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心殿宫廷史项目组赴西藏考察报告

时间:2019-06-15

一、课题简介及考察概况

  养心殿一区作为清代重要的政治中心和办公区域,同时也是皇帝的生活场所。在养心殿区域内,佛堂主要集中于四处,即养心殿西暖阁内佛堂、养心殿东暖阁后室仙楼佛堂以及西配殿、东配殿。目前对于这些佛堂的学术研究并不充分,故此次在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中,特申报课题《事佛与祭祖:养心殿的佛堂与清代宫廷的满藏汉信仰》,希望通过对档案的详实梳理,结合对藏区寺庙、遗迹的实地考察,进一步明晰这些佛堂的功能及其与清帝的关系,对清宫藏传佛教信仰及其发展演变进行更为深入的调查研究。因此,到藏区进行实地考察是基础且重要的工作。


  2019年5月5日~6月7日,养心殿宫廷史项目组罗文华、苏白、马骥越一行3人赴西藏考察,考察范围包括拉萨-阿里-日喀则-山南地区。此次考察和张长虹老师的“西藏阿里卡孜河谷石窟调查与研究”项目组行程一致,两组人员同行,有助于实地交流和有效利用资源,并及时交流和互相帮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此次考察点众多,并在各考察点采集了完备的信息,收获丰富。此次考察寺庙、遗址等共计41个(表1),驱车考察行程近8100多公里。


  今年考察的重点是阿里地区,返程途径日喀则地区、山南地区时,考察了在藏传佛教艺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寺庙遗址,现按照地域及考察时间顺序对考察中的重要成果进行汇报。


序号

地区

考察点、寺庙遗迹

1

拉萨地区

大昭寺

2

布达拉宫

3

阿里地区

托林寺

4

古格故城

5

皮央石窟

6

东嘎石窟

7

丁琼拉康石窟

8

千佛洞石窟

9

羌普巴

10

樟木石窟

11

额钦石窟

12

吉日石窟

13

芒扎石窟

14

聂拉康

15

新卡孜寺塔和佛像

16

尼旺普巴

17

益日寺

18

热尼拉康

19

香孜城堡(强巴拉康)

20

古格洛当寺

21

科迦寺

22

观音碑

23

那曲宗布石窟

24

科迦村村民家壁画、西德拉德寺

25

日喀则地区

达居乡林欧村摩崖石刻

26

吕龙寺

27

甘丹彭措林寺

28

觉囊塔石刻博物馆

29

扎什伦布寺

30

重孜寺

31

藏扎寺

32

少岗乡少岗村摩崖石刻

33

艾旺寺

34

白居寺、吉祥多门塔

35

宗山抗英遗址

36

山南地区

直那古如拉康

37

丢热桑林寺

38

扎果寺

39

扎塘寺

40

贡嘎曲德寺

41

拉萨地区

聂当卓玛拉康

表1 考察寺庙、遗址汇总


二、拉萨地区考察成果
    

  5月6日上午,考察团成员同拉萨文物局、文研所进行了业务交流,为今后的交流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下午,考察团一行前往大昭寺参观,大昭寺尼玛次仁师父向大家介绍了大昭寺的历史及文物现状。故宫博物院自2012年开始在大昭寺工作,协助寺院方整理其佛像、唐卡等文物,并进行文物数字化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了佛像、唐卡、壁画、建筑的扫描存档,考察团此次同时考察了文物数字化项目的进展和成果(图1)。


图1 考察团在大昭寺参观

  5月7日上午,考察团前往布达拉宫参观,布达拉宫管理处同事陪同进行了参观。除了参观白宫、红宫之外,还参观到十三世达赖喇嘛灵塔,此座灵塔是布达拉宫的灵塔中体量较大、装饰最为豪华、镶嵌宝石最多的一座。此外,参观了轮拉康、琍玛拉康、萨松朗杰,轮拉康和萨松朗杰和故宫有着紧密的联系,轮拉康供奉有三座坛城,虽然体量不大,却是雨花阁的三座坛城建造的灵感来源。萨松朗杰的宫廷元素十分明显,供奉着康熙皇帝的牌位、乾隆皇帝袈裟像等,其佛像后葫芦形的背龛也具有浓重的宫廷特色。

图2 布达拉宫轮拉康

三、阿里地区考察成果

  考察组一行在拉萨短暂适应了三天后, 5月8日早上7:00出发,乘车前往阿里。拉萨距离阿里约1500公里,中途可停留住宿的落脚点较少,且限速严格,大部分路段时速限制在40公里/小时,晚上22:00,考察团抵达途径住宿点——萨嘎县。萨嘎县的平均海拔在4600米以上,长途坐车的劳累和高反引起的身体不适对考察成员来说是很大的考验,但是为了行程顺利进行,大家都咬紧牙关,第二天一早7:00继续赶赴阿里地区札达县。


  5月10日,考察团正式开始了在阿里地区的调查,此行共调查石窟及寺庙24处。


  1、托林寺


  我院工作人员到托林寺考察过多次,但一直未能进入色康,而色康便是雨花阁建造的原型。乾隆曾向章嘉国师询问:“在西藏为佛教建有广大功业的杰出人物有哪些?他们的主要功迹如何?”章嘉国师讲到了大译师仁钦桑波创建的托林寺,寺内正殿有四层,内设四部佛众的立体坛城的情况。乾隆说:“在朕的京城中也要建一座那样的佛殿。”于是,由章嘉国师负责,在中正殿区域建造了雨花阁,于乾隆十四年竣工。此前一直认为,雨花阁的设计是仿照托林寺所建,而事实上,色康才是雨花阁建造的原型。遗憾的是,色康目前仅存很小一间,也仅存一层,只能从当前保留的建筑形制想象还原当年的结构,以找到雨花阁和其对应性,这也给我们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思路。


图3 考察团在托林寺参观


  2、东嘎皮央石窟


  学术界对于东嘎皮央石窟的调查研究开始的较早,也相对成熟,在藏传佛教艺术史上的有较重要的地位。1992年6月,由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与四川大学组成的调查分队,在西藏西部的阿里高原发现了几处佛教石窟遗迹。其中位于扎达县境内的东嘎、皮央两村的石窟群规模较大,因两村相距不远,故命名为“东嘎--皮央石窟”。皮央东嘎石窟位于托林寺以北约40公里处,形制以礼佛窟为主,还包括禅窟、僧房窟、仓库窟,绘画题材以佛、菩萨、飞天、比丘、供养人像、佛转故事、曼荼罗等为主,具有浓郁的区域风格特征。


  在皮央、东嘎石窟的绘画方法、风格特点、人物、动物形象等艺术表现中可以看到不同文化元素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影响。其艺术风格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同时也吸收了来自其他地区的艺术元素并加以融合创造,说明该地区在当时和不同地域间交流的密切性。


  3、羌普巴


  5月14日,考察团到羌普巴考察,羌普巴是这次考察过程中最为难忘的一站。因为考察难度太大,此前基本没有研究成果发布。


  羌普巴位于卡孜河谷深处,海拔约4500米。由札达县城出发,抵达距羌普巴最近的停车点共8小时车程。其中包括3小时较平整的山路,另外要走5小时路况极差的石子路。前行期间车队里有一辆车陷进了河沟,大家一同想办法垫路拉车,继续赶路的途中飘起了小小的雪花。大概14:30分左右,车队抵达停车点,之后便是近4小时徒步,极高的海拔高度和遥远的距离对大家的体力和意志力是严酷的考验。札达县文物局长派熟悉地形的向导永嘎陪同我们前往,路上如果没有他的帮助,我们根本无法安全顺利地完成考察任务。向导一直催促我们加紧进度,必须在天黑前赶回车上。翻过了9座山头后,考察团员抵达石窟脚下。一切的困难和辛苦在抵达洞窟门口的时候都觉得是值得的,小小的石窟洞口用石头封了起来,起到了简单的保护作用。虽然该石窟地处偏僻,荒无人烟,但当地老乡普遍有较强的文物保护意识。该窟面积不大,但壁画保存状况较好,主绘八药师及文殊等题材。大家严格按照流程分工合作,最大效率地完成了拍摄、绘图、测绘等工作。完成工作时已是6点多,向导一再强调要在天黑之前赶回车上,夜晚22:20左右团队所有人陆续回到车上,开始返程,抵达酒店已是凌晨2点钟。

图4 前往羌普巴途中

图5 前往羌普巴途中

  4、额钦石窟


  额钦石窟是此次考察的重中之重,去年到阿里考察的时间是7月~8月,抵达阿里的时候便被告知因为河水已经涨了,无法进入额钦石窟。因为阿里地区最晚6月份便会进入雨季,河水一涨,危险性太大,所以虽然5月份空气仍比较稀薄,但为了弥补额钦石窟这一缺口,考察团仍克服困难,决定5月份进藏。


图6 前往额钦石窟途中


  额钦石窟位于达巴乡东萨组阿钦沟内,该河沟内共有两处石窟,除了额钦石窟,还有樟木石窟。扎达县文物局罗丹局长提前帮我们联系好老乡,租了八匹马,并请了四位藏族向导陪我们骑马进山。车子停到离河最近的地方,我们和马队汇合。团队里大多数人是第一次骑马,并且在地形比较恶劣的山里,心情有些紧张。骑马大约2个多小时后,团队抵达樟木石窟脚下。樟木石窟破损比较严重,并且有明显的重绘痕迹,重绘部分线条较为简单,年代似乎较晚。底层部分色彩更接近早期特征,但有待进一步的比较。壁画有残存的题记,但已漫漶不清,罗文华老师对壁画进行了全面细致的采集,拍摄与测绘工作完成后,继续前往额钦石窟。额钦石窟的壁画保存状况更好一些,1壁残破比较严重,其他壁面保存比较完整,绘画主题仍是以曼荼罗为主。

图7 在樟木石窟采集信息


  5、聂拉康


  聂拉康分布在东西走向的普卡河谷南岸,在该河谷的断崖上,面向河谷开凿零星石窟,聂拉康是其中最大的一座。坐西朝东,现有的门为后期增加,并不是原拉康的大门。聂拉康顶部已坍塌,窟顶呈圆弧形,高约5米。壁画面积较大,存留在1、2、4壁,保存较完整,主绘五方佛、曼荼罗和佛说法图。在窟内残存5座塑像的基座。在1壁画面中可以看到丰富的细节表现,具有浓郁的装饰意味,从不同角度体现了阿里地区融合性的艺术风格。


图8 考察团在聂拉康工作

四、日喀则地区考察成果


  5月21日~7月28日,考察组于日喀则地区考察。此前藏传佛教文物研究所成员曾多次进藏考察,日喀则地区是考察的重点和必经地,因此对日喀则地区的考察相对成熟。此次在完善采集资料的基础上,仍有新的发现和收获。


  1、艾旺寺


  艾旺寺位于日喀则地区康马县萨马达乡萨鲁村,坐南朝北,面积900余平米,为长方形院落,内有三座佛殿,呈“品”字形布局。最早对艾旺寺进行考察的人是意大利籍藏学家图齐,大概在1934—1935年,其次是意大利籍藏学家罗伯托·维塔利,于1986—1988年考察,我国对艾旺寺正式考察是1990年,由西藏文物普查队进行了考察工作,并于1993年发表了考古调查报告。1990奶奶西藏文物普查队考察时,寺庙已受到严重的破坏,好在图齐考察时寺庙尚且完好,拍摄了大量的图片资料,提供了研究参考。


  艾旺寺地处萨马达地方,该区域距离中印边境很近,这一地区古寺较多,不乏吐蕃时期和后弘初期的古刹,在后弘期早期,曾是印藏佛教文化交流的前沿阵地。图齐最早发现的这种艺术风格,后期被西藏藏学家称为“萨马达类型”。几座寺庙艺术风格独特鲜明,其中艾旺寺的雕塑风格更为特别。


  艾旺寺并无信众和游客参观,空间十分清净,加之其极为独特的艺术风格,整体增添了一分神秘的氛围。正殿残存7尊佛像,均有原形头光。西配殿的塑像内容差异较大,殿内正中设塔形神龛,龛内存残像,双狮承重,四壁存飞天、舞女及动物残肢。


  在西藏考古队的考察报告中,将艾旺寺三个殿堂的雕塑风格区别进行了阐述。认为正殿的泥塑造像展现了鲜明的汉地风格,有云岗、龙门石窟中北魏至唐代佛教造像的风格;东配殿塑像显示出了中亚特征,菩萨服饰具有波斯萨珊王朝服饰的特征,且与唐代阎立本所绘的《步辈图》中的吐蕃使者禄东赞的服饰相似;西配殿有别于二殿,以神龛中、下柱护卫的狮子拱托的工艺似有印度早期纪念柱及石门上装饰雕刻的风格。因此艾旺寺的雕塑汇集了汉地、印度和于阗三种不同的艺术风格。


  2、白居寺


  白居寺位于江孜县江孜镇,为著名的法王绕丹·贡桑帕(1389--1442)在一世班禅大师克珠杰·格勒贝桑布(1385--1438)的帮助下创建。建筑形制上来看,是一座典型的藏传佛教寺院,包括围墙、寺院、吉祥多门塔等,壁画和塑像不仅数量丰富,并且极具艺术价值,由于白居寺在艺术上的辉煌成就,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


  白居寺的壁画出现于12—15世纪,该时期的艺术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征,白居寺则是鲜明的例证。藏传佛教艺术在此时期兴盛发展,阿里地区和夏鲁寺等地区的壁画都是此时期前后的代表作,相互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同时,宫廷藏传佛教艺术也在此时期发展繁盛,元明两代中央和西藏地方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宫廷风格对藏传佛教艺术也产生了直接影响。因此,白居寺艺术是对印度、尼泊尔和汉地风格的吸收再融合之后的呈现,是藏传佛教艺术发生走向发展的记录和承载体,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五、山南地区考察成果    


  1、扎塘寺


  扎塘寺创建于11世纪末期,是西藏后弘期佛教重新复兴的标志。是由扎巴恩协创建的。“扎巴恩协”藏语意为“富有的神通识”,根据藏史记载,扎巴恩协一生建造寺院108座,扎塘寺是其建造的最后一座寺院,可能也是最为宏大的一座。扎塘寺整体建筑布局是按照密宗的曼陀罗建造而成的,建立之初是一座规模宏大,构思奇妙的寺院建筑群,可惜如今只剩下主殿和残缺不全的围墙。扎塘寺现存佛堂中的塑像皆已被毁,只残存头光、身光及壁画。根据塑像残存的痕迹来看,体量巨大,仍属早期艺术风格,即以雕塑为主,造像占据主要地位,壁画作为补充,这种艺术风格流行于14世纪以前。


  扎塘寺壁画在艺术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在本土风格的基础上,融合了印度、西域、汉地的艺术元素,形成了多元的艺术风格,继承了吐蕃传统及萨马达类型,同时吸收了新的波罗样式及汉式艺术,具有非常高的创造力和综合性。可称之为一座珍贵的艺术宝库。


  2、贡嘎曲德寺


  贡嘎曲德寺位于西藏山南地区贡嘎县岗堆乡,海拔3598米,为贡嘎南杰(1432-1496)所建,寺庙建成于1464年。目前寺庙损毁严重,主殿祖拉康建筑大部保存完整,壁画保存状况较好。该寺在藏传佛教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体现于其创作的颠覆性和创新性,在此之前,西藏绘画以印度-尼泊尔风格为主导,而在贡嘎曲德寺,可以看到大量运用了汉地元素。此外,贡嘎曲德寺壁画是钦则画派创始人钦则钦莫及其团队留下来的唯一作品,对于钦则画派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钦则画派作为西藏15世纪最为重要的画派之一,在西藏艺术风格演变过程中,地位十分重要。贡嘎曲德寺壁画研究最为核心的问题是,钦则画派的特点究竟是什么,目前学术界对于钦则画派的风格特点,观点并不统一。


  我院团队在2013年—2014年对贡嘎曲德寺进行了文物数字化保护,在此基础上,对寺庙壁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罗文华老师《从西藏贡嘎曲德寺壁画看钦则画派的特点》一文中,得出结论,钦则画派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淡雅中间色为主,摒弃了浓艳的色彩对照;空间感并不广阔,但是层次反复,装饰元素多样,对当时西藏沉闷的艺术风气来讲是很大的改革。

六、总结


  藏传佛教对清宫佛堂的宗教思想及艺术风格的影响极为深刻,养心殿佛堂是清宫宗教信仰的缩影,具有鲜明的宫廷特色和极大的研究价值。对藏区的考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此次考察是我院团队第二次正式深入进入阿里地区,在去年的考察基础上进行查漏补缺,成果颇丰。通过此次考察,采集并补充了大量数据资料,拓展了我院藏研所在藏区调查的深度及广度,为日后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对藏区不同时代、地域的佛堂、遗迹的调查,将藏传佛教之佛堂陈设及其体现的密宗思想、艺术风格等与养心殿佛堂进行全面且多方位的对比,使研究更具宏观性和目的性,有利于拓展研究视野,突破当前研究中遇到的困惑。


  在此次考察过程中,得到了西藏自治区文物局、西藏文物研究所及各级当地文物部门、同事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考察才能得以安全顺利地进行,在此表达诚挚的谢意!

图9 考察团在前往卡孜河谷途中

图10 徒步前往羌普巴

问题反馈
图书馆

图书馆

视听馆

视听馆

故宫旗舰店

故宫旗舰店

全景故宫

全景故宫

v故宫

v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