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瘿瓢子】 雍正四年(1726年),黄慎取别号曰“瘿瓢山人”,并以木瘿刳制了一只瘿瓢。木瘿是指树木上生长的瘤状物。《庄子·内篇》中曾说成材的树木常为工匠所图;而不材之木无所可用,反而容易保全。黄慎取“瘿瓢”作别号,有自居“不材之木”的含义,这也是他怀才不遇的激愤之语。
【草书入画】 黄慎成熟期的作品突出的特点之一是以草书入画。黄慎曾偶得唐代名书家怀素的草书,细心琢磨其中笔法,致使画风大变。纵观他的绘画,如同笔墨酣畅的草书,线条既流畅自然又顿挫有力;用墨浓妍处光彩焕发;渴笔疾走时骨力无穷,可谓别开生面,动人心魄。
【由“工”入“士”】 黄慎自幼家境贫寒,父死妹亡,由母亲一人撑持家务。为谋生活出路,黄慎14岁时,母亲命他去学画,而且要他学世俗所需要和喜欢的肖像画,这着实是为糊口而考虑的。18岁时,友人张钦容对黄慎说:“你不会作诗,就只能当一个普通的画工,要是会作诗的话,你的画就不一般了。”黄慎听后恍然大悟:“我的画之所以感觉一般,是因为我不读书的缘故啊!”自此,他发愤读书,历史、文学、诗书熟读精思,夜以继日,努力使自己的绘画跃上一个新的层面,终于跻身于“士”--有文化的职业画家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