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屏风是用于挡风或起遮蔽作用的器具。其出现于商周时期,当时称为“邸”或“扆”,只有贵族家庭才有资格使用,是权势、地位的象征。“屏风”之名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至唐朝,屏风的使用已十分普遍,其中应用镶嵌、书画工艺的屏风为宫廷所用,素屏风流行于民间。
       与前朝相比,清代屏风的种类更为齐全,制作手法愈加多样。通过外官进献、内务府采办或招募各地优秀工匠进宫制作等方式,屏风源源不断地汇集于皇宫大内。清代的屏风大体可分为宝座屏风、围屏、插屏三种。宝座屏风多置于各宫殿正殿明间,象征皇权。围屏因其较为灵便,易于移动,多于皇宫中重大节日时用于临时性陈设。插屏用于居室陈设,以增添室内的豪华氛围。乾隆时期,各类工艺品的制作技艺日益发展,北京的珐琅、广州的牙雕、苏州的刺绣、扬州的剔红等都是当时有名的工艺品种,这些丰富多彩的手工技巧皆被用于屏风的制作,加之乾隆皇帝喜好的书画艺术亦被表现于屏风,这一时期遂成为清代屏风艺术的鼎盛期。
       此次展出的62件故宫所藏清代屏风是从2000件藏品中精选出来的代表作品,从中可见清代屏风艺术的全貌,并可藉此了解清代各种手工艺的发展水平和清代书画艺术的魅力。

                                   (栏目主持:胡德生)
  ©故宫博物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