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举办系列活动迎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时间:2018-06-08

  为了增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提高全民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世界上许多国家每年定期举办旨在弘扬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文化遗产日”活动。2005年,单霁翔院长在全国“两会”提交了《关于设立“文化遗产日”的提案》,得到了40名政协委员的联名支持。2005年12月,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和战略远见。其设立的目的,正是为了更广泛地宣传和普及文化遗产保护的知识和理念,形成国家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自2017年起,国务院将“文化遗产日”调整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2018年6月9日,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主题是“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宣传口号是“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坚定文化自信 传承中华文明”“保护文物人人有责 守望家园你我同行”“呵护文化遗产 讲好中国故事”等,旨在积极探索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从而更好提升新时代文物工作传播力、影响力,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文物保护利用传承的良好氛围。


  当天,故宫博物院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引领观众感悟文化遗产魅力,传播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让更多民众共享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志愿讲解 弘扬文化”,3名故宫志愿者带领观众穿过紫禁城中轴线,讲解古建筑之美;“非遗传承 活力再现”,预约前来的数十名中小学生在故宫教育中心开展了传拓和雕版印刷两项非遗技艺体验课程;“修复技艺 传播传承”,故宫文物医院首次试行向社会公众预约开放,文物医院志愿者正式上岗;“徽班进京 古今交融”,徽班进京展演活动在畅音阁开启,传统徽剧“唱响”宁寿宫大戏楼,带给观众独特的视听盛宴;“徽州文化 创意体验”,“故宫文创馆徽派传统工艺馆”落户保和殿东庑,让观众领略到精湛的古徽州工艺与厚重的故宫文化相结合的独特之美;“彩画缤纷 匠意深沉”,故宫博物院古建筑专家在古建筑馆讲述古建筑保护先驱的故事,展示故宫彩画绘制工艺;“漫游古建 传承技艺”,“V故宫•倦勤斋”互动体验上线,让观众在倦勤斋三维虚拟场景中漫游,与古代工匠和当代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对话,亲身参与传统装潢工艺的制作与修复。


  故宫博物院举办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主题活动,为传播故宫文化与传承传统技艺贡献力量,并呼吁更多公众传承中华遗产,传播中华文明。


  当天,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副院长宋纪蓉等院领导出席相关活动。


  志愿讲解 弘扬文化——故宫志愿者为观众讲解建筑之美

  不论是记录文物修复工作的《我在故宫修文物》,还是反映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进展的《故宫新事》,都让观众了解到故宫专家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做出的努力。早在1987年,故宫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故宫博物院不但有壮美的建筑、丰富的文物,还有更加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作为我国最大的、也是享誉世界的文化遗产,故宫博物院的保护、传播与传承需要更多公众的参与。故宫志愿者队伍建立十余年来,一直活跃在故宫博物院各个展厅中,身体力行地向全世界的观众讲解、介绍故宫的展览,为传播故宫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遗产日当天,3位来自不同职业的故宫志愿者,从内金水桥出发,在开放路线的中轴线区域为60名预约观众提供讲解。他们围绕故宫建筑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带领观众感受故宫建筑的魅力,传播、传承故宫文化遗产的价值。这3名志愿者中,于阳就职于跨国公司,是首批故宫志愿者,在珍宝馆、书画馆做了14年的讲解服务;朱朗是一名生物学博士后,对宗教造像艺术深有了解,是故宫雕塑馆志愿者;解博知是一位清华大学建筑学研究生,对于古代宫廷建筑历史有着专业角度的深入解读。


  故宫志愿者生动的讲解,为丰富精彩的遗产日主题活动拉开了序幕。


  非遗传承 活力再现——中小学生在故宫体验非遗技艺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遗产日当天,故宫博物院挑选了传拓和雕版印刷两项技艺,向预约前来的数十名中小学生开展了非遗技艺体验课程。


  传拓,即制作拓本,是一种用纸和墨及传拓工具将铸刻在金石器物上的文字或图案捶印下来的传统技法。传拓工艺作为我国古老的传统技艺,产生于南北朝时期并流传至今,很多珍贵的文献资料通过传拓工艺才得以完整保存,传承至今。30位中学生参加了传拓技艺体验课程,了解了什么是拓片以及拓片制作的悠久历史,学习并体验了妙不可言的传拓工艺,并制作了一张属于自己的拓片。



  在传拓工艺基础上发明的雕版印刷术,是一种运用刀具在木板上雕刻文字或图案,再用墨、纸、绢等材料刷印、装订成书籍的一种特殊技艺。在2009年就正式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雕版印刷体验课中,15组小学生家庭以亲子活动的形式共同了解雕版印刷的历史,动手印制木板图画,感受雕版印刷的独特魅力。


  修复技艺 传播传承——文物医院首次开放,志愿者正式上岗

  为更好地向公众展示和宣传文物保护与修复技艺,提升公众文物保护意识,故宫文物医院将于近期向社会公众预约开放。6月9日恰逢“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故宫文物医院迎来了第一批40名预约观众,首次试行开放;同时,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文物医院志愿者经过层层筛选和专业培训后正式上岗。单霁翔院长为志愿者颁发了志愿者证。


  文物医院经过三年的筹建,一年多的试运行,各项工作准备基本就绪,也接待了很多文物博物馆界专业人士和重要外宾。在逐渐探索如何让人们进入故宫文物医院、了解故宫文物修复工作上有所收获。为了在开放参观时不影响文物医生的日常业务工作,又让观众得以近距离欣赏文物修复,获得高质量的参观体验,经过研究,决定控制文物医院的开放时间和参观人数,同时面向社会公开招募志愿者。


  故宫文物医院志愿者招募自4月份开始,收到了871份有效简历。应募者年龄、性别、职业、学历各方面呈现多样性,其中以中青年、女性、本硕学历、在职者居多。文物医院特别成立了遴选小组,对每一份简历进行认真审读,遴选出75名应聘者进入第一轮面试。通过现场演讲和提问,按照每位志愿者得分选出35人进入第二轮面试。此轮面试既考察应聘者的讲解能力,又考察应变能力,最终录取了25人进入岗前培训环节。培训时,依据这些志愿者的兴趣和学科背景,分为A、B、C三个小组,对应文物医院的三段建筑功能分区进行针对性培训,安排志愿者进行定点讲解,经过现场模拟训练后正式上岗。这些志愿者经过了严格考验,都有很好的学科素养,以教师、高校硕博士为主,还有电视台和广播电台主持人等。他们个个能力卓著,风采各异,充满热情。


  故宫博物院的文物藏品修复有悠久的历史,文物修复类别包括书画、金属、钟表、陶瓷、木器、漆器、镶嵌、纺织品等,拥有“中国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术”、“古书画人工临摹复制技术”、“中国青铜器传统修复、复制技术”、“古代钟表传统修复技术”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故宫文物医院成立于2016年12月29日,位于故宫西侧城墙下、内金水河畔,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按照使用功能分为文物保护科技实验室、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室、文物保护修复辅助业务三大部分,汇集有200名文物保护专家。拥有“古陶瓷保护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中国-希腊文物激光技术联合实验室”、“同步辐射与文物保护联合实验室”等重点实验室。在采用传统工艺保养修复文物的同时,故宫文物医院也与现代科技相结合,配备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文物“诊疗”设备,如文物专用CT机,显微观察设备、材料分析设备、无损探伤设备等,使现代科学技术能够更好地造福于文物修复工作。国际文物修护学会培训中心也设立于故宫文物医院。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介绍:“故宫文物医院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功能门类最完备、科研设施最齐全、专业人员数量最多的文物科技保护机构,是服务于‘平安故宫’工程的重要项目。之所以命名为故宫文物医院,一是因为文物修复是一个科学的过程,像患者到医院看病一样,不仅需要有传统技术的工匠进行经验性地判断,也需要借助各类分析检测的仪器来诊断,以便在修复过程中,最大程度保护历史文化信息,不改变文物原状,实现传统工艺技术传承。二是《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播出后,文物修复受到欢迎的程度明显提升,通过展示文物修复过程,希望使观众了解文物修复的科学性,体会到文物修复工作者崇尚的‘工匠精神’。”


  故宫博物院将根据此次试行效果,尽快发布正式预约开放方案,请公众关注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及门票预售网站(gugong.228.com.cn)。


  徽班进京 古今交融——传统徽剧“唱响”宁寿宫大戏楼

  京剧,这项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各传统剧种相结合的产物。其中徽剧,作为徽州文化的“活化石”,于明末清初盛行于安徽及江浙一带,至清中期风靡全国。228年前,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为庆祝皇帝八十大寿,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大徽班先后进京献艺,名噪京城。清道光、咸丰年间,徽剧在北京同湖北汉剧等剧种结合,逐渐演变成京剧,在中国戏曲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更好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非遗保护良好社会氛围,6月9日,故宫博物院协同安徽省文化厅、黄山市人民政府等单位,在宁寿宫畅音阁大戏楼举办了徽班进京展演活动。来自安徽省徽京剧院、黄山市徽剧艺术传习所、黄山市艺术剧院和歙县文化馆4个单位的专业团队,上演了《万花献瑞》《小宴》《贵妃醉酒•百花亭》《观阵》和《徽班进京》共5台精品剧目,200多年前的盛况在故宫重现,完美实现了历史和现代的交融,带给观众独特的视听盛宴。



  畅音阁是皇宫里专为重大节庆演戏时所用,每逢各种节日,如元旦、端午、七夕、中秋、除夕以及帝后的生日等皇帝都要在宫中看戏。畅音阁有上中下三层戏台,以中国传统的吉祥用语“福、禄、寿”命名。三层台设天井上下贯通,上中两层井口安设辘轳,直对下层地井,根据剧情需要,天井、地井可升降演员、道具等,例如上演仙女、神仙下凡的戏目时,用辘轳把幕景和演员从上面送下来,造成从天而降的戏剧效果。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王翠凤出席活动并讲话;中共黄山市委书记任泽锋、黄山市人民政府市长孔晓宏出席;故宫博物院、安徽省委、省政府、省文化厅、黄山市领导,黄山市国家级和部分省级非遗传承人参加。展演活动后,出席领导参观了保和殿东庑的“故宫文创馆徽派传统工艺馆”。


  当天下午,还在建福宫花园举办了故宫与徽班专题研讨会,以徽班进京与故宫、徽剧的过去与现状等为主题,探讨徽班历史。


  自2016年成立故宫博物院驻黄山徽派传统工艺工作站以来,安徽省政府与故宫博物院签署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合作协议,黄山市政府与故宫博物院签署合作共建传统工艺工作站协议。近年来,故宫博物院与黄山市进行了多样化的交流合作,一些文化项目已落地生根、结出硕果。比如:2017年1月7日,故宫博物院驻安徽黄山市徽派传统工艺工作站、故宫学院(徽州)、故宫博物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徽州)正式揭牌;同年4月10日,为期近两个月的“徽匠神韵——安徽徽州传统工艺故宫特展”,在故宫永寿宫开幕。此次合作领域从传统工艺拓展至传统戏剧,通过工作站这一平台,追根溯源,连接起徽州与故宫的过去与现在,进一步推进徽剧保护传承和振兴。


  徽州文化 创意体验——徽派传统工艺馆落户保和殿东庑

  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服务观众,让观众把“故宫文化带回家”,6月9日,“故宫文创馆徽派传统工艺馆”在故宫博物院保和殿东庑第4、5间正式揭牌,这是继2015年9月“故宫文化创意体验馆”在神武门内东长房揭幕后,又一家与故宫文化相结合的传统工艺馆落户故宫博物院。


  徽派工艺馆是在文化和旅游部支持下,由故宫博物院牵头,为面向全国推广徽州传统文化、振兴徽州传统工艺而专门设立的文化创意馆。该馆位于故宫中轴线区域的保和殿东庑,占地233.9平方米。旨在振兴徽州传统工艺的同时,让来自五湖四海的观众们,更加深入地发现和认识故宫文化、徽州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



  今后,徽派工艺馆将不定期邀请非遗传承人来院,为观众现场展示徽派工匠的传统技艺,实践“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现代设计走进传统工艺”的保护理念,恢复、弘扬优秀工艺,搭建起传统工艺与艺术、学术、现代科技、现代设计及当代教育的桥梁。为此,特别甄选了由24位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提取故宫文化元素,以徽州传统工艺制作的歙砚、徽墨、徽笔、徽州漆器、日晷、徽州木雕、徽州砖雕、徽州竹雕、徽作家具以及徽茶,共计10大类160种产品。这些融合了故宫文化元素的传统工艺品,可以让走进故宫博物院的观众,更好地了解非遗和体验文化,并领略到精湛的古徽州工艺与厚重的故宫文化相结合的传统之美。


  彩画缤纷 匠意深沉——讲述古建筑保护先驱的故事,展示彩画绘制工艺

  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公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古建筑馆结合正在进行中的展览在东华门城楼展厅举办了多场活动。观众在古建筑馆,可以聆听故宫古建守护者系列展览《单士元》策展人讲解导览,听取古建筑彩画知识解说,并观摩彩画小样的绘制过程。为更好地向年轻一代传播文化遗产知识,本次活动还有来自北京教育学院附属丰台实验学校的二十余名师生前来参与。


  活动中,《单士元》展策展人、古建部副主任狄雅静带领观众在古建筑馆二层参观了故宫古建守护者系列展览的首展《单士元》,并讲述了故宫古建筑保护先驱们的思考与实践,希望公众能够理解并传承他们留下的精神和物质财富。



  单士元1924年进宫工作,从事文物保护、研究与管理工作74年,将一生献给了故宫的文物建筑保护事业。作为中国建筑遗产研究与保护的先驱,他的一生也在践行和发展着先辈们的思想。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创立平民夜校,单士元在那里接受了系统的文献学研究教育。在孟森、沈兼士、朱希祖等先生的悉心指导下,研究明清史及其历史档案、考古金石学,奠定了他一生的学术基础。在营造学社,他结识了朱启钤、梁思成、刘敦桢这三位中国文物保护与研究的巨匠,他们提出的对中国建筑的研究应“依科学之眼光,做有系统之研究”、“沟通儒匠、研求营造学”的光辉思想在单士元后60年的建筑遗产保护生涯中始终坚持不辍。单士元数十年践行营造学社与北京大学学术思想和保护理念,作为知行合一的伟大实践者,走的更远、思考的更深、保护取得的成效更大——他构建故宫建筑遗产保护的机构,稳定和传承匠作体系,呼吁保护传统工艺,培养保护后辈;提出“着重保养,重点修缮,全面规划,逐步实施”的古建筑维修保护十六字方针,至今仍然是维护故宫古建筑的基本原则。先辈们传递给单士元的,不仅是学识和见识,还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风骨和精神。他真正实现了立德、立言的人生理想,将个体融入到中国古建筑保护事业中去,其创造的精神财富也将被继续传承下去。


  在二层的彩画展览区,来自古建部设计室的杨红老师结合正在展出的彩画小样,对古建筑彩画的知识进行讲解。这批彩画小样是单士元先生请画工张连卿、何文奎带领弟子在1956-1966年按照彩画现状临摹制作的,当时一共制作了360幅,展览挑选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展示给观众。活动现场还展示了彩画小样的绘制过程,介绍了其中蕴含的传统工艺。


  古建筑彩画是附着在木构表面的色彩装饰画,不仅对木构件起到保护的作用,还携带者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并且体现建筑的不同等级和使用功能。故宫建筑内外檐保留有明清两代的官式彩画,标志着中国明清建筑彩画艺术和技术的最高水平。古建筑彩画包括五大类别,最高等级类别彩画为和玺彩画,主要装饰在皇帝登基理政,帝后寝宫,宗教建筑等重要宫殿;第二等类别彩画为旋子彩画,主要装饰在前三殿、后三宫的配殿、门庑,宗教建筑的主殿、祭祀建筑的配殿;第三种类别“苏式彩画”,主要装饰在故宫的乾隆花园、御花园、建福宫花园和东西六宫;第四种类别“宝珠吉祥草彩画”,为清初从关外传入北京的满蒙彩画,主要用于皇宫的城门;第五种类别“海墁彩画”,是整座建筑满画一种纹饰的彩画。目前彩画研究还在不断深化,不仅限于传统工艺的研究,也是一个多学科综合性的研究课题,与化学、材料学、美术学、考古学、历史学等许多学科都有密切关系。


  现场观众和师生们沉浸在两位老师的讲解之中,被单士元先生的故宫精神和古建筑彩画的内容深深吸引。老师和同学们对故宫古建筑保护有了更为全方位立体的认知,对我国古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通过此次活动,让公众感受中国古建筑魅力的同时,为理解建筑遗产提供一种当代的视角,拉近了人与遗产的距离,实现“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


  漫游古建 传承技艺——“V故宫•倦勤斋”互动体验上线

  6月9日,“V故宫•倦勤斋”互动体验正式上线,是继“V故宫•养心殿”、“V故宫•灵沼轩”之后,“V故宫”线上互动展示系列的第三个作品。“V故宫”系列线上展示作品运用摄影测量、三维建模、虚拟现实等技术,为公众提供了解故宫文化遗产的全新方式。


  倦勤斋是紫禁城内廷东路宁寿宫花园最北端的一座建筑,是乾隆皇帝为自己继任太上皇而备的颐养天年之处。建筑内部的竹丝挂檐、玉璧镶嵌、贴雕竹簧等工艺是乾隆时期内檐装修的精品。本次上线的“V故宫•倦勤斋”互动体验,令观众在倦勤斋三维虚拟场景中漫游,走入通景画中,在手机端和PC端中分别与古代工匠和当代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对话,以互动形式亲身参与传统装潢工艺的制作与修复。


  此互动体验有3个特点:

  一是虚拟与现实幻境交融,再现乾隆皇帝的江南梦。
  倦勤斋西侧戏院中,乾隆皇帝运用巨幅通景画营造出亦真亦幻的世外胜景。在“V故宫•倦勤斋”互动体验中,当幻境开启,观众走入通景画中,流水潺潺,鸟鸣啾啾,仙鹤振翅……在虚拟化的倦勤斋中,通景画中的画面成为了真实的景象,乾隆皇帝的江南梦,等待着每一个来访者。 


  二是丰富的互动体验模式,传承古建筑装潢工艺。

  倦勤斋中保存着精美的贴雕竹簧、玉璧镶嵌、双面绣等工艺,其中许多更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虚拟的世界中,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承古典工艺的工匠,跟随内务府老工匠回到乾隆三十七年倦勤斋修建时的场景,学习制作贴雕竹簧、双面绣,传承乾隆时期的精湛工艺。


  三是手机端与PC端同时上线,为不同场合提供更多选择。

  “V故宫•倦勤斋”互动体验在移动端与PC端同时上线,无需下载,在不同终端皆可体验。在手机端,观众身处乾隆三十七年倦勤斋修建时的场景,以一名初入宫的学徒工匠视角跟随内务府的资深工匠,学习倦勤斋内的各项装潢工艺。通过触屏、拖拽等动作指令,亲手制作贴雕竹簧、双面绣等精湛工艺;在PC端,观众跟随现代古建保护专家,通过鼠标与键盘方向键协同操作,以第一人称视角走进倦勤斋,在隔间小室中探寻乾隆皇帝的闲居雅乐。
  移动端链接:https://www.dpm.org.cn/vr/jqz/wap/index.html
  PC端链接:https://www.dpm.org.cn/vr/jqz/pc/index.html

问题反馈
图书馆

图书馆

视听馆

视听馆

故宫旗舰店

故宫旗舰店

全景故宫

全景故宫

v故宫

v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