墨谱。书中收入名家刻绘的墨样共519余种,墨形有圆形、方形、长方形、圭形等式样。全书内容丰富,包括山川景物、草木禽兽、佛道祥瑞等珍贵的图案资料。所制墨品分为六类:一类名元工,二类名舆地,三类名人官,四类名物华,五类名儒箴,六类名缁黄。参与的画家有丁云鹏、江世会、郑一桂等,丁氏提供的墨样颇多,其中“侑座之器”、“金人图”、“五瑞斯岳”、“十有二牧”与丁氏所绘《养正图解》中的图为同一规范。刻工黄铭、黄应道、黄应泰均为歙县虬村名匠。全书精选苛择,其绘刻、印制都很讲究,无论书面构成、黑白处理及刀法运用等都有特点。此墨谱以良纸佳墨刊印成书,是当时出版界的盛事。
《程氏墨苑》的另一特色是书中附有西洋宗教画“宝象图”(即圣经的图解),图像由西洋传教士利玛窦所传。“宝象图”刻制极精,图说皆全,为最早受西洋画风影响的中国版画。
本书数量稀少,是中国明代万历年间徽州版画的代表作,为研究墨史及木刻史的重要著作。 今安徽省黄山市歙县。
由数件大小不等的单独印章相套合而成的组印,又有人称之为子母印,一般有2到4件不等。套印出现于东汉后期,常见于魏晋时期,均为铜质。汉末的套印形体较小,印钮为龟钮或瓦钮。大印印台中空,侧面开口,小印嵌入,两件相套合。魏晋时期的套印形体较大,印钮为避邪钮,有多至四印相套者,但最内的小印往往是扁小的双面印。套印的出现与印凭的使用对象有关,外层印面均是印主人的姓名,内中小印之印文则是其字号。套印的使用表明印章的功用划分更为细致。程大约(生卒年不详),字幼博,别字君房,号筱野,明徽州府歙县人。太学生,能古文,善于制墨。曾仕鸿胪寺序班。著有《程幼博集》六卷。套印,即在同一版面上刷印出几种不同的色彩。它是在雕版印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为精细、复杂的印刷,它使书籍现出五彩斑斓的面貌。
早期的套印技术雕一版而涂以多色,一次印成,称为“涂版”或“套色”。此法容易串色而致模糊不清,后改为分版印刷,即把同一版面上需用的几种颜色分别刻成同样大小的几块版,然后在一张纸上依次加印,称作“套版”或“套印”。相比较而言,后一种方法更为精细。从现存实物看,套印本少者两色,多者五、六色,颇为美观。 也称“框廓”、“边栏”。指古书书页四周的界线,主要形式为线栏。四周单线者称“四周单边”,四周双线者称“四周双边”,上下单线而左右双线者称“左右双边”。为求形式美观,亦有以图案花样组成的版框,称为“花边”。我国古代雕版印刷的书,只在纸的正面印刷,中间有一空行,在此对折而成一张书叶,书叶中缝称为书口,亦可称版口或版心。其作用,一是用于对折书页,二是格内经常刻有书名、卷次、页码、字数、刻工姓名和出版处。在书口近上下两端处印有】形符号,称为鱼尾,上鱼尾上面的空格和下鱼尾下面的空格叫象鼻,以其形状相似而得名。象鼻中空的,即称为白口,是古代印书的一种版式。
山川指山岳、河流和平野。方志类书中常将“山川”列为一目,用以记载某一地区的形胜,诸如:山脉、河流、湖泊、池沼、津梁,以及与山川有关的森林、矿藏、名胜、景观等。又称地舆,指大地。旧方志中常以舆地志为门目名,有时亦称地理志,包括沿革、疆域、山川、城池、治所、古迹、风俗等门类。主要记载行政区域范围,山岭坐落、高度,河流源地、流向,府、州、县治所在地,名胜古迹及风俗等情况。有些志书舆地范围较狭,仅绘地图,而沿革、疆域、风俗等另立门目。新修志书均设地理志,不再名舆地,内容也按现代地理学的学科分类。 丁云鹏(1547—1628年尚在),字南羽,号圣华居士,休宁(今安徽休宁)人。善画人物,佛像,尤工白描,兼能山水。早年人物画用笔细秀严谨,取法文徵明、仇英,后变化为粗劲苍厚,自成一家。所作题材多为罗汉、观音大士和历史人物故事等。又能作山水,近吴门文氏,偶用米法写山,处处臻妙。并绘制了不少书籍插图,对当时木版刻画艺术具有一定影响。<BR> 雕漆主要工艺之一,又称雕工。即先在器物上髹漆若干层后,再凭漆之厚度来雕刻花纹。
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年),明末来中国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意大利人,字西泰。他在葡萄牙殖民势力的支持下,于万历十年(1582年)来华传教。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到北京,进呈自鸣钟等物,并与士大夫交往,主张将孔孟之道、宗法敬祖思想同天主教相融合,同时他也介绍了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自制地图、地球、天体仪送给官员。其主要译著(合作)有:《几何原本》前 6卷,《测量法义》,《勾股义》,《畴人十篇》,《同文算指》前编、通编,《圆容较义》等。TAG标签耗时:0.053376913070679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