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故宫研究院主办、玉文化研究所承办的故宫学术专题系列讲座第84讲于6月11日上午在故宫博物院紫禁书院举办。主持饶河小南山遗址发掘工作的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李有骞应邀作了题为“中华玉文化的摇篮——饶河小南山玉器的发现和认识”的专题讲座。讲座由玉文化研究所所长徐琳主持。
饶河小南山遗址曾获“201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小南山玉器的发现对于中华玉文化溯源意义重大。主讲人在简要回顾中华玉文化探源历程之上,介绍了小南山遗址的调查发现概况和考古发掘过程,重点说明小南山玉器的出土情况、年代、类型、技术、原料等内容,在东北亚史前文化格局下讨论小南山遗址如何成为中华玉文化摇篮,引起听众的热烈讨论。
首先,主讲人为引出“中华玉文化”的概念,简要回溯了中华多元玉文化的学术探索过程。从吴大澂的《古玉图考》到闻广的《中国古玉的研究》,中国人对玉器、玉文化的认识被考古学和现代科技不断提升到新的历史高度。杨伯达在《中国古代玉器探源》一文中提到:“我国早期玉器源头不论在何时发现,量其功能、工艺、形制的总水平不会超过兴隆洼、查海两地的玉器。”而小南山玉器的发现极大可能打破兴隆洼、查海玉器源头说,可视为“中华玉文化的摇篮”。
接着,主讲人介绍了小南山遗址的考古概况。小南山是一座南北向的山丘,位于黑龙江省东部三江平原地区的乌苏里江西岸饶河县南部。早在1958年,小南山遗址就被发现有桂叶形尖状石器,后历经多次科学发掘,揭露出时间跨度在距今17000年至距今约1700年的共五期遗存,其中第二期以墓葬为主,年代在9200-8600年,出土了大量玉石器。
部分玉器出土情况
玉玦切割痕迹
钻孔痕迹
随后,主讲人将小南山遗址放入更广阔的旧石器晚期欧亚大陆考古发现中,证明小南山的出现并非偶然孤例。主讲人推测,末次冰期下,在食物来源不稳定的风险环境下,为降低生存风险出现了人类定居,如黑龙江中游的新彼得罗夫卡文化的房址村落遗址,还有物质交换活动,如东北亚黑曜岩交易网。遗址已出现成熟的细石叶技术,为制玉奠定了基础。玉装饰品体现劳动时间价值,且美观易保存,适合物质交换,这些影响了小南山玉器的制作和出现。与小南山遗址年代相近的还有齐齐哈尔滕家岗遗址也出土有玉器。小南山玉器存在着对大中华地区史前早期其他文化玉器的扩散影响,这是值得学界重视的。
讲座结束后,主讲人与听众进行了热烈讨论。主持人徐琳点评道,李有骞博士为这次讲座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不仅整理了目前小南山发掘出土的玉器,还进行了很多工艺上的复原,尤其是对钻孔工艺的实验意义重大。他这次公布的小南山玉器的工艺细节,确实感觉比距今八千年前的兴隆洼文化玉器制作工艺更为原始,加之出土玉器数量较多,明显以透闪石玉为主,可以认定为目前在中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玉文化,证实了中华九千年玉文化,我们也期待着将来在黑龙江地区还有更多的考古新发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朱乃诚就小南山玉器和兴隆洼玉器、藤家岗玉器的对比进行了提问,他从工艺技术上指出兴隆洼玉器要成熟于小南山玉器,认同小南山玉器早于兴隆洼玉器的观点。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于明十分认同小南山玉器的重要性,认为小南山玉玦的特殊意义还有待研究,也对东北地区玉料来源提出了疑问,期待进一步的玉矿调查和遗址发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