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整理与研究”项目组赴上海调研谢伯殳旧藏甲骨纪实

时间:2017-07-17

  故宫研究院古文献研究所牵头的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故宫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整理与研究”,其标志性成果《故宫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马衡卷》《故宫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谢伯殳卷》按计划将在今年正式发稿。项目组在整理院藏甲骨的同时,并未拘泥于院藏甲骨本身,而是以院藏甲骨为核心,以入藏信息为线索,努力搜寻同源旧藏的下落,力争恢复同源旧藏的原始面貌,丰富我院藏品的资料完整性。不久前,本项目释文组在梳理文献资料时,发现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的历史博物馆可能藏有谢伯殳流散甲骨。本项目执行负责人王素认为:有必要与华东师大历史系合作,将这批资料作为“附编”收入《谢伯殳卷》,为学界提供一份完整翔实的谢伯殳旧藏甲骨资料。



  2017年新年伊始,项目组在华东师大历史系牟发松教授的帮助下,获悉该博物馆确实藏有100多片甲骨实物,但由于“文革”期间院校合并以及人员更替,已无法查找这批甲骨的原始入藏信息,是否谢伯殳旧藏,博物馆亦不敢断言。项目组根据博物馆提供的1972年7月的“文物清册”,先核对《谢氏瓠庐殷墟遗文》,仅能确认其中约38版为谢氏旧藏;再核对《院藏甲骨与<谢氏瓠庐殷墟遗文>对照表》,发现院藏甲骨在《瓠庐》中大致是连号著录,而博物馆“文物清册”甲骨著录情况也略呈这一趋势。为进一步确认我院谢氏旧藏在《瓠庐》中的著录情况,本项目释文组组长卢岩、编目组成员见骅,又将院藏原拓与《瓠庐》逐一核对,发现除个别拓片的顺序和方向有别外,二者亦完全一致。据此,项目组大胆推断,我院1957年在上海富晋书社收购谢氏旧藏甲骨时,应为成批整盒购入,并未拆盒拣选。华东师大历史系博物馆购藏情况类似。两单位藏品应为同源。华东师大历史系博物馆谢氏旧藏甲骨应不少于80片。鉴于华东师大历史系博物馆的这批甲骨资料尚未刊布,项目组决定亲赴上海对实物进行查证。


  2017年1月9日至12日,项目组一行4人,由本项目执行负责人王素带队,任昉、杨杨、李延彦参加,赴上海华东师大调研,受到历史系领导沐涛教授、牟发松教授和博物馆负责人王进锋副教授的热烈欢迎。具体情况如下。



  1月10日,项目组一行在牟发松教授的陪同下,到华东师大历史系博物馆调研,受到负责人王进锋副教授的热情接待。王素代表项目组向王进锋介绍了本项目的工作情况和此行目的。王进锋也简要介绍了博物馆的情况。华东师大历史系博物馆始建于1952年,藏品主要包括历史文物、古钱币、生物标本、地质矿石标本与名家手稿、古籍碑帖以及民俗文物、近现代档案等。其中,历史文物包含甲骨、商周青铜器、历代陶瓷等。甲骨约136片(含伪片),除32片为捐赠外,其余皆为收购。近年来,已对大部分甲骨进行了编目和整理,并在展厅进行展示。剩余少部分甲骨,因品相和真伪问题,存放库房,尚未进行编目和整理。情况介绍完毕,项目组开始工作。主要是根据《谢氏瓠庐殷墟遗文》,逐一核验正在展示的甲骨实物。这批甲骨,分置于三个囊匣,共计81号、83片(含缀合)。通过核验,可以确定皆为谢氏旧藏。从字体看,涵盖了宾组、出组、历组、无名组等组类;从内容看,主要有祭祀、出行、天气、田猎、军事、卜法等;从材质看,龟甲、兽骨各占一半。较重要的有2101-07“家”字刻辞、2101-08田猎刻辞、2102-02钻孔甲骨、2102-14填墨甲骨、2103-01“夒”字刻辞、2103-21“小臣”刻辞等。其中,2102-02钻孔甲骨为殷代极为罕见的卜甲修治样式,对于甲骨学与殷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时间和工作流程的限制,此次未能核验存放库房的甲骨实物。但根据博物馆“文物清册”显示的甲骨来源推测,在未经核验的甲骨藏品中,可能还有3匣16片原属谢氏。



  1月11日上午,项目组与华东师大历史系领导沐涛教授和博物馆负责人王进锋副教授就合作事宜交换了意见。双方一致认为:谢伯殳旧藏甲骨对学术界及社会公众具有重要意义,有必要联合起来把这份珍贵的资料公诸于众。王素提议:可利用故宫博物院现有科研平台和学术资源,将流散两地的谢伯殳旧藏甲骨合编为《谢伯殳卷》,故宫藏品为“正编”,华东师大藏品为“附编”。本卷编辑委员会,华东师大可派员参加。鉴于故宫《谢伯殳卷》“正编”已经初步整理完成,双方可集中精力协同完成华东师大《谢伯殳卷》“附编”。双方在达成合作意向后,又就具体合作事项的运作和合同文本的撰写交换了意见。


  1月11日下午,作为此行临时新增任务,王素研究馆员应邀在位于上海闵行校区的华东师大历史系学术报告厅,举办了一场名为《汉唐历史与出土文献——出土文献整理规范漫谈》的讲座。讲座由牟发松教授主持。王素首先指出:一般认为,中国历史上有三个盛世:汉代的文景,唐代的贞观和开天,清代的乾嘉。清代是高压下的盛世,很多人并不认可。因而实际只有汉唐两个盛世。汉上含秦,唐下含五代。传统“二十五史”中,有十九史属于汉唐。汉唐历史研究,自清以来,就是史家研究的重点。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就是研究这十九史的。民国迄今,享有盛名的史学大家,大多也都是研究汉唐历史或部分研究汉唐历史的。汉唐历史受到重视,还与出土文献主要集中在这一时段有关。20世纪初的所谓文献四大新发现:殷墟甲骨、西北汉简、敦煌文书、大内档案。其中敦煌文书、西北汉简即属于这一时段。饶宗颐认为应该增加碑志为五大新发现。碑志也属于这一时段。出土文献五大门类:甲骨、金文、简牍、文书、碑志。汉唐历史占有三至四门类。20世纪史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和方法,譬如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陈寅恪的预流、未入流和新材料、新问题、新潮流,也主要是将汉唐历史与出土文献相结合而言的。这样一来,对于出土文献整理,就会提出更高的要求。按照什么标准进行出土文献整理,才能更好地让出土文献为历史研究服务,成为每一个出土文献整理者需要面对的问题。王素接着详细介绍了自己作为专业出土文献整理者,关于出土文献整理的理念、原则和方法。聆听讲座的师生均感获益匪浅。在提问环节,王素还与师生就出土文献整理问题进行了交流。



  总的来看,此次调研收获甚丰。不仅与华东师大历史系博物馆共同认定了83片甲骨属于谢伯殳旧藏,还就这批甲骨的合作整理达成了广泛共识。这种博物馆与高校间的合作,在我院并不多见,值得推广。此外,王素作为从业近四十年的专业出土文献整理者,能够利用高校科研平台,宣传自己整理出土文献的理念、原则和方法,也是一种收获。这也使华东师大对与故宫的合作更加充满信心。

问题反馈
图书馆

图书馆

视听馆

视听馆

故宫旗舰店

故宫旗舰店

全景故宫

全景故宫

v故宫

v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