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研究院学术讲坛第113讲——玉文化讲坛第十一讲
纪要:石峡文化出土良渚式雕纹玉石器探索

时间:2024-07-11

由故宫研究院玉文化研究所举办的故宫学术专题系列讲座第113讲、玉文化讲坛第十一讲于2024年6月26日上午在故宫博物院南三所西所后院教室举办。故宫研究院玉文化研究所所长徐琳主持本次讲座。台湾南华大学视觉艺术与设计学系副教授江美英应邀作了题为“石峡文化出土良渚式雕纹玉石器探索”的专题讲座。


主讲人江美英副教授


讲座现场


曲江石峡遗址是广东先秦时期最为重要的遗址之一,于1973年底至1978年底经过三次发掘,揭露面积3666平方米,清理墓葬132座。考古发掘和研究表明,石峡遗址共有四个时期的文化遗存,时间跨度为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前段至春秋早期,以其中第二期的“石峡文化”最具代表性。主讲人以石峡文化遗址出土带有“良渚式雕纹”的玉器为切入点,从器型、纹饰、工艺及材质等方面,阐明了对石峡出土良渚式雕纹玉石器的认识和理解;又通过与良渚文化、石峡文化出土发掘品的横向比较,解读了两岸故宫所藏龙首镯的文化归属和来源问题。


在介绍广东石峡玉器之前,主讲人对良渚文化的历史背景及玉器风格进行了介绍。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从1936年发现与研究迄今已近90年,雕琢在玉琮及其他玉器上的纹饰曾广受学者们的深入研究,迄今学界对于“良渚式雕纹”已有基本共识。良渚玉琮有着外方内圆、射口、直槽、分节的造型特点和中孔有对钻错位台阶面的制作特征。主讲人着重将玉琮节与节之间的分隔带分为A式和B式。A式节分隔带略呈窄长的三角形,靠近器身转角处较宽,靠近直槽处较窄,呈凹陷状,是节与节之间的分割;


A式节分隔带


B式棱分隔带为两组浮雕长横棱间所夹的一条较窄的横条,呈浅凹陷状,为棱与棱的分割。


B式棱分割带


此外,良渚文化玉琮上的纹饰可分三类,第一类在反山墓简报中称为“神徽”,即头戴大羽冠,脸庞略呈倒梯形的“神人”。第二、三类分别称为“小眼面纹”和“大眼面纹”。从反山16:8和瑶山M10:16等墓出土的玉琮看,其特征为三角锥形眼、横棱上有卷云纹鼻翼、脸庞线清晰。


神徽


小眼面纹和大眼面纹


随后,主讲人对广东石峡等地区15件良渚式雕纹玉石器进行了介绍。这15件玉器分别来自石峡遗址、床板岭遗址、封开禄美村遗址、汕尾市海丰县三坨村和广州黄埔甘草领遗址。器型可分为多节玉琮、单节玉琮和玉镯。


广东出土良渚式雕纹玉石器地点


(一)多节玉琮(编号一至五)。编号一至三整体白化,编号四至五颜色较绿,有透闪石玉特征,白化程度的不同是由于埋藏环境不同导致的。主讲人将五件多节琮与良渚文化玉器分别比较后判断,这五件琮均为良渚文化制作。如编号一石峡M105:1出土玉琮与江苏寺墩M3:72良渚文化玉琮外形相似、AB分隔带凹陷清晰、中空对钻特征相同。这五件多节琮虽均为良渚文化制作,但传播路线不同,推测编号一至三为山路传播,编号四至五为海路传播。


多节玉琮(编号一至五)


石峡M105:1出土玉琮与江苏寺墩M3:72良渚玉琮的比较


(二)单节玉琮(编号六至十一)。


单节琮(编号六至十一)


编号六石峡M17:13出土单节琮的特点为:1.横梁下B式棱分隔带不够凹下;2.双长横棱上的平行阴线排得太疏松;3.两眼之间的鼻梁不够凹下。此件玉琮的质地不是闪石玉,纹饰有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的风格,但B式棱分隔带的特征不典型。主讲人在2011年曾从质地、分隔带纹饰特征判断是石峡人仿制。随着研究的深入,现在认为部分单节玉琮也可能为良渚文化制作。


编号六石峡M17:13出土单节琮


编号七石峡M69:28出土单节琮的特点为灰白色的质地中存有绿色斑点,可能是玉石料原有的色泽。此件纹饰有较特殊的“丹凤眼”,眼眶呈横长椭形,中央未刻出眼珠,在四个面纹中有的眼睛比较清晰,有的已磨蚀不清,白化现象严重;此件面纹还有一个特别之处是双眼之间的鼻梁是柔和圆顺的三角形隆起。孔壁光滑,射口略呈圆弧面现象。原应分为双长横棱中间夹着B式棱分隔带的部位,却连成一块甚宽厚的凸棱。转角以及射口端面都有磨圆现象。每个装饰块之间的直槽甚宽。主讲者认为其为良渚人或石峡人制作,可再讨论。


编号七石峡M69:28出土单节琮


编号八石峡M10:11 出土单节琮的纹饰特征为双圆圈眼过大,紧贴长横棱下方。长横棱平行线排列太松,不似良渚文化线纹那么紧密。主讲者认为这些特征与良渚文化玉琮十分相似。


编号八石峡M10:11出土单节琮


编号九石峡M54:1出土单节琮白化严重,长横棱的线条及眼睛、鼻梁部分与良渚文化相似。材质不像透闪石玉,如果经过检测证明其为闪石玉,那么其从良渚传过来的可能性更高。所以目前尚不能判断其为石峡或良渚文化制作。


编号九石峡M54:1出土单节琮


编号十石峡M104:2出土单节琮的纹饰特征为平行线不清晰,鼻梁短横线较高。中间对穿后磨平。乍看为良渚文化制作,但可再讨论。


编号十石峡M104:2出土单节琮


编号十一甘草岭地表采集的残琮,质地不似透闪石,眼睛清晰,但其他纹饰不甚清晰。邓聪先生曾发表《良渚文化玉器向南界限初探——珠江三角洲考古新发现的琮、镯、钺》一文,将良渚文化玉器向南扩大,就是依据此件文物。此件残琮具良渚文化因素,良渚或石峡制作,可再讨论。


编号十一甘草岭地表采集残琮


(三)环镯类(编号十二至十五)


环镯类(编号十二至十五)


编号十二石峡M56:1 出土玉镯,也可称为玉环形琮、玉环。亚腰型,有直槽。其上的神人纹单圈小眼、鼻子清晰,特别是有两节纹。良渚文化未见此类两节玉镯,是良渚文化遗物或石峡人制作可再讨论。


编号十二石峡M56:1 出土玉镯线绘图


编号十三石峡M6:2出土兽面环,白化,破损严重,桃形眼。种种细节表明其受到良渚文化影响,但具体由哪里制作还有待考证。


编号十三石峡M6:2出土兽面环线绘图


编号十四石峡M42:4和编号十五石峡M99:5出土的龙首镯几乎完全白化,尺寸分别为8.2厘米和12厘米,两件玉镯均为二次葬。主讲人判断均为良渚文化遗物。


石峡文化龙首镯


最后,主讲人对考古出土的龙手镯进行了研究回顾,并通过与两岸故宫藏龙手镯的比较,认为传世龙首镯有一类纹饰起源于龙首饰。另外,两岸故宫均藏有良渚文化的龙首镯,明代有一类龙首镯是仿良渚文化的仿古作品,清乾隆时期有一类龙首镯则属于仿古“文创”。


之后的提问环节,主讲人、与会专家学者和听众就单节琮的“丹凤眼”问题、石峡玉琮的工艺问题、石峡地区人是否来自良渚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问题反馈
图书馆

图书馆

视听馆

视听馆

故宫旗舰店

故宫旗舰店

全景故宫

全景故宫

v故宫

v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