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研究院藏传佛教文物研究所赴川蜀地区考察佛教文物历史遗存的考察报告

时间:2017-02-15


图1:四川省示意图
  四川佛教艺术发展的兴盛时期是中晚唐、五代、两宋时代。早期四川石窟、摩崖造像受北方、中原影响很大 ,密教的传入 ,密宗的流行为四川石窟造像注入了新的活力。晚唐以后 ,四川石窟、摩崖造像以民族化、世俗化、地方化的特色,自成一体,弥足了很多密宗造像题材 ,是中国石窟、摩崖造像中的奇葩。本次考察,故宫研究院藏传佛教研究所由罗文华所长带队,另有李军、李中路、苏白共四人参加。考察范围遍及广元、巴中、剑阁、绵阳等地,行程累计一千五百多公里,较为系统地考察了这一地区存留的石窟摩崖文物遗存。
  我们一行人于11月4日下午从首都机场乘坐国航CA1201航班飞往西安,并在西安休整一夜。

图2:西安机场

图3:西安到广元皇泽寺的路程
  5日一早从西安出发,到达考察的第一个点:四川广元皇泽寺。皇泽寺,是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祀庙,位于广元市城西一公里的乌龙山脚下 , 隔嘉陵江与城区遥遥相望。“皇泽寺”之名大约始于唐代, 现存寺内后蜀广政二十二年(959年)碑 , 碑题作“大蜀利州都督府皇泽寺唐则天皇后武氏新庙记” , 文中称“寺内之庙, 不知所创之因, 古老莫传, 图经罕记” 。

图4:皇泽寺
  寺内石窟现存 51 龛, 其中较大的窟6个, 造像数量 1200 余尊 , 主要分布在写心经洞区(图5、图6)和大佛楼、五佛亭区。不仅有极高的文物价值,而且有极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更被专家们誉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196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5:写心经洞东壁龛窟分布图

图6:写心经洞南壁龛窟分布图
  写《心经》洞洞区有造像,分布于巨石三面,共计19龛,东面主要雕刻经幢和六道轮回的内容(图7);西面造像常年埋于土中,2005年春在基建过程中被发现,主要内容为三世佛及释迦、多宝佛的题材(图8,图9);南面12号、13号洞窟为武则天的父母武士彠、杨氏开凿,时间为贞观二年(628年),这两个窟可能是为武则天的出生祈福所开,窟内现存有武氏夫妇礼佛图一组,弥足珍贵(图11)。

图7:东面主要雕刻经幢和六道轮回

图8:释迦牟尼佛和多宝佛

图9:多宝佛

图10:考察队与皇泽寺文管会同志交流学习

图11:武氏夫妇礼佛图一组
  大佛楼又叫大佛石窟,原本无楼,是则天殿侧依山摩崖造像石窟。该楼初建于清代道光年间,后因年久失修已坍塌。现所见之楼,系1980年国家文物局拨款所建之新楼;由著名书法家李半黎先生题书“大佛楼”三字匾额于楼上,故习称“大佛楼”了。(图12)

图12:大佛楼外景
  大佛窟高7米,宽6米,深3.6米,开凿于唐代中期。主佛阿弥陀佛,立于莲台之上,左手曲举胸前,右手施无畏印,体态雄健魁伟,表情庄严肃穆。主佛左右侍立迦叶、阿傩二弟子。迦叶袒右肩,左手执香炉,右手握拳下垂;阿傩左手捻串珠,右手上举,拇指中指相并。外侧观音、大势至二位菩萨,也都刻得眉目清秀,端庄慈祥。左右护法、金刚、力士等造像,惜风雨剥蚀,已面目难辨,但所见一肢一臂,仍旧雄姿英发,形态不凡。(图13-图16)

图13:考察团考察大佛窟

图14:大佛窟内景

图15:大佛窟顶部

图16:大佛窟:阿傩尊者
  中心柱窟位于大佛楼左侧(45号窟),为皇泽寺造像年代最早的一处,也是四川地区唯一的中心柱窟。

图17:中心柱
  中心柱窟又名塔庙窟、支提窟,深2.76米,宽2.6米,窟约13立方米,敞口, 方形平面, 覆斗形顶 , 斗心即接中心塔柱柱顶 , 三壁开三圆拱形大龛 , 龛楣饰双龙交缠, 龙首反顾。 龛内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五尊像, 三壁上部雕千佛, 主尊舟形大背光,上饰九尊禅定小坐佛, 边缘饰八飞天, 三壁大龛两侧各开一圆拱形小龛。窟中央立方柱, 两层, 四面开龛 , 龛中造一佛二菩萨。《调查记》一文有详细介绍 , 并推断“此窟至少经历两次工程, 第一次凿成中心柱窟, 窟内千佛和大龛两侧龛像,时当西魏或北周,第二次为大龛中造像改凿 , 约在初唐” 。
  中心柱窟又是一座造型精美的经塔,由塔基、身、顶三部分组成。第一、二层四面各凿一龛,龛中凿一佛二菩萨三尊像。这些佛龛造像,刻法古拙质朴,坐佛褒衣从正面敞开,下缘垂于台座下;左右侍立菩萨,发作双髻,长裙曳地,阔幅天衣于胸前作V形交叉于双肩成双角若翼。

图18:中心柱窟
  三面石壁上三大龛内,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佛像均身躯颀长,菩萨则面颐丰润,通身无璎珞,造像坚挺有力,富于体积感。三壁上部饰千佛。

图19:中心柱窟局部图

图20:中心柱窟局部图
  考察第一站在皇泽寺顺利结束,接下来的几日,我们一行4人辗转于广元、巴中、剑阁、绵阳之间,领略川蜀大地精美的石窟、摩崖造像艺术:

图21:大佛楼远眺嘉陵江
  观音岩石窟:观音岩石窟位于广元城南 15 公里的嘉陵江东岸,古代金牛古道即沿崖而行,全崖长约 300米,山势南北绵延 , 地势北高南低,造像多为唐天宝十年(公元751年)至大和七年(公元833年)间造像, 造像最高处距地面近 20 米, 现有龛窟 129 个,大小造像近 380尊, 集中在南北两区 , 南区99 龛,北区 30 龛, 因以单龛观音造像最多,所以当地百姓俗称为“观音岩” 。

图22:观音岩石窟窟龛分布示意图

图23:南区窟龛
  观音岩石窟虽不大,但雕刻精美,惟妙惟肖,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1956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首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24:北区窟龛

图25:南区88窟

图26:罗文华老师身先士卒

图27:克服困难迎然而上
  千佛崖:广元千佛崖是四川境内规模最大的石窟群,摩崖造像始于北魏时期,历经了近1500年,在高45米,南北长200多米的峭壁上,布满了造像龛窟,重重叠叠13层,密如蜂房。只是在1935年修筑川陕公路时,有一半以上的造像被毁,如今仅存的龛窟有400多个、大小造像7000余躯。千佛崖临江而建,颇为壮观,川陕路从其下方通过,形成了江、路、山、佛的有机统一。

图28:千佛崖金牛道遗址

图29:千佛崖局部图

图30:睡佛龛
  全崖造像以大云洞为中心,分南北两段。南段龛窟有:大佛洞、莲花洞、牟尼阁、千佛洞、睡佛龛、多宝佛龛、接引佛龛、供养人龛、神龙大佛、如意轮观音、单身佛窟等;北段龛窟有:三世佛龛、无忧                 

图31:睡佛龛全景
  花树窟、弥勒佛龛、三身佛龛、节行僧龛、菩提像窟、伎乐天人窟、地藏王龛、力士龛、卢舍那佛龛、十一面观音像、阿弥陀佛龛、飞天窟、清代藏佛洞等。

图32:牟尼窟
  大云洞居于千佛崖中心位置,规模最大,共计造像234尊,左右两壁雕有148尊莲花观音像,窟正中一大佛立像为弥勒佛。据说该尊弥勒佛是武则天的化身像。唐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正式登基时,白马寺法明和尚薛怀义等12名和尚为迎合武则天当皇帝的需要,撰写《大云经》呈武则天。《大云经》中称武则天是弥勒佛降生,应代替李唐做皇帝。武则天看后大喜,亲笔作序,颁布于天下,且令各州要营造大云寺,以珍藏《大云经》。因武则天生于利州,当地百姓就在千佛崖造大云洞,并且刻了这尊弥勒佛立像和后壁龛中二圣——高宗李治、武则天。按中国传统应男左女右,而该二圣的排列是女左男右,佛龛男高女低,这体现出设计者的巧妙构思。

图33:莲花洞内景

图34:清代藏佛洞

图35:大云古洞

图36:北大佛窟
  觉苑寺,位于四川省剑阁县西武连镇,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名弘济寺,宋元丰年间赐名觉苑寺。元末部分殿宇被毁,明代天顺初年(1457年),僧净智及徒道芳到此,重建殿宇,重塑佛像,绘制《佛经》于大雄宝殿四壁,更名普济寺;清康熙初年(1662年),殿宇经维修后,复名觉苑寺。2001年06月25日,觉苑寺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图37:觉苑寺牌楼
  大雄宝殿,迎面便可仰视到三尊跏跌而坐的佛像,像高2.95米。据龛前现存的明代石刻大香炉铭文记载,三尊佛像均是释迦牟尼金身,即佛、法、僧“一体三宝”的如来塑像。中为佛,面庞丰盈,身披袈裟,袒胸露肘,双手合十,跏跌而坐,庄严而慈祥。右为法,左为僧,均笑不露齿,严不竖眉,作入定说法手相,衣饰皆与中佛相同,三佛背屏,用木胎泥塑成五方佛、菩提树、龙、凤、青鸟、太阳等吉祥物组成的华丽图案,沥金装饰,色彩高雅灿烂,其整体呈桃形,周围饰火焰纹,通高6.1米。大佛左侍立伽耶,右侍立阿难,神态端庄肃穆。大佛背后面塑一尊阿弥陀佛,立姿稳健,面目威严,肌肤饱满。其上塑着观音、文殊、普贤等神像,形态各异,情趣盎然。

图38:觉苑寺工作人员为考察团现场讲解

图39:大雄宝殿内释迦牟尼金身,即佛、法、僧“一体三宝”的如来塑像

图40:左通圆木柱上蛟龙缠绕,善财童子手持降龙珠,站立龙头
  大佛龛前的石刻香炉上,以“罗汉坐禅”、“伎乐百戏”、“赛棋赏画”为内容的各种雕塑中,其深浮雕的人物,无论坐、卧、说、唱、看、打,都自然生动。炉顶盖下部雕刻的力士像,更是精湛,他们双臂弯曲,用力上托,双腿前后微蹲,双目圆睁,手臂、额角、颈部肌肉隆起,栩栩如生。龛前左右通圆木柱上蛟龙缠绕,若腾欲飞。右者张牙舞爪,怒目逼人;左者闭口瞩目,动中出静。善财、

图41:石刻香炉东面
  龙女各手持降龙珠,站立龙头,大有降龙伏虎之势。

图42:石刻香炉南面
  大殿内额枋处,左右排列着二十四诸天神像,为明代樟木圆雕,高一米,站立于祥云上。神像文武兼有,男女各异,个性鲜明,姿态、衣饰无一相同。殿内塑像,采用彩生漆打底、石色粉绘与贴金相结合的手法,根据不同人物的性格、气质、身份赋彩,使各个塑像衣着华美。因为采用了大面积刷漆贴金,虽经几百年历史,仍璀璨夺目,金碧辉煌。 殿内“佛传壁画”,更令人赞叹不已。精美的壁画,内容广博,对研究我国绘画艺术不失为珍品。而且对研究军事、体育、医药、服饰、建筑、文艺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研究我国社会风情更是难得的宝贵资料。

图43:大殿内额枋处二十四诸天神像

图44:精美壁画局部图

图45:罗文华老师仔细端详壁画

图46:精美壁画局部图

图47:精美壁画局部图
  碧水寺位于绵阳市涪江东岸的碧水岩边,始建于唐代,唐宋时期曾称水阁院,因崖壁泉水终年流淌、叮咚悦耳而得名。清嘉庆年间重修后易为今名,民国以后逐渐倾颓。1991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摩崖造像为深浮雕,大的造像每龛两米见方,小的造像高不盈尺。刻像多的几十尊,少的仅一尊。最有代表性的为五十一菩萨图。人物为深浮雕,紫竹等饰物镂空雕。主佛座于莲台上,侍者、菩萨6层分布,或座或立,形神兼备,雕刻精细,有施金彩绘痕迹。正殿内有唐代观音圆雕立像1尊,高5米。头著化佛金冠,耳佩金环,颈系璎珞,两眼轻合,面带微笑,神态安详,超凡脱俗;袒胸,披贴身袈裟,束腰,下著玉裙,腰间缀精美饰佩;左手持净瓶,右手施无量印。体态丰满,雍容慈祥,具有典雅的盛唐遗风。

图48:《金刚经》石刻

图49:五十一菩萨图

图50:正殿内唐代观音圆雕立像
  南龛摩崖造像是中国隋至宋代佛教造像。位于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城南1公里化成山。现存龛窟176个,造像2553余尊。始凿于隋,多为唐代造像。此外,宋代2龛、清代2龛、民国时期5龛。

图51:南龛石窟
  最早的造像题记为唐开元二十八年 (740)。造像分布在云屏石、山门石、千佛岩、大佛洞、佛爷湾一带长约350米的崖壁上。以大佛洞最为集中。该石窟不仅汇聚了佛教各教派的造像,而且汇聚了儒道释三家造像。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52:南龛石窟局部图
  南龛造像,以供养窟为主,刻佛教故事的极少,其中有释迦牟尼佛、药师佛、毗卢舍那佛、阿弥陀佛、双首佛、双身佛、鬼子母菩萨、如来佛等造像。菩萨造像,以观音菩萨为最多。其余的则为闻法等诸菩萨及八部、天王、力士、伎乐、飞天等护法的造像。各种佛像精巧玲珑,姿态各异,气质浑厚,端庄丰满,神情潇洒,典雅大方。

图53:南龛大佛洞

图54:毗卢遮那佛(唐)
  在雕刻技法上和艺术处理上,南龛造像打破了以前那种神秘化和程式化的束缚,体现了盛唐时期的雕塑艺术风格。有些主尊佛,面上流露微微的喜悦,给人以亲切之感;众多的菩萨像或单独成龛,或与阿弥陀佛、地藏合塑一龛,人物造型妩媚多姿,肌肤细腻丰满,富有女性的特征。

图55:珠手观音(南宋)

  结语:
  纵观本次考察的广元、巴中、剑阁、绵阳等地的石窟、摩崖造像风格、洞窟形制看 ,大多数石窟、摩崖造像开凿的时代为盛唐至晚唐,历经唐、五代和两宋 ,四百年间昌盛不衰。而且这些石窟独具特点 ,以民族化、地方化、世俗化异彩纷呈 ,这在国内石窟、摩崖造像中是异常罕见的。
  以位于金牛古道上的广元千佛崖、皇泽寺为例,这两处石窟中的早期洞窟 ,与中原北魏晚期窟龛接近 ,说明六世纪中叶后中原西部的石窟龛像已影响四川北部造像。洞窟以佛殿窟为主 ,少塔庙窟。佛殿窟中主要造释迦佛、无量寿佛、弥勒佛像 ,还有释迦佛、多宝佛对坐像。广元 6世纪的窟龛造像 ,应受北方中原影响 , 7、8世纪的隋唐盛世 ,中原典型窟龛中的各种净土变和藏传佛教形象开始流行于四川地区。 8世纪以后 ,岷江、嘉陵江流域盛行倚坐弥勒佛、净土变和观音造像。

图56:释迦说法(盛唐)
  就目前根据文献及实物看,川北地区的石窟、摩崖石刻受中原影响巨大,而且佐证了传统的丝绸之路正是佛教及佛教艺术初传中国的道路。
  本次考察于9日上午顺利地完成了原定的考察项目,于当晚到达西安。大家虽是疲惫不堪,但此行收获颇丰,提高了业务水平,也提高了对于石窟考察工作的实战经验,为我们故宫藏研所未来开展川蜀地区佛教历史及文物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素材。

问题反馈
图书馆

图书馆

视听馆

视听馆

故宫旗舰店

故宫旗舰店

全景故宫

全景故宫

v故宫

v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