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慎(1687-?,1770年尚在),字恭懋,号瘿瓢子,福建宁化人。出身清贫,为侍养母亲,放弃功名,以画为生。早年从学同乡画家上官周,用笔设色十分工细,练就了深厚的造型功底。到扬州后,偶然得见唐代著名书法家怀素的草书真迹,细心琢磨,遂画风大变,以狂草入画,写神不写貌,写意不写形。擅长人物、山水、花鸟,以人物为最。他曾两度寓居扬州,与扬州文人、画家多有往来,诗文书画皆有造诣,是文人化了的职业画家。他在绘画的选材和立意上,将揭露现实和歌颂普通劳动者结合起来,积极反映世俗生活和市井趣味,深得时人欢迎而声震大江南北。郑燮称赞他:“画到神情飘没处,更无真象有真情。”
 
 
  荷鹭图轴 芦花双雁图轴 漱石捧砚图轴
  图像采用Livepicture技术制作,点击后可在新窗口中仔细观赏。

【瘿瓢子】 雍正四年(1726年),黄慎取别号曰“瘿瓢山人”,并以木瘿刳制了一只瘿瓢。木瘿是指树木上生长的瘤状物。《庄子·内篇》中曾说成材的树木常为工匠所图;而不材之木无所可用,反而容易保全。黄慎取“瘿瓢”作别号,有自居“不材之木”的含义,这也是他怀才不遇的激愤之语。

【草书入画】 黄慎成熟期的作品突出的特点之一是以草书入画。黄慎曾偶得唐代名书家怀素的草书,细心琢磨其中笔法,致使画风大变。纵观他的绘画,如同笔墨酣畅的草书,线条既流畅自然又顿挫有力;用墨浓妍处光彩焕发;渴笔疾走时骨力无穷,可谓别开生面,动人心魄。

【由“工”入“士”】 黄慎自幼家境贫寒,父死妹亡,由母亲一人撑持家务。为谋生活出路,黄慎14岁时,母亲命他去学画,而且要他学世俗所需要和喜欢的肖像画,这着实是为糊口而考虑的。18岁时,友人张钦容对黄慎说:“你不会作诗,就只能当一个普通的画工,要是会作诗的话,你的画就不一般了。”黄慎听后恍然大悟:“我的画之所以感觉一般,是因为我不读书的缘故啊!”自此,他发愤读书,历史、文学、诗书熟读精思,夜以继日,努力使自己的绘画跃上一个新的层面,终于跻身于“士”--有文化的职业画家之列。
  ©故宫博物院版权所有