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师曾毕生致力于中国传统绘画的创作,留学日本的经历则使其对西洋绘画有相当的接触和研究,他曾画过少量的西画作品,因此在对事物的观察以及绘画技法的运用上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由此形成了个人的艺术风格。他的绘画题材广泛,山水、花鸟、人物、风俗等皆有涉及。
《北京风俗图·磨刀人》
《北京风俗图·说书人》
       陈师曾的风俗人物画给人留下的印象最深,取材紧贴生活,画法写实简括,面貌清新,别具一格。创作于1914—1915年间的《北京风俗图》(现藏于中国美术馆)是陈师曾美术创新及文人画思想最全面、最彻底的诠释。他以速写和漫画的笔法画了一批表现北京风土人情、具有鲜明的乡土色彩的小品画,有压轿嬷嬷、磨刀人、说书艺人、算命先生等各种人物。这些真实的反映普通民众生活和市井百态的题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陈师曾对西画现实主义表现方式的吸收和借鉴,也是对中国传统画家过于注重个人情感抒发的创作心态的一种超越。后来丰子恺的漫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陈师曾的启发和影响。
读画图轴
近现代,陈师曾绘,纸本,设色,纵87.7cm,横46.6cm
       本幅自题中的“丁巳”为民国六年(1917年)。
       作者描绘的是1917年北京文化艺术界为水灾筹款的展览现场,具有接近新闻照片一样的写实性。画面上社会各阶层人士汇集一堂,气氛热烈。画中人物的面部用笔简洁随意,带有些漫画色彩。作者省略了线条,直接用大块墨色塑造人物的形体,短促细碎的线条只在局部作些勾勒,此外还用接近“飞白”的手法表现物象受光面的明亮部分。这种对线条的省略和对光线的感受及表现与中国传统的绘画技法有着很大的不同,由此可以看出陈师曾的西画造诣。
       《读画图》以传统的命题,新鲜的内容,中西合璧的技法诠释作品,体现了陈师曾富有创造性的绘画实践和探索。
©故宫博物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